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過去十幾年,「世衛組織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單」流傳甚廣,「垃圾食品」這個概念也深入人心,以至於包括一些營養專家在內的許多人,把不喜歡的食品都歸類為「垃圾食品」。而最近,世衛組織正式明確闢謠「沒有發布過這樣的名單」,甚至也不認可「垃圾食品」的概念。這些食品的生產經營者,許多喜歡這些食品的人,還有一些媒體,又露出「沉冤昭雪」的歡喜,以至於奔走相告「世衛組織說了,XX不是垃圾食品,這下可以放心吃了」。

Junk-food-defination

食品的價值是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也就是說,任何一種食品,只要能為人體提供某些營養成分,而不附帶有毒有害成分,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食品,就不會是「垃圾」。從這個意義上,那些著名的「垃圾食品」,比如炸雞、薯條、餅乾、火腿腸、甜品、方便麵……這些食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或者碳水化合物——而它們都是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對於那些熱量得不到保障的人群,這些食物都是精細優質的食物,炸雞和火腿腸甚至還富含優質蛋白。而餅乾、火腿腸、方便麵、罐頭這樣的食品,易於保存食用方便,對於物流落後地區的食物供給,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在一個走好幾里地才能到鎮上的鄉村小學,要給孩子們改善營養的話,提供這些「垃圾食品」就遠比讓他們每天吃新鮮的禽肉鮮奶要現實可行得多。

「垃圾食品」與「健康食品」的概念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人體對於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各有一個合適的範圍——任何一種營養成分,少了不好,多了也不好。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多數人都已經能獲得足夠的食物。這樣,「營養均衡」就成了新的目標。象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我們可以輕易地獲得,也就很容易「過猶不及」,營養變成了負擔,反而不利健康。而優質蛋白,在我國還有許多人攝入不足,但在歐美,也差不多跟脂肪和糖一樣,快成「垃圾食品」的原因了。而腌制製品、燒烤食品、加工肉製品,通常說「含有一些有害成分」,其實也是吃得太多、跟那些「健康食品」相比才能體現出來——跟沒有吃的(比如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相比),或者長期單一的飲食習慣相比,它們也就依然是「健康食品」。

不過,說「XX不是垃圾食品,這下可以放心吃了」,也是矯枉過正,走入了另一個誤區。對於許多人,這些食物提供的營養成分在其他飲食中很容易獲得,也就不會「不足」。但是,它們往往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成分。多吃了它們,也就影響了吃那些「富含容易缺乏的營養成分的食物」,從而造成營養不均衡。它們不是垃圾食品,只是說它們無毒無害,可以作為合理飲食的一部分,而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心吃了」。

也就是說,食物生來無所謂「垃圾」還是「健康」。飲食結構是否合理,才會讓一種食品成為「垃圾食品」或者「健康食品」。■

轉自:《健康時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