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佔中商討日選出三個包含「公民提名」元素的方案,供「6‧22」巿民電子投票選擇,由溫和派提出的方案全軍盡墨,此結果意味着激進勢力抬頭,騎劫了整個泛民,將政改路向引入極端的死胡同,泛民陣營激進、溫和兩派爆發爭議,「真普聯」面臨分裂。「香港2020」召集人陳方安生直指,投票結果未有反映溫和派市民的訴求,溫和派今後應考慮是否繼續與激進派合作。她批評「5.6」投票只局限於同意佔中的「社會運動活躍分子」,把「很大部分不願意與中央政府對抗的市民排拒於運動之外」;她表示會考慮聯合「十八學者」及其他溫和派人士另組平台,共同推動不包含公民提名而又無篩選,並為中央所接受的政改方案。
這次出線的方案分別是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及真普聯方案,三個方案清一色都有「公民提名」成分,得票最多的學界方案建議提委會由立法會全體直選議員組成,參選人取得1%選民聯署或8%提委會委員支持就能入閘;得票第二多的人民力量方案,建議提委會由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組成,參選人取得1%選民聯署、5%立法會直選議員或5%區議員聯署就能入閘;真普聯的方案則建議提委會要「更具民主成分」,參選人入閘要取得1%選民聯署、立法會直選獲得5%有效票的政團。
49.1%市民不支持三方案 74%不參與投票
這三個「公民提名」方案,事實上只能代表部分激進派人士的意見,就連泛民內部都無法接受,遑論市民大眾?《蘋果日報》剛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有49.1%市民表示對上述三個方案均不支持,另外,74%受訪者表示不會參與6月中的電子投票。「和平佔中」發起人之一的陳健民指,調查反映有部份溫和方案的支持者覺得沒選擇。
由此可見,市民對極端的公提方案是有保留的,並不是甚麼代表壓倒性的主流民意。多數市民都希望在《基本法》框架內提出政改方案,如由「香港2020」提出的溫和政改方案,建議擴大現時選委會的第四界別,由選民選出提委會委員,取代現時由區議會互選產生的代表,以間接逹到「公民提名」的效果。這個方案既能體現普選的精神,又可確保民主派「入閘」參選,雖說不上完美,卻能收窄分歧,連建制派也認為相對現實,可以討論。但是,現在連這個溫和的方案都被極端勢力所否決,可想,政改之路會更加難行。
從另一方面來說,泛民溫和派慘敗,也間接說明政治明星一呼百應的時代已經過去,政黨漸失領導民情的能力,反被民情牽着鼻子走。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早前曾一針血指出,泛民已失去感召群眾的道德力量,持續性成疑。確實,在民粹高漲、激進勢力抬頭的當下,泛民已陷入一種尷尬處境,正如呂教授所言︰「今時今日,泛民已不再是本地民主政治及運動的必然領導力量,在形成爭取政改的共識上,主要的平台在於『佔領中環』,而非泛民政黨之間的討論和協商。說得直接一點,今天泛民是要看着民間平台的決定,來定最後在議會裡的投票取向;泛民本身既已失去領導的能量,同時也沒有太多作出選擇的條件。簡而言之,他們是在後面,而不是站在最前。」呂教授所言有理,現在泛民發展雖未至「最後一頁」,但「積極性」削弱已成事實,持續性已成疑問,到了需要好好反思的時候。溫和派的政治明星及學者應該從這次投票中得到一個教訓,政治沒有老本可吃,沒有強力的宣傳動員,縱使有出色的方案亦難「出線」,爭取到民眾支持。
葉劉淑儀︰不應再被一班小孩牽住走
面對分裂的危機,泛民各派更應該以大局為重,整合力量,找到普選的最佳出路,讓符合《基本法》框架又能體現普選原則的方案突圍而出。葉劉淑儀說得好,對於家在香港的我們來說,當務之急是要探討怎樣的政治安排才是可行,亦即既有利於我們整體的福祉和繁榮,又符合《基本法》框架。政治爭論須用政治回應來解決。有思想的泛民溫和派不應再被一班小孩牽住走,而要思考怎樣和北京對話,商討他們的關注的問題。
溫和派的當務之急是搶回政改話語權、主動權,推動社會更深入探討,增加提名委員會的民主成分,避免社會重蹈二零一零年的覆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