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風暴與媒體墮落的悲哀

馬賽是2008年香港小姐季軍,她的艷舞片和裸照7月23日經網上流出,不少報章雜誌為求促銷,無視新聞操守,連日來仍以慾照作招徠,直至8月8日法庭頒令禁止發佈,騷動一時的媒體慾潮才暫告終止。

Media-fallen-sorrow

我想探索幾個問題:( 一)馬賽的背景和入行經過, (二)對照今次艷舞事件與02年女星裸照事件,看看媒體如何濫用權力。( 三)香港傳媒生態日趨墮落的悲哀。

(一)

馬賽,既是一個剛滿27歲女子的名字,也是法國一個城市,亦是當地一支足球班霸,反方向讀她的名字,便是不少港人喜愛的賽馬。一天爸媽看電視劇,見到一個女演員名叫盧賽,覺得比賽的「賽」挺好,什麼也比人強,這便是「馬賽」名字的由來。

馬賽生於中國四川重慶市,十歲隨父母到深圳,父親馬靈從事金融業,並涉足房地產買賣,在重慶、深圳持有不少物業,身家豐厚。五歲時她迷上《戲說乾隆》,受戲中情節吸引,自小立志當演員。讀書期間酷愛演戲、舞蹈,十五歲與男生初次談戀愛,十八歲入讀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一年觀賞逾二百齣電影。08年參選港姐,榮獲最上鏡小姐兼季軍,身材嬌小的她貌似桂綸鎂,因而有「的骰桂綸鎂」的雅號。

卸任後,馬賽因清純形象入屋,備受無綫力捧不停拍劇,一一年榮膺萬千星輝頒獎典禮飛躍進步女藝人,上年在金牌監製李添勝作品《神探高倫布》中首度擔任,飾演金伊娃一角,與三屆視帝黎耀祥(飾高倫布)鬥戲,人氣持續高企。

馬賽乃家中獨女,自小過著物質豐裕的生活,對錢財自有一套看法,談到擇偶條件時,她表示:「如大家真的很愛對方,什麼缺點都可包容,這便是我追求的愛情」,愛上了便義無反顧,當不幸遇上背叛,面對的每每是難以承載的傷痛。

(二)

02年女星裸照事件轟動一時,08年淫照風暴更哄動全球華人社會,今年馬賽艷舞片曝光,六年逢一潤,性質與影響雖異,卻凸顯出傳媒尤其是娛樂媒體濫用權力的情況,已到達為所欲為的地步。

02年10月30日,當時隸屬新傳媒的《東周刊》封面刊登女星被虐裸照,社會迴響極大,香港記者協會和報業評議會齊聲譴責,十大演藝團體亦召集藝人、導演出席大會,嚴斥周刊公開羞辱當事人。

周刊眼見勢色不對,11月1日下午發聲明:「……取捨如實報導抑或絕密隱藏真相,結果我們選了前者。是次決定是基於傳媒披露事實真相的基礎精神……可惜其他傳媒爭相以更大篇幅及標題渲染事件,令受害人身分呼之欲出,這是我們始料不及……」

當該篇充滿「諉過」味道的聲明一出,旋即再惹來各界的猛列抨擊,周刊見群情洶湧,便看風轉舵於當晚發出道歉啓事:「我們徹徹底底的錯了……」

11月2日,社會各界以「天地不容」為題的聲明,登報責難周刊扭曲新聞自由,為求促銷埋沒良知,呼籲市民罷看罷買,要求傳媒不要助長歪風。周刊管理層見社會大眾與演藝人聯成一線,知道大勢已去,迫於無奈宣佈停刊。

事件中,裸照女星是暴力下的受害者,媒體基於新聞道德,或更多是怯於輿論壓力,報導時均未敢越雷池半步。後來《3周刊》巧言再登裸照被指發財不立品,但也有刊物如《時代雜誌(Time)》轉載經處理後的裸照去報導事件和陳述問題,學者和社會團體均認為處理手法可接受,反映當時的社會並非一刀切而尚能理性地看待問題。

當年《東周刊》從濫用權力到停刊,很大程度是囿於群眾的壓力。回看上月23日馬賽艷舞片及露點照在網上瘋傳,當事人即時報警,發聲明指私隱被侵犯,會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利,但此舉未能奏效,除壹傳媒外,其他娛樂雜誌亦爭相把艷照放在封面促銷,期間社會引起一陣騷動,然集體偷窺(collective peeping Tom)的歡愉,明顯蓋過捍衛道德的呼聲,直接助長媒體濫用權力的歪風。

上周馬賽終入稟控告包括《壹週刊》、《蘋果日報》等壹傳媒多份刊物及網頁,並成功申請臨時禁制令。惟壹傳媒反駁:新聞自由應獲尊重,網上流傳的片段和照片均與他們無關,最早者是於上月23日中午12時出現於高登討論區,加上片段及相片已被公開,已沒私隱可言。

無疑馬賽是出於自願,但絕不代表她願意把自己的隱私公諸於世。奈何媒體在遭告上法庭的當兒,仍冠冕堂皇地手持「新聞自由」的幌子,置當事人的私隱和尊嚴於不顧,一再扭曲和濫用第四權,測試社會的道德底線。

(三)

新聞商業化、娛樂化,乃全球傳播界的一種趨勢,每一名讀者均是被爭奪的對象,商業媒體覷準「性」與「暴力」的人性弱點,把它轉化為市場賣點,圖文並茂持續報導,既能滿足消費者的原始慾望,又可刺激刊物的銷路,一舉兩得。

刻下的香港,不少媒體骨子裡已化身為一種嘩眾取寵的商品,除了變得越來越圖象化,內容亦越見貧乏,可觀的評論更少之有少。當年以女星祼照作封面那期《東周刊》8萬冊迅速售罄,08年驚爆慾照風暴,媒體一窩蜂去刊載以黑帶遮掩受害女星私處的連環肉照,法庭頒佈禁制令後,市民移師互聯網繼續充當「瞥伯」,延續窺視他人胴體的快感,掀起了影響深遠的集體偷窺風潮。

今天,輪到馬賽流出裸照和艷舞片,但經過慾照狂潮的洗禮,不少香港人對此已感到麻木,別人的私隱權他們不在乎,最要緊是自己曾窺視相關艷照,即使看一眼也好,否則不見慾照心不死。

裸照對公眾的生活並無迫切的影響,媒體揭露明星的私隱顯然站不住腳。但從商業的角度看,新聞已等同一門生意,當偷窺會帶來銷量,積累財富,誰還會在意侵犯私隱會給當事人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馬賽因艷舞事件而人氣暴升,但事業和名譽已毀於一旦;08淫照風暴眾女星或出嫁,或轉行,仍留戀娛樂圈的,不是婚姻觸礁,便是不復當年勇,像○二年裸照女星仍能延續其光輝的娛樂事業,可謂絕無僅有。

其實,香港人並非不明白私隱權的重要性,亦非不知道侵犯人家私隱的遺害,但他們大多只著眼於如何捍衛自己的私隱,而不會切身處地細想如何一併保障他人的私隱。

世人對私隱權的認知,過往或許停留在「不受干擾的權利」,這是一種「消極權利」(right for something)。然而,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監視監聽防不勝防,網絡資訊無遠弗屆,一些以非法手段得來的圖像,一旦被上載網絡,不少網民便認為自己有「不可讓渡的權利」(Inalienable Rights)去知悉事件,不自覺地成為「集體偷窺」的一員。他們沉醉於偷窺的快感,同時對私隱權的理解又提升至「自己的信息自己控制的權利」,這是一種「積極權利」(right to something),可惜不少港人只是空有私隱權的理念,而未能真正實踐予他人以基本的尊重。

傳統新聞學認為,有什麼樣的讀者,便有什麼樣的媒體。回首02年女星裸照事件,人人義憤填膺控訴雜誌無良,逼令《東周刊》停刊,映照今天馬賽艷舞事件,媒體尤其是娛樂雜誌已完全摒棄操守,合拍地輪流在封面刊載慾照,賣弄色情,聒不知恥地在受害人的傷口上灑鹽。對此,大眾無動於中,繼續為虎作帳熱捧相關周刊,形成惡性循環,既加速了媒體道德的衰敗,社會也因良知泯滅而負出沉重的代價。

02年女星祼照事件敲響了傳媒道德的喪鐘,六年前的慾照風暴則徹底解放了大眾的偷窺慾望,而今天媒體大眾看待和處理馬賽艷舞事件的態度,如何合力把傳媒生態推向墮落之途,香港的媒體與讀者簡直演繹得淋漓盡致。

驀然回首,想起女星劉嘉玲在聲討《東周刊》大會上的一席話:「如果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可以令大家驚覺到傳媒專業操守的重要性,那麼我受過的傷害、尊嚴,又算得上什麼呢!」

但從劉嘉玲到馬賽,無論如何受到傷害,都不會使香港傳媒發現專業操守的重要性。對那些以新聞自由之名,踐踏新聞專業的媒體來說,個人隱私和尊嚴「又算得上什麼呢」!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