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中華民國的足球威水史,傳媒都只會著重描寫鋒線銳利,如何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往往忽略了有一位穩健的門將坐鎮大後方,李惠堂為首的中前場猛將,才能夠無後顧之憂地進攻,他就是有「攝鐵手」之稱的中華第一鋼門包家平。
包家平1908生於香港,就在這一年,華人足球隊正式命名為南華。不過,包家平最初並非效力南華,而是在乙組聯賽球隊聖約瑟展開球員生涯。身高一米七七的包家平,甫出道便擔任門將,惟有時亦會客串踢前鋒。
南華於1926年發生「聯愛團事件」分裂,大部分主力離隊另起爐灶,成立中華體育會。可是由於門將劉慶祥堅決留效南華,令新成立的中華雖然猛將如雲,但卻獨缺了一名穩健門將,一班球星看中了年僅十八歲的包家平甚有潛質,於是便向聖約瑟挖角。事實上,包家平也沒有令人失望,初踢甲組便一鳴驚人,並代表華南地區贏得1927年第二屆全國分區足球賽冠軍。
火速成名的包家平,於1927年第八屆遠東運動會,首次入選中華民國大軍,便成功搶走劉慶祥的正選門將位置,自此直至退役,中華民國首席門將之位便穩如泰山。
包家平於1928年與司職右輔的胞兄包家全,一同加盟中華的死對頭南華。之後他因為個人理由,曾經三次引退,三次復出,幾乎可說是踢一季、停一季,然而其表現卻未有受到太大影響,把關一貫保持穩健演出。
1936年柏林奧運足球賽,包家平理所當然是中華民國正選門將的不貳人選,比起之前在亞洲比賽,這次面對強敵英國,包家平的角色自然更加重要。上半場兩隊互有攻勢,戰至20分鐘英國幾乎先開紀錄,艾斯登起腳施射直飛左上角,包家平跳起將皮球托高越楣出底線,化險為夷。五分鐘後,英國更有一次單刀機會,幸好包家平及時出迎封窄角度,文特斯登施射柱邊出界,再次逃過一劫。下半場英國攻勢一浪接一浪,儘管包家平多次力挽狂瀾,最終亦失兩球而敗北。
到了1939年夏天,包家平隨同南華在東南亞踢完巡迴表演賽後,便與家人留在新加坡,沒有隨隊回港,自此便在新加坡定居。直至1948年,中華民國倫敦奧運大軍途經新加坡時,舉行了一場慈善籌款賽,包家平為華人元老上陣出戰英軍元老,是他最後一次在公開比賽中亮相。
包家平不但反應快,封位判斷準確到家,而且指揮後衛佈防獅一手。缺點是身型太過單薄,出迎略嫌不夠果斷,不過仍無損其中華第一鋼門的地位。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