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的上策、中策和下策

盧永雄

香港的新增發肺炎確診人數每天天仍以三位數字上升,現時輪候入院的確診病人已經過百,任由他們在家居隔離,很多香港人都住在幾百多呎的斗室環境下,大大增加了他們感染家人的風險。

香港背靠中國內地,中國抗疫成功的例子有樣辦給香港人看,中國一個城市有事、全國馳援的模式,過去在多次城市爆疫,起到立竿見影的功效,偏偏部份香港人十分抗拒。他們抵制內地抗疫模式,拒絕國內醫護幫忙,如果香港抗疫搞得很好,當然不是問題。但香港疫情失控,令到阿爺亦相當緊張,對香港這個雞手鴨腳的抗疫狀況,甚有意見。

聞說政府高層私下定出兩條準則,第一是不想內地醫護赴港援助;第二是不想香港的檢測樣本送回內地檢驗。

我對這兩大原則,深感疑惑,萬一、只是萬一香港疫情失控,每日確診過千,是否仍要堅持這兩個原則,任由病人失救,橫死街頭呢?政府未經深思熟慮,就定出這些原則,究其底因,是受到偏見所束縛,當中包含了政治性和行業性偏見。

一、政治偏見。以內地行之有效的全民檢測為例。北京6月11日爆疫,當地實行全民檢測,結果有1100萬北京市民做了檢測,找出了大量潛藏患者,特別是無症狀患者,大大減少社會傳播的風險,在26日內就把新增個案歸零。

香港對於全民檢測,有眾多的反對聲音。有醫生協會負責人說,如果全民檢測,驗出有很多確診者,逼爆醫院怎辦?

這是一個奇怪的邏輯,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疫情爆發之初,那種減少檢驗、便可以減少確診的態度,如出一轍。

也有政府的醫生,反對疫廈民眾全部檢驗,說就算驗出染疫居民,也不會對疫廈全座隔離,檢來做什麼?

這種「斬腳趾避沙蟲」的態度,邏輯就是若做不到十足,不如一點也不做,無視了找出潛在病人,至少可以禁止其四處走動傳染他人的風險。而反對派議員更是大力反對檢測,特別是強制檢測會影響市民自由,更聲稱把香港居民的檢測樣本送回內地,會洩露香港人的私隱。

這種種的反對聲音,出於對內地的偏見,從根本上反對中國的抗疫方式,認為只有社會主義專制國家才做得到,完全無視內地抗疫方式的科學性。即使做不到十足,做到五成,也遠比西方的抗疫方式有效。

二、醫護界的自我保護。不少的香港醫護人員打從心裏不喜歡內地,也怕是次的疫情會打開缺口,造成先例,讓內地的醫護可以來香港執業。醫學會會長蔡堅連醫生使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都拿出來作借口,說內地醫生用中文寫牌板,本地醫生用英文,大家溝通不到,所以不能讓內地醫生來港。試想一下,現時確診病人等了5天也入不到醫院,如果有方艙醫院,有內地醫護駐診,相信很多人都願意入住,畢竟保住條命仔最要緊。

政府抗疫,要以科學態度為先,如何能夠更快更大地控制到疫情,就能夠讓香港付出更少的代價。北京以26日完全控制疫,除了疫區之外,大部分社會沒有停擺,也沒有採取全停式限聚措施。香港的疫情不受控制,大大增加了社會隔離措施,首先就令社會大眾要付出自由的代價。其次如果在短期內控制到疫情,社會經濟損失沒有那麼大,政府也沒有壓力要提供大量的救助,但做不到北京的抗疫水平,社會要付出數以百億元,甚至千億元的代價。若然像美國一樣的失控,要付出的代價甚至可能達到萬億元以上。美國因為抗疫,至今財政赤字已經上升到2.7萬億美元,較平常多出了2萬多億美元,可知疫情失控的代價有多大。

如果內地的抗疫方式是上策,美國的方式是下策的話,我們起碼要尋求做到中策的水平。首先要大幅擴大本地的檢測能力,不應該受能力所限,便有需要做檢測也不做。政府應該由上而下訂立目標,例如逐步擴展本地的檢測能力至每天五萬,甚至十萬份,一有出事的地區更應強制檢測。檢測是對自由限制最小的手段,而得到的效果最大。香港政府應該要訂立目標,全力去做。

另外,香港亦應該盡快搞健康碼,把疫情爆發地區列為紅區,即使健康碼沒有內地般有追蹤位置的功能,但能夠列出爆疫地區,可以勸喻當地居民盡量不要離開該區;勸喻僱主讓住在該區的員工可以在家工作,這是可以有效降低疫情散播的風險。

香港人首先要放下偏見,學習內地科學化的抗疫方法。每年會考放榜,都會見到很多狀元讀醫,說目標是治病救人,香港的醫護人員應該牢記初心,要把救傷扶危,放在自己的行業利益之上。當然,特區政府在香港的疫情如此嚴峻的時候,更要有一個作戰思維,不要受制於政治偏見,要敢於行事,勇於擔當,否則疫情失控,香港都會如美國那樣,付出驚人代價。■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