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牽手儒家 古為今用

白馥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高調參與孔子誕辰的相關活動,傳遞的主要訊息是:「謹記中華文化,善於繼承創新;傳遞和平思想、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感覺傳統文化的春天來到了。」

xi-jinping-20141010

回顧習上任後與儒學的連結,「尊儒行動」有跡可循。從十八大以來,習多次講話中都透露了儒家思想,如「以民為本」、「為政以德」、「儉約自守、戒奢華」、「以和為貴」等。教育上也引進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期望使中國學生也能傳承傳統文化。

2013年11月,習到曲阜考察,參觀孔府和孔子研究院,翻閱《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兩本書,說道:「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今年4月訪問歐洲時,習也介紹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等思想精神。

學者解讀習近平尊儒的意義,概分兩種面向,一是對外傳遞的訊息,二為對內治理的思路。

對外,習一向強調「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國家發展」、「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照中國學者的解釋,其實就是將儒家文化的「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追求「大同世界」的思想重新包裝,呈現給全世界。

更深一層的理解,則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立場。透過宣揚儒家精神,習期望外國理解,中國人看待世界,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互尊互重,追求和 平」。但是各國在面對中國核心利益(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例如東海島嶼爭端、兩岸統獨、南海領海、疆獨藏獨、邊界糾紛時,習仍堅持 以「尊重中國主權」為前提。

對內,這是習提出的「文化自信」。作為一個強勢政治家,習對「復興中華民族」有著雄心壯志。中國許多網路文章提到,中華民族歷來有很強的文化自豪感,只是鴉片戰爭後,在西方的堅船利砲下,文化自信被嚴重損害。

當今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地位升高,但若無文化自信做支撐,中國就難以完成「復興大業」。中國學者坦承,滿口馬恩列史,成就不了真正的「漢唐氣象」。儒家思想體系是最寶貴的傳統文化財富之一,而且孔子不姓社也不姓資,只姓中,推行起來不會遭遇太多意識形態阻力。

也有分析認為習推崇儒家文化有其政治和社會動員意義。中國在市場經濟盛行下,各種社會矛盾凸顯,難題越來越多,如貧富差距擴大,追求物欲,個人主義膨脹,社會缺乏誠信等等。面對國內食品安全、環境污染、拐賣詐騙等惡性事件,北京當局顯然希望能藉由儒家精神改善歪風。

西方世界怎麼看「尊儒」?

西方看儒家文化,認為對政府而言,儒家提倡「秩序」,尊崇威權,又中國傳統社會強調效忠觀念,對於鞏固中共統治有加分作用。面對中國層出不窮的群體 事件: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或階層內部衝突對立、社會底層為爭取自身權益與統治階層的對抗、對統治階層不當行為所激發民怨……等,提倡儒家文化或許能成為一股 化解對立的方法。

也有西方觀點認為,中國提倡的儒家思想「以和為貴」、「和諧社會」、「和平發展」,這種說法是讓國際對於中國的快速崛起降低戒心,化解「中國威脅論」。

文革今昔對比 思想翻盤

同樣為共產黨人,時隔四、五十年,毛、習二人在同一思想精神上的解讀卻南轅北轍。「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澤東號召打倒「孔老二」,表示要批判孔子及其思想。當時的批評,認為孔老二反對變革和進步,堅持復古和倒退,認為自己是貴族後代,一生妄圖復辟奴隸制度。

在紅衛兵「破四舊」的狂潮中,康生等人慫恿北京一些高校學生前往山東曲阜「討孔」,孔林、孔廟等處的大批珍貴文物遭到空前劫難。中期以後,批孔與對林彪的權力鬥爭相結合,批林批孔風氣大盛。

昔今對比,可以解釋為學說因時制宜,服務政治,也可以分析時代背景與國內外情勢相異所產生的結果差。先不論思想翻盤的根本原因,可以確定的是,儒家思想從春秋至今的兩千多年影響,潛移默化影響中國人的行為和思想,已經是一種「血脈文化」了。

孔子誕辰紀念日(28日)也是台灣的教師節,但中國的教師節(10日)已過,近期中國國務院表示,擬將9月10日的教師節改至9月28日,如此能避開開學忙碌期間,也方便和中秋、中國國慶日等假期銜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