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大聲公的就是贏家,你敢說出不同的意見嗎?

網路應該有賦權的力量,是讓社會多元意見共處的烏托邦,但事實上,網路造成的其實是反效果。美國研究發現,社群媒體不只殺死多元意見,且降低政治事務參與度,「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效應在網路世界更加顯著,且經常使用社群網路的人更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表達反對意見。

spiral-of-silence

傳播與政治學中的「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論指出,人們在主流環境下,如果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少數派,他們將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漸趨沉默;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而且媒體通常會關注多數派的觀點,輕視少數派的觀點。於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各界認為網路媒體社群興起,少數將不再沉默,不過美國皮尤 (Pew)與羅格斯大學研究顯示,百無禁忌的網路世界未必改善沉默螺旋的現象。人們不願意表達意見,也不願意在其他網站上曝光,這是民主政治不願意看到的現象。

很多人覺得網路世界應該不會發生沉默螺旋現象才對,但研究人員發現,網路反映現實世界,且網路還加重了這種分化。人們更容易在網路上閱讀認同的新聞和意見,且人們甚至沒有選擇的機會,有些社群網站會將其他人的訊息自動送到你的眼前。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會敏銳地迎合別人的支持,不斷地讀取線索去評斷別人是否同意自己,活躍的社群媒體使用者收集更多這樣的線索,像是狀態更新,別人分享的新聞故事和照片,如果自己意見跟別人不同,久而久之會變成更不想發言。

研究人員以斯諾登(Edward Snowden)案為例,對全美1801名18歲以上成年人調查發現,86%的受訪者寧可在面對面談話中,而非社群媒體上討論斯諾登案,42%未過半的Facebook(臉書)與Twitter(推特)使用者願意在組群中留言討論。人們對於爭議事件,會在現實生活中與家人或朋友討論,但大部分的人說他們不會在 Facebook 和 Twitter上講,除非是覺得社群上的朋友站在同一邊,或是對這議題感到非講不可的人才會在社群上發言。

調查顯示,不願對政治或社會議題表達意見者,也不會活躍於網路,社群媒體未能發揮提供不同意見者言論空間的功能。不願與他人面對面討論斯諾登案爭議的美國民眾為14%,當中只有0.3%願意在社群媒體留言。

另外,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更喜歡在 Facebook 上發言,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傾向在 Facebook 上保持沉默,但他們會與家人或朋友討論。

調查指出,受訪者對斯諾登案持相同意見者面對面表達個人意見的傾向,3倍於非相同意見者。臉書使用者如在網上遇見同好,願意加入留言的傾向提高2倍。

至於網上看似百花齊放的狀態,移至日常生活是否也能有相同的「坦白、說真話」現象? 調查指出,多數 Facebook 與 Twitter 使用者不願與人親身分享網上發表的看法。

斯諾登案引起美國民眾對國家安全與個人隱私的廣泛爭辯,皮尤強調,單一事件調查未必全面反映美國網路使用者在網上與現實生活中,對重要政治社會議題表達意見的模式。

不過調查仍可窺出「沉默螺旋」可能未被打破,網上即便看似百家爭鳴,仍不脫積極表達意見者壓過沉默聲音的既有趨勢。

研究同時也發現,人們主要是從電視和廣播上接收相關新聞,比較不會把 Facebook 和 Twitter 當做新聞來源。研究人員強調由於只針對一件新聞議題做調查,所以研究發現不見得能廣泛適用在每一個議題上。但其實你瀏覽一下自己的 Facebook 的確會發現,關於政治議題上的多數聲音的確很強勢,網路世界上的沉默螺旋效應,確實比現實社會還要嚴重。■

文章來源:How Social Media Silences Debate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