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伊波拉病毒爆發引起各界關注,據傳果蝠是伊波拉的原宿主,人類經由獵捕果蝠感染病毒,迅速發展成人傳人的致命性病毒。
首起伊波病毒感染案例可以追溯至2013年,西非國家畿內亞(Guinea)東南方的蓋杜凱省(Gueckedou)盛行獵捕果蝠的村莊,發現一名嬰兒為首位感染者。嬰兒的家人表示,他們曾獵捕兩種攜帶伊波拉病毒的蝙蝠。
伊波拉病源
在偏遠地區,野生獸肉是重要的食物來源,在其他地區則被視為佳餚。據國際森林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調查顯示,非洲剛果盆地居民每年食用約500萬噸的獸肉,主要食用黑猩猩、大猩猩、果蝠和猴子,甚至包括豪豬、老鼠和蛇類。
上述獸肉來源可能寄宿著致命病毒,例如,蝙蝠能帶原一系列病毒,更有研究顯示某些種類的果蝠不會因感染伊波拉病毒致死,是伊波拉病毒的理想宿主。但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會經由接觸果蝠碰觸過的果實或排泄物感染伊波拉病毒,導致死亡。
英國諾丁罕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病毒學家波爾教授(Jonathan Ball)表示,伊波拉病毒從動物傳染至人體內的途徑仍不清楚,一般傳染途徑中會有一個媒介物種,如靈長類動物,但證據顯示人類可以直接自果蝠身上感染伊波拉病毒。
波爾補充,病毒要跨越物種的界線從動物傳染給人類非常困難,它必須藉由受感染的血液進入特定細胞進行複製。而消費者多從市場買回煮熟的獸肉,因此高風險族群是獵人與處理生獸肉的人們。
然而,近期病毒的擴散顯示,儘管從動物到人類的傳染機率微乎其微,但傳染途徑還是存在。因此,我們必須謹記目前的擴散途徑是藉由接觸感染者的體液。許多輿論要求禁止野生獸肉的交易,但專家曾警告,這不能遏止獸肉交易,反而會驅使交易地下化。
肉食社會暫難改變
倫敦動物學協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成員羅柯利菲博士(Marcus Rowcliffe)表示,「這是一個肉食主義的社會-如果你一天沒吃到肉類,你會質疑自己今天飲食的品質,雖然你可以吃到不同形式的肉類,但傳統上那裏(非洲)少有畜產品。」雖然伊波拉疫情在幾內亞蔓延,但果蝠仍被作為食用獸肉而遭到大量獵殺。
為瞭解人們與特定獸肉來源的互動情形,研究團隊調查約600位幾內亞人與蝙蝠互動的習俗。研究結果獵人皆親手處理果蝠,意味著狩獵者直接接觸果蝠甚至被其抓、咬傷。這些獵人感染寄宿在果蝠體內的伊波拉病毒的風險最高,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瑞斯帝夫博士(Olivier Restif)表示,從研究中可以發現,幾內亞的獸肉交易比外界預期的更盛行,每年約有10萬隻蝙蝠被獵捕、販售。
多數民眾不清楚食用獸肉可能感染致命病毒,他們反而視獸肉為富含營養的保健食品,瑞斯帝夫博士告訴BBC的健康檢查計畫團隊(Health Check Programme)。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在伊波拉疫情爆發前早已展開,若能了解目前傳染的途徑有助於掌控未來傳染病的疫情。
儘管果蝠有遭伊波拉病毒寄宿的潛在風險,但研究顯示果蝠成為宿主的機率很低。團隊檢驗幾內亞境內超過10萬隻蝙蝠,卻未發現攜有伊波拉病毒的個案。研究人員也監測蝙蝠族群數量來了解伊波拉病毒,同時發現極少數動物體內有可檢測程度的病毒。自從1976年首例人類感染伊波拉病毒傳出後,只有30起由動物傳給人類的案例。
隨著疫情擴散,許多媒體針對食用獸肉議題提出不同看法。新科學雜誌(New Scientist)的社論指出,伊波拉疫情爆發有助於根除造成疾病爆發或使森林野生動物滅絕的陋習。政府至少應該主動加強禁止獵捕與食用蝙蝠與猿類。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則質疑,伊波拉疫情爆發後,為何西非居民仍持續獵捕動物並食用獸肉。
人獸接觸須注意
「同類型的媒體報導不僅無助於疫情控制反而增加危險」,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人類學家里區(Melissa Leach)認為,關於食用獸肉的負面報導會誤導大眾病毒傳染的途徑而增加疫情擴散的風險。
「食用獸肉不是目前疫情擴散的途徑,而是疫情的源頭,一隻蝙蝠將病毒傳染給一名幾內亞的嬰兒。」里區表示,然而現在疫情已經擴展到人們互相傳染的情況,人們互相接觸的傳染機率遠高過食用蝙蝠肉。
儘管如此,伊波拉病毒的源頭來自果蝠,藉由動物傳染給人類仍是不可忽視的風險途徑。瑞斯帝夫表示,「雖然病毒從動物傳給人的機率很低,但是我們仍須重視這種傳染方式的嚴重後果,除了伊波拉之外可能還會有其他病毒自果蝠體內傳給人類。」
瑞斯帝夫強調,由於全球人口數急遽增加,未來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接觸將更加頻繁,而這類接觸往往是此類型疾病的源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