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力求轉型 對抗新威脅需要新思維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簡稱北約)9月4日於英國威爾斯舉行為期2天的峰會,除28個會員國外,烏克蘭總統波洛申科(Petro Poroshenko)也應邀參加,由於峰會在俄羅斯強力介入烏克蘭政局後舉行,亦正值冷戰後歐美國家與俄羅斯衝突高點之際,全球對此峰會寄予厚望,盼能解決烏克蘭危機。惟冷戰時期建立的北約,如今所面對的世界局勢已不若以往,北約除了任務轉型,還需要新思維。

NATO-seeks-transformation

根據這次會議東道主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1日所發出的聲明表示,此次北約峰會有5大討論主題:烏克蘭危機與俄羅斯關係、阿富汗的未來、面對新型威脅、強化對北約武力的支持以及增進夥伴關係。

其中,除國家間的合作以外,會中將討論的新型威脅(new threats)包括恐怖組織與網路攻擊,顯見在冷戰結束20多年來,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對於世界局勢的影響與角色愈顯吃重,以往國家與國家間的交往模式漸不適用於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間的互動,北約將研擬相應對策保護28個會員國。

冷戰時期成立的北約存在目的即以集體軍事同盟圍堵前蘇聯,冷戰後,北約歷經3次東擴,實已逼進俄羅斯家門口,加上去年年底延燒至今的烏克蘭危機,無怪乎美國現實主義(realism)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近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中撰文,指出俄羅斯這次對烏克蘭危機的激烈反應並非無法預期,因為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被逼急了,這次危機完全是「歐美國家自己造成的」。

話雖如此,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與英國首相卡麥隆對於俄羅斯介入烏克蘭內政仍無法接受,歐巴馬3日借道愛沙尼亞時就曾公開表示,北約必須協助烏克蘭增強軍事力量,同時希冀北約「開一扇門讓新會員國加入」,以抵抗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公然暴行」(brazen assault)。

另外,鑒於北約部隊將於年底撤出阿富汗,美國與多國部隊對於協助訓練33萬5000名阿富汗軍警人員的任務也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中,盼能順利填補外國軍力撤出後遺留下的防務真空,同時避免神學士(Taliban)等恐怖組織再次趁隙而起,對地區與世界安全造成威脅。

15-20140905
北約東擴示意圖。(製圖:《風傳媒》鄭力瑋)

快速反應部隊與軍費分攤

這場峰會的另1個討論主題,即為強化北約武力,目前,由28個會員國所組成的北約部隊近40萬兵力,歷經冷戰結束、南斯拉夫內戰、911恐怖攻擊、阿富汗戰爭、喬治亞戰爭與利比亞行動,北約部隊的機動性也隨地區衝突性質的改變進行調整。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俄羅斯軍隊除強行進入克里米亞半島與烏克蘭東部地區之外,8月的最後一周,芬蘭空軍發現了俄國安托諾夫-27(AN-27)運輸機3次闖入所屬領空,由於芬蘭僅為歐盟成員國,尚未加入北約,芬蘭除出動戰機升空警戒外,也僅能透過外交管道向俄羅斯進行抗議。

在北約東擴後,俄國始終抱持歐美國家在軍事上「繼續圍堵」的防衛心理,在烏克蘭危機中,一次次的軍事出擊也愈趨明顯,鑑此,包括英國、丹麥、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挪威與荷蘭等7個北約會員國聯合倡議,希望建立一支人數在1萬人左右的快速反應部隊(rapid reaction force),「以迅速因應危機」。

不過,維持軍隊的支出是一筆大數目,北約規章中載明,各會員國必須以自身每年國民生產毛額(GDP)2%的比例來負擔北約軍費,惟根據2013年的數據,僅美國、英國、愛沙尼亞與希臘達到門檻,其他歐洲的北約會員國所負擔的北約軍費平均僅佔它們GMP的1.6%,部份東歐國家上繳的軍費甚至低於GDP的1%。

美國總統歐巴馬3日也高聲疾呼,希望北約各會員國能夠平均分攤(do fair share)軍費支出,但這並不令人意外,就如美國經濟學家奧爾森(Mancur Olson)所提,在享受集體安全所供應的公共財(public goods)時,總有人會搭便車(free rider)。

能源安全

歐洲能源委員會主席厄汀傑(Guenther Oettinger)2日提出警訊,烏克蘭僵局若遲遲未能獲致解決,歐洲各國的能源安全必須要作「最壞的打算」(worst case scenarios)。

厄汀傑指出,由於俄國是歐洲各國最大的石油、媒礦與天然氣的輸出國,現階段歐美國家對於俄國的經濟制裁,將促使俄國以能源輸出為最後籌碼進行反制,這些能源輸出管線半數經由烏克蘭通往歐洲,更糟的是,烏東民兵在當地對天然氣管線的破壞仍持續進行中。

烏克蘭與俄羅斯邊界長達2295公里,據統計,烏克蘭每年所需天然氣為250億立方公尺,在俄羅斯惡意關閉對烏克蘭的天然氣輸出後,斯洛伐克將協助供應100億立方公尺,匈牙利與波蘭共同提供50億立方公尺,加上烏克蘭本身擁有的160億立方公尺存量,勉強能夠應付今年嚴冬,但是烏克蘭東部的煤礦在歷經4個月的戰火蹂躪後,產量大減,在40%用電量仰賴火力發電的狀況下,烏國政府已協商南非進口100萬噸煤應急。

北約若持續在俄羅斯家門口舞劍,飽受刀光劍影威脅的普京只要在寒冷冬季時節下令,停止對歐洲的能源輸出並關閉對歐洲的天然氣供輸,屆時,不只北約會員國,整個歐洲大陸都要有渡過寒冬的心理準備。

冷戰後的重生

1949年,以美英等12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成立了北約,意在以軍事實力聯合對抗以共產主義為思想指導的前蘇聯尋求擴張,避免危及遵循資本主義的自由世界,65年後,冷戰已走入歷史,北約原本的存在目的(raison d’être)隨著前蘇聯的瓦解亦消失,在面對非國家行為體在國際舞台中崛起以及新型態的威脅,北約確實需要轉型。

只是,不論是建立快速部隊,或是要求各會員國更加充實北約軍事實力,甚至讓烏克蘭加入北約,這28國集團的領導人必須認清的事實是:如今他們所面對的假想敵已不是當初願意鬆手讓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擁有更多自主權的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而是意欲恢復前蘇聯霸業、企圖「收復」前加盟國的普京,冷戰的結束部分歸功於戈巴契夫對前蘇聯的鬆綁,這次烏克蘭衝突的解決卻不能寄望普京主動對前蘇聯糧倉的放手,北約必須擁有新思維,才能操之在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