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TIME)雜誌選出2014年10張最佳專輯,女性創作歌手及其樂團佔據7個席次,其中一名2012年才由男性陣營倒戈。英國混血歌手小枝女孩(FKA twigs)與美國饒舌歌手阿澤莉亞班克斯(Azealia Banks)的首張專輯皆贏得好評;2012年以首張專輯一鳴驚人的英國「三角樂團」(Alt-J)與美國歌手拉娜德芮(Lana Del Rey)第2張作品延續能量,雙雙擠入榜中。
10. 阿澤莉亞班克斯(Azealia Banks)-《昂貴品味大失血》(暫譯, Broke With Expensive Taste)
歷經多次延宕,美國紐約哈林區出身的班克斯首張個人專輯終於在11月於線上正式發行,距離她備受好評的首張單曲〈212〉已相隔3年。也收錄在專輯中的〈212〉受《衛報》(The Guardian)評為2011年最佳歌曲第2名,被視為這個10年內最佳的女性饒舌歌曲之一,班克斯的作曲能力與「難以預測的音域廣度」都受到肯定。這張專輯展現了班克斯結合饒舌與舞曲的創作及理解力並不拘於曲風,也扎根於背後精神,包括好鬥、野心、追逐時尚與浪漫狂放的特質。
9. 萊恩亞當斯(Ryan Adams)-《同名專輯》(Ryan Adams)
自2000年離開另類鄉村樂團「威士忌小鎮」(Whiskeytown)、展開單飛生涯以來,這已是萊恩亞當斯的第14張個人專輯。橫跨鄉村、民謠、搖滾等曲風的他,9月剛推出一張龐克作品《1984》。比起2011年《灰燼與火焰》(Ashes & Fire)的民謠路線,這張同名專輯顯得更為緊湊、電吉他表現突出,富含搖滾活力。呼應專輯命名,這張作品的成熟度顯示這可以是亞當斯思索其音樂生涯的反饋,並在取悅聽眾及自我滿足間取得良好平衡。
8. 珍妮露易絲(Jenny Lewis)-《航行者》(The Voyager)
前洛杉磯樂團「雷洛奇麗」(Rilo Kiley)紅髮女主唱珍妮露易絲帶來第3張個人專輯,距離上一張《尖酸刻薄》(Acid Tongue)已有6年之久,與男友強納森萊斯(Johnathan Rice)共組的「珍妮與強尼」(Jenny and Johnny)作品《I’m Having Fun Now》也已是2010年的事。《航行者》依然有著柔和的合聲與輕快的吉他旋律,以及露易絲甜美清新的嗓音,在敘事性及夢幻美感中取得獨特平衡。同時也帶有一點個人懷舊的氛圍,以及一個積累更為厚實的自我形象。
7. 對抗自我(Against Me!)-《跨性別不安藍調》(暫譯, Transgender Dysphoria Blues)
美國龐克樂團「對抗自我」的第6張專輯,也是吉他手暨主唱湯姆格貝爾(Tom Gabel)以女性身分蘿拉珍葛瑞絲(Laura Jane Grace)推出的首張作品。葛瑞絲於2012年宣布自己為跨性別女性,並開始將這段時間的心情記錄於歌曲中。歌迷大多支持她的行為,但也有少數人擔心這是否會改變她可嘶吼的唱腔。新專輯中,她的聲音確實較不沙啞,但《跨性別不安藍調》依然是一張充滿旋律性的龐克佳作,誠實而能量不減。歌詞觸及失落、成癮、性別掙扎與死亡等主題,並以龐克精神,領導一場自我認同的革命。
6. 拉娜德芮(Lana Del Rey)-《暴力美學》(Ultraviolence)
2012年以《生死相守》(Born To Die)一鳴驚人的美國歌手拉娜德芮,再度以其獨特復古美學帶來一張夢幻且傷感地優美的主流專輯。作品縈繞一種浪漫的孤立與失落感,反映美國夢的黑白殘影,受Pitchfork樂評李察森(Mark Richardson)描述為「一個概念人物的一張概念專輯」。整張專輯融合欲望、暴力與哀愁,呼應最末曲〈The Other Woman〉中的女性形象;此曲原唱者為妮娜西蒙(Nina Simone)(1959),描述情婦的永恆孤寂。
5. 香水天才(Perfume Genius)-《暗夜微光》(Too Bright)
原名麥克哈德里斯(Mike Hadreas)的西雅圖創作歌手「香水天才」慣於寫作有力、親暱、以內省姿態觀察生命的作品,《暗夜微光》則是他至今最為外向的一張專輯。比起先前以鋼琴為基調的沉靜氛圍,新專輯編曲更為繁複、密實,具有一種打破幻象、勇於面對厭惡眼神的膽識。同性戀者的身分與其作品內容有相當程度的連結,但他能夠將這種潛藏的憤怒與孤立化為可引發共感的歌曲。
4. 泰勒絲(Taylor Swift)-《1989》
美國鄉村小天后最接近主流流行樂的一張作品,年僅24歲的泰勒絲推出第5張個人專輯,首周便於美國賣出128萬張,5周內已累積250萬以上的銷售量。1989是她出生的年份,據泰勒絲表示,也是「流行音樂極具實驗性質的一段時間」。當時,各種樂風混合的情況並不如現今明顯,這張專輯挪用各種曲風的表現也不明顯。由鄉村往流行樂邁進一步的泰勒絲依然試著保持她的跨域性,這可由她於〈Shake It Off〉MV中的姿態見得端倪。
3. 三角樂團(Alt-J)-《專屬於你》(This Is All Yours)
以首張專輯《驚濤駭浪》(An Awesome Wave)贏得2012年水星音樂獎的英國4人樂團,在1月貝斯手桑斯柏里(Gwil Sainsbury)宣布離團後,引起外界揣測這支一炮而紅的樂團將何去何從。9月發行的第2張作品延續電子基調,搭配主唱喬伊紐曼(Joe Newman)低扁卻驚人地流暢的歌聲。整張專輯中加深了自我耽溺的成分,雖然還是可以在〈The Gospel Of John Hurt〉等曲子找到一些〈Breezeblocks〉的影子。寫於桑斯柏里離團時期的首支單曲〈Hunger of the Pine〉大膽取樣麥莉希拉(Miley Cyrus)的〈4×4〉,但與曲子暗沉的基質並不太過突兀。
2. 聖文森(St Vincent)-《聖文森》(St Vincent)
原名安妮克拉克(Annie Clark)的美國創作歌手聖文森一向擅長精緻、低迴的曲風,但在第4張個人專輯中為她原有的素材配置了創新的用法,成為本年度冒險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她結合甜美的嗓音、機械性的電子聲音、短促的吉他片段與突出的節拍感,其中仍可聽出爵士與搖滾的影響,也證明了她一再創新的才華。呼應同名專輯意義,這張作品重新定義了聖文森音樂生涯的廣度及高度。
1. 小枝女孩(FKA twigs)-《第一擊》(LP 1)
在《EP1》(2012)與《EP2》(2013)兩張備受好評的迷你專輯後,擁有牙買加及西班牙血統的混血英國女孩於8月發行首張個人專輯《第一擊》,入圍本年度水星音樂獎(Mercury Prize);雖然最後由嘻哈樂團小爸爸(Young Fathers)的《亡故》(Dead)拿下大獎。
小枝女孩原名塔莉亞巴內特(Tahliah Barnett),FKA意為「先前稱作(Formerly Known As)」,小枝(twigs)則是她跳舞時可如乾樹枝般扭曲關節而得的小名。16歲開始創作音樂,先前曾在凱莉米洛(Kylie Minogue)、潔西J(Jessie J)及紅髮艾德(Ed Sheeran)等人MV中伴舞,她如今正式走進鎂光燈焦點。
造型令人想起90年代晚期的碧玉(Björk),小枝女孩的首張專輯展現出可觀的自信與成熟度,在多名製作人合作下,仍維持整體一致的音樂風格。電子效果與她高頻、空靈的嗓音相互追逐、呼應,並結合R&B曲風與實驗音樂特質,各層元素彷彿有意識地互尋、組成一首歌曲,在流行音樂市場顯得獨樹一幟。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