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讓我們更孤獨?

科技讓我們更孤獨,我們成了手機的奴隸,我們快要淹死在訊息的汪洋之中了。科技的進步好像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加疏遠。不少的研究報告針對這樣的假設進行實驗!

Technology-makes-us-more-lonely

關於科技對於人類的影響,各種研究層出不窮,比如喬治亞理工大學的教授 Ian Bogost 寫了一篇題為《The Cigarette of This Century(世紀之菸)》的文章,指美國加州居民的吸菸比例下降不是因為禁菸法,而是由於智慧型裝置的興起,我們開始頻繁查看手機來緩解我們的社會焦慮,在此之前,人們用香菸來安撫心情。

也有科學家發現,導航和電子地圖使我們的方向感更差,自然而然地,科技讓我們更孤獨的論調也被提了出來,網路、電子郵件以及社群網路使人們分散化。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 Sherry Turkle 教授就認為科技壓抑了人們的交往。

《紐約時報》寫道,社會學家 William H. Whyte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一項實驗,用長時間的攝影來觀測人們在公共空間的行為習慣。透過對行為習慣的分析來改變公共空間的規劃,以使人感到舒適。秉承著 William H. Whyte 和助手 Fred Kent 留下的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實驗方法,Keith Hampton 開始嘗試以觀測數據來回答科技與孤獨的關係,而不是一種感性上的模糊認識。

上個世紀 90 年代中期,Keith Hampton 還在多倫多大學的時候,就參與了一個由微軟、IBM 等公司資助的研究計劃。在多倫多的一個社區,裝配有高速網路,最先進的電腦,還有視訊會議以及音樂分享工具等超前的軟、硬體。

Hampton 發現,與其他還處於撥號上網時代的鄰居相比,這些擁有先進連線裝置的人反而有了更多的聯繫,人們互相問候的次數更多、彼此頻繁地通電話。不止如此,他們透過論壇發起線下活動、組織保齡球聯賽,甚至協同工作,一起處理汽車超速和物品失竊這些事情。結果顯而易見,社區活動顯著增加,科技讓人們聯繫更緊密,而非更分散。

Hampton 輾轉至麻省理工學院、來到賓州大學後(他現在是羅格斯大學的副教授),開始用研究回答與科技懷疑論之間的爭論,而關於科技讓我們「更」孤獨的論調,也要從歷史的角度去對比研究。

Hampton 認為,我們都喜歡把過去理想化,仿佛雞犬相聞、阡陌交通的過去總是落英繽紛其樂融融。對於前同事 Sherry Turkle 的結論——車站裡大家都在玩手機,沒有人交談啦,所以我們比以前更孤獨啦——Hampton 不甚同意。

按照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PPS)方法,Hampton 和他的學生在紐約、波士頓和費城架起攝影機觀測公共空間,透過 2008 年到 2010 年 3 年間的積累,Hampton 收集到了 9173 段、每段 15 秒,總計約 38 個小時的影片。Hampton 和他的學生總共用了 2000 小時來分析素材中人物的特徵,包含性別、組織規模、是否只是閒逛和使用手機的情形。

technology

上圖就是影片中的截圖樣本,紅圈內代表是有群體的人,而藍圈內則是使用手機且單獨的人,對整個環節的統計後(該截圖樣本不能反映動態過程),26 人中有 19 人是屬於群體、15 人是女性、3 人在使用手機。這 3 人並不屬於群體,逗留的時間也更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孤獨」。

更多意義上,是「孤獨」導致他們玩手機,而不是玩手機導致「孤獨」。

當然,單獨的一個統計樣本不能算是研究成果。對所有 9173 段影片,Hampton 採用數學和程式進行精確統計,以「物理接觸、明顯討論和集體行動」為標准判定,並且多個程序員查看相同內容,確保認知匹配和數據准確客觀。

在這些海量 15 秒的樣本裡,使用手機的情況比 Hampton 預想的要低許多,在所有樣本中,只有 3% 的人被拍到在使用手機,比例最高的 Bryant 公園西北角,使用手機的比例是 10%。同時,這些手機使用者單人出現的比例更高,而在群體中的手機使用者也沒有沉浸其中而忽視身邊的同伴。

同時,Hampton 的研究還證明了,人們比以往更願意在公共空間出現,而不是更宅了(基於美國的統計)。有 7% 的人選擇在同一個地方逗留 15 秒以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他在閒逛,而 30 年 William H. Whyte 留下的影像裡閒逛的人很少。其中手機使用者往往更喜歡「閒逛」。同樣證明了,不是因為玩手機而「孤獨」,而是因為「孤獨」才玩手機。

在公共空間,我們與他人的互動程度也在提高,在 1979 年的 PPS 影片中,32% 的人是單獨的,而在 2010 年的統計中,此一比例降低成 24%。

和 Hampton 意見相左的 Sherry Turkle 也承認,Hampton 結論是正確的,不過僅限於他在公共空間裡的觀測結果。而比較私密的家庭環境中,這項結論有他的局限性。同時,因為每個樣本是 15 秒,但人們使用手機的特性是次數多,時間短,往往只是瞥過一眼。正如前面提到的,手機類似於「電子香菸」,只需看一眼的動作來緩解社會焦慮。這項研究的另一個意外發現是,女性在公共空間出現的整體比例比三、四十年前要更多,而購物區的女性比例則有所下降。

而那些疾呼手機、平板電腦讓我們更孤獨的人是否可以想一下,孤獨這麼主觀的情緒究竟是什麼造成的,真是科技?還是一顆封閉敏感的心? ■

文章來源:INSIDE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