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蔡博藝 品嚐台灣的民主滋味

在台灣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的陸生蔡博藝,最近被中國大陸媒體訪問,談到她在台灣省生活,談到她對台灣社會的觀察,她說: 臺灣年輕人選村、裡長,其實有很大阻力,阻力的來源最多來源於老一代人。相較這些基層,臺灣人更注意臺北市長這一類的大選舉。但是村、裡長其實才是跟他們自身利益關係最密切的。

201408171

臺灣淡江大學今年的學生會長選舉,首次有來自大陸的學生蔡博藝參選。臺灣「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的陳為廷在社交網路表示,「我支援蔡博藝參選學生會」。

大陸學生有沒有資格參選學生會長?陳為廷說,「答案是不證自明的」,每個有學籍的學生,都有資格參選會長。他認為,該採取的做法不是禁止或歧視大陸學生的參選,而是設法讓更多大學生參與學生會選舉、挑起更深入的辯論。

陳為廷表示,他認識蔡博藝是因為蔡博藝來臺灣念大學第一年就出版了《我在臺灣,我正青春》。書中除了她在臺灣的「小確幸」旅遊見聞,還有許多大陸與臺灣關係的思辨,及反服貿現場紀實,令他印象深刻。

陳為廷稱,「她(蔡博藝)在臺灣、在淡江的公共參與,比很多臺灣人、淡江學生,都要來得多」。

蔡博藝1992年生於浙江湖州。2011年,她被臺灣淡江大學錄取,成為第一批赴臺灣讀本科的大陸學生。

2012年,她記錄自己的臺灣生活的書《我在臺灣,我正青春》在臺灣出版。2013年,這本書的大陸版由三聯出版社發行,她的第二本書也會在她大四時出版。

在臺灣主流媒體上,她陸續有時政觀察稿件發表,曾獲得由行政院主辦的第十七屆兩岸新聞報導獎。臺灣媒體稱她為「明星陸生」。

2014年8月7日,蔡博藝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參選學生會長只是想為同學們維護權益,沒想到一次普通的學生選舉會受到那麼大的關注。

談及陳為廷的支持,蔡博藝說,他挺不挺都和這場選舉沒有關係,這是淡江大學自己的事情。

在訪談中,蔡博藝反復提及,「我討厭被貼標籤」。

她說,別人介紹她時,總會加上「陸生」這兩個字,甚至會加上「第一屆陸生」。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對大陸應屆高中畢業生開放,928位和蔡博藝一樣的大陸學生前往臺灣,台媒也常用「第一屆陸生是兩岸交流的新橋樑」這樣的表述讓這群普通學生的升學充滿了歷史意義。

「我覺得這些是他們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我覺得很不爽。我只是個來讀書的學生,所謂的兩岸關係的修復是我們所不能承擔的,我們真的只是不小心翻動到了歷史。」蔡博藝表示。

在臺灣,她是新聞最多的大陸學生,也幾乎成為了陸生的發言人。但她討厭這種感覺,「我只代表我自己,我不想代表別人,也不願意被代表。」

以下是澎湃新聞網對她的訪問:

  在臺灣的生活怎麼樣?

在臺北的生活真的很豐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演講和別的活動,而且很多活動都是免費的。我個人推薦的是一個叫「哲學星期五」的活動,它在臺北一個咖啡店舉辦,很精彩而且還是免費的,只要有興趣就可以去聽。學校裡的社團活動也很豐富。在臺灣的大學期間,每個學生都要完成3個「學分」,課程、愛情和社團,3個「學分」我都正在修。

  最近你參加淡江大學學生會長的事頗受關注,你當初為什麼想要參選?

我只是希望能實實在在為同學做事,維護同學們的權益,沒想到會引來那麼大的關注。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學生選舉,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關注。

 你這次選舉受關注,或許是因為你陸生的身份,你怎麼看?

我沒有想過一個學生會的選舉會有那麼多關注,我希望外界不要賦予太多意義。

對我來說,淡江大學的所有學生都是我服務的物件,為她們服務才是初衷。我的競選團隊有8個人,除我以外,還要一個香港人,6個臺灣人。服務同學的初心,不會因為我來自哪裡改變。

  你認為自己勝選的可能性大嗎?

說實話 ,不大。因為我之前沒有參加過學生會。

 又出書又得大獎,被捧做「明星陸生」,你自己怎麼看?

我其實沒有把它當作很大的事情,我在儘量淡化這些影響。只是有時候遇到不認識的人,他們就會說啊你好厲害啊,都出書了。那時候我就會想,你到底有沒有看過啊,就會覺得自己是被貼了一個標籤。如果說那個人沒有看過我的書,就用“你很厲害,都出書了”來定義我,其實我會很困擾的。

  那你父母會怎麼看待這些?

他們只有「哦」,就沒了。我爸媽還蠻淡定的,他們可能會很開心,但並不會在我面前表露出「你很厲害」這些情緒。我爸媽跟我說,出去不要談政治,我覺得他們的意見是參考,但不是我的行動準則,我尊重,但不會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

  你會覺得那些標籤是媒體給你貼上去的嗎?

標籤都是別人貼上去的啊。其實我覺得作為媒體,把一個人標籤化是比較方便的操作方式,這樣才比較有賣點,這個我是能理解的。但其實我並不是唯一出書的大陸學生,我有兩個學長,他們也有出書。

 只要在網路上,搜索大陸學生,很多都是關於你的新聞。陸生被標籤化了,而你就是被標籤化後投射到的人,你覺得是這樣嗎?

我一直以來都覺得不要把那麼多標籤貼在我身上。其實很多陸生都覺得我總是在代表陸生,我其實很困擾。我沒有想代表任何人,這樣操作的結果,就會讓雙方都產生誤會。

  小小年紀就被推上這樣的高度,會覺得委屈嗎?

會啊,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會把我打上這些標籤,說什麼我是兩岸和平交流的希望。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媒體轟炸和曲解後,反而會有更大的成長。我會好好去思考這些問題,去想為什麼這些事情會發生,而不是在意大家的立場。但是發生了就是發生了,要去面對它,它就會變成我的經驗。

在臺灣學到的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在臺灣生活那麼久,學到的一件事情跟立場不同的人對話。臺灣是一個言論非常自由的地方,你會聽到不同的話,但你必須要能夠包容。

在台灣,陸生只可以年私立大學,你怎麼看?

現在的「三限六不」政策很不友善。(「三限」為限制采認學歷校數、總額限量、限制就讀的領域;「六不」為不加分、不影響臺灣島內招生名額、不給獎學金、不能打工、不能考照、畢業後不能留台就業。)

  這個政策是讓我們陸生在為臺灣的教育改革失敗買單。

它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臺灣「少子化」問題才出臺的。因為在大學改革後,臺灣出現了很多大學,但其實這些大學都招不滿學生。開放招收大陸本科生的初衷是期望大陸的學生來進行填補,但其實這個想法很蠢,沒有遠見,並且是讓陸生來解決臺灣生源的問題,並不是抱著要培養大陸優秀人才的目的來招收大陸學生。

  你剛才提到陸生政策不給力,會不會覺得無奈?

臺灣,就是一個什麼都要你自己去爭取的地方。我在大三的時候,跟同學一起反對學校漲學費。因為那次漲學費,學校並沒有按照正常程式來走,是一個黑箱操作。

我們串聯別的十一二所學校的學生成為聯盟,召開聯合記者會,再回到學校裡去召集學生去簽連署書,到最後我們成功了,教育局駁回了學校的提案。

這個漲價的幅度是200元人民幣,但其實我們在意的不是錢,是程式正義問題。

 你寫了很多時政觀察的文章,寫作時會很自然的做兩岸對比嗎?

我覺得冷靜是底線。要先定位清楚自己的底線與角色才能夠去做事,這樣才能看清楚、寫清楚。我其實沒那麼強烈的比較欲望。就我個人生活而言,很多東西都是沒法比較的。比如拆遷,兩地的制度、想法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根本沒法比較。如果硬要比較哪個好哪個壞,其實是很無聊的事。

  你最近專注在做關於臺灣最基層的村、裡長選舉的作品?

臺灣年輕人選村、裡長,其實有很大阻力,阻力的來源最多來源於老一代人。相較這些基層,臺灣人更注意臺北市長這一類的大選舉。但是村、裡長其實才是跟他們自身利益關係最密切的。

  你現在也要大四了,那你之後的打算是什麼?

我應該會去念研究生。但不一定會在臺灣,如果有機會的話也想去外面念研究生,但沒有特別想去哪裡讀書。可能會在研究生畢業後再選擇是否回大陸。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