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矛盾,請以文明服人

一泡「童子尿」在陸港兩地引發軒然大波,連兩地的媒體都陷於謾罵的「泥漿戰」中。一位香港青年做了一件有別於「憤青」所為的事,那就是以文明的方式來面對紛爭。

cultral_fight

一位名為「中流青年」的微博網民,製作了一份圖文並茂的《來自香港帶着愛——完全香港尋廁手冊》,為訪港的內地客提供「尋廁」功略。為了製作這份手冊,他特意請假半天,踏遍旺角街頭,拍照記錄可「方便」之所。他表示:「仇恨從何處開始,我希望從何處開始癒合。」

在所謂的陸港矛盾愈演愈烈的今天,這位年輕人選擇了另一種方式來面對問題,他沒有像那些「憤青」一樣拍攝便溺者或圍攻遊客,他說︰「作為香港市民,我可以選擇跟隨大流叉腰開罵,既方便,又快捷,還爽。但我希望能盡微薄的力量,為彌合傷口添一分力。」

這正是一個有文明素質的公民所為,他撰擇了從自己做起,用文明的方式來對待遊客。這位青年的行為更能夠展現香港人的公民素養,也更能夠反映香港新一代的社會責任感。遺憾的是,時下的香港社會被激進勢力所綁架,輿論被「憤青」所劫持,怨恨、仇外的情緒蔓延,正面的意識被壓抑、健康的力量不能得到尊重。

但無論如何,這位普通的香港青年在力所能力的範圍所做的小小善事,已顯現出本身不平凡的意義。他的手冊一推出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有數萬網民轉載,並有多間內地傳媒報道,可見那是對遊客有幫助的實事。一位青年所想到又做到的事,以及他的處理方式,多多少少可以給大家帶來一點不同的啟示與反思。

在小童街頭便溺事件剛發生並引起罵戰的時候,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蘇錦樑就呼籲大家「包容、彼此體諒、以和為貴」。蘇局長一心想平息風波,但這番言論卻引來不少市民的批評,後來他大概也意識到自己講得不周全,又出來「解畫」強調「包容」不等同「縱容」,對人應抱有「包容」態度,對不當的事則不應予以「縱容」。面對同一件事,倒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的表現更為面對媒體直言,香港法例不容許隨處便溺,強調如執法人員在場,會按例執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誰,都應該遵守香港的法規。如果有的人觸犯法規可以包容,那麼香港的社會秩序如何維持?

但同樣那位去拍照的所謂香港記者,是否也違反了法律或文明的守則?他侵犯了別人的隱私,鏡頭瞄準一個兒童的私處,是否也有問題?在新聞自由的名義下,恣意損害別人的肖像權和隱私權,是否也有該檢討之處?

「香港是我家,清潔靠大家」,這是香港人從小就樹立的觀念,不用寫成標語貼在街頭,也會被市民自覺踐行。這正是香港文明程度的又一表現。但這樣的文明的表現,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這二三十年所累積起來。老香港都會記得,從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香港到處都是吐痰,亂掉垃圾,從高空隨便拋垃圾到街上的行為,隨處可見。但經過公權力的整頓,以及公民教育的落實,香港才有一個比較乾淨的環境。

近年,內地遊客湧港,來自不同地區的客人質素參差,出現一些不太文明的行為舉止,可以說毫不奇怪,也很難避免。所以,兩地的政府都有責任加強宣傳,向遊客講解一些香港的法律與行為規範,讓遊客做到「入鄉隨俗」,避免誤犯法規與習俗。

事實上,一些香港人進入了大陸,也往往”入鄉隨俗“,本來在香港不隨處吐痰的,一到深圳,就一口濃痰吐在街上,讓人側目。而一些在香港看來滿有禮貌的人,到了珠三角地區,往往也是粗言穢語,大說廣東粗話。在港穗的直通車上,這種港人大說粗口的現象,都常常出現。

從社會學觀點來看,這是典型的「破窗理論」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也就是一個社區,如果出現破窗不去修理,就會引來更多人去打破窗子,使整個社區更趨敗壞。這是人性的幽微之處,也是社會管理必須重視的地方,要重視整個公領域的公民責任,勿以惡小而為之。

一泡尿已經照出眾生相,也反映了兩地不同的觀念,可以說,這是文明的衝突,價值觀的衝突。香港人對公領域的重視,顯示香港的進步,而大陸在這件不愉快的事,倒也給兩地民眾人們帶來一次更深入思考兩種文化差異的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給人們上了一堂公民教育課,讓大家都更直接地認知兩地的文化差異與文明程度,這對往後的交往、相處,未必不是「由壞變好」的事情。

一泡尿確實不是甚麼大事,但它反映出來的卻是大的問題,讓大家看到兩地民眾對一些生活「小節」的準則與容忍度是有落差的。香港人是否「小題大做」、「太過份」,見仁見智,但從對法紀的尊重來說,這種維護是必需與必要的。我們反對「憤青」的方式,但我們也要維護香港乾乾淨淨的環境與社會風尚。

 就好像我們不想弄髒自家的客廳一樣,我們也不想弄髒這個城市的客廳。你可以說街道不是客廳,但公共的地方就是一個城市、一個社區的「客廳」,家中的客廳要保持整潔,城市的「客廳」也要保持乾淨。

「香港是我家,清潔靠大家」,無論是生活環境的清潔,還是社會環境的「清潔」,都需要大家共同來維持。當我們面對不同習俗、習慣造成的「污染」時,如何應對?我們要做的是,像那位香港青年一樣,以文明的方式來展示香港人的涵養與熱心腸,替對方作想,幫對方找到「方便」之處,也顯示出香港的文明準則,用文明的方式來服人。(許南山/超越新聞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