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優秀人才,基本都有自己的高考記憶,包括政壇領導人。有網友整理了中共政治局七常委的高考經歷,讓讀者看到他們進入社會的起點。
六月七號,在中國又有一屆高三學生,要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很多人將通過這個公平的競技場,走向高等學府。在中國,絕大部分精英,都有自己的高考記憶,包括政壇上的領導人們。近日,在人民網,有一位署名「公子無忌」的網友,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的高考經歷,讓讀者看到了政壇人物進入社會的起點。文章摘錄如下:
習近平:「三個志願填清華,不讓上拉倒」
說到高考……呃,其實畢業于清華的習總沒經歷過高考。1975年還沒恢復高考那會兒,正在陝西插隊的習總進清華,走的是推薦。
1969年,習近平到陝北插隊。雖然身為革命元勳之子,但適逢「文革」,其父習仲勳被打倒,因此習近平在陝北6年,「成分」一直不好。習撰文回憶,在陝北,光入團申請書他就交了8次,入黨申請書更是寫了10份。而能在文革未結束時讀大學,也是他和當地領導力爭的結果。
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習近平回憶:「那時候報大學,清華有兩個名額在延安地區,全分給了延川縣。我三個志願都填清華,你讓我上就上,不讓我上就拉倒。縣裡將我報到地區,縣教育局領導仗義執言為我力爭。清華來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請示學校……當時,我父親下放的洛陽耐火材料廠,開了個‘土證明’:‘習仲勳同志屬人民內部矛盾,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開了這麼個證明,就上學了。走的時候,當地還剩下的一些知青都特別羡慕我。」
李克強:「學霸」為省飯錢不敢報北大
七常委裡年齡最小的李克強,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首屆考生。看到沒,總理也一樣高考過哦。
安徽鳳陽,朱元璋老家,李克強在此插隊3年。在日後的《師風散記》中,李克強自己回憶,由於「多數時間是和鄉親們一起為生存而忙碌」,填志願時,對北大「幾不敢有奢望」。因此,「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願欄裡填下了本省一所師範學院的名字——據說在師範院校讀書是不必付飯錢的」。
不過,在第二志願中填報了北大的李克強,還是因為北大的優先選擇權而被錄取,進入在當時還保密的「政法專業」,即後來的法律系。
在校期間的李克強堪稱「學霸」:為了背單詞,他做了個小本,正反面寫上單詞和釋義,「走在路上在背,上食堂吃飯排隊時在背,外出坐公共汽車等車時也在背」,於是大三後即可翻譯英文原版法律文獻,1980年翻譯的《英國憲法資料》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錄用,1萬多字;自修經濟,「在圖書館借了不少經濟和經濟法的英文原著」;被推選為校學生會主席,創立北大學生議會常代會;博士論文或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獎」……
其他常委:俞正聲技術報國,王岐山「不務正業」
另外五位常委讀書的材料不多,但也有故事。
比如張德江,是七常委裡唯一有留學經歷的:在插隊時屬於「老三屆」的他,從延邊大學畢業並任職後,於1978年到1980年,到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留學,後來中國大使在該校演講,還專門提到這位知名校友;俞正聲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以前「從來沒想過從政,小時候的理想就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後來上大學,考哈軍工,想要為國防科技事業獻身,想從事國防科研」,是「理想主義者」。曾長期從事技術工作的俞,後來在上海上海電氣集團調研時,提了很多專業性問題,集團負責人感覺他「好像是清華大學電站設備專業畢業的」,但他其實學的是彈道式導彈自動控制專業,絕對的高精尖。
而在新華社內蒙分社當過7年農牧口記者、作品《夜宿車馬店》成為新聞界典範的劉雲山,大學就讀于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師範學校。此後劉也把讀書作為最大愛好,寫了不少散文。
1973年進入西北大學歷史系的王岐山,在讀書前作過知青、陝西省博物館館員,被當時的老研究員評曰「如果這麼發展下去,他肯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研究員」。不過,王岐山卻是一個在學術上「不務正業」的人,由於關注國計民生,所以他開始關注經濟問題,寫學論文、研究資金和預算,被當時一些高級官員看到後有甚高評價。也正因此,王岐山在日後被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借調,正式進入經濟和金融領域。
出生在福建小漁村出生的張高麗,則自稱「本身就是個苦孩子」。雖然自幼家境貧寒、3歲父親過世,張高麗還是憑著勤奮考入晉江僑聲中學,並在中學時成為校學生會主席、乒乓球協會創辦人,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廈門大學經濟系。1999年,張高麗被清華大學聘為兼職教授,並被母校廈門大學聘為管理學院院長和教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