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天才或普通人 都有拖延症

曹舟力

1991 年,George Arthur Akerlof 發表了一篇論文,叫《拖延與順從》。其中提到他自己有一次拖延了八個月,才把一箱早該寄出的衣物送去郵局。這篇文章發表之後,關於「拖延」的研究,開始進入各種學家的視野。十年之後,2001年,George Akerlof 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Procrastination

記者圈子裡面流傳一個說法,說如果你忽然看見誰今天在微博上異常活躍,曬曬他的花花草草貓貓狗狗,東家長李家短,跟他 八杆子打不著的事情他都要跟著去嚷嚷兩句,那八成是他的截稿日期要到了:這是垂死掙扎的各種表現。

George Akerlof 當然不是因為拖延才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記者們也並非在交稿前一刻變得無比八卦而完成那些即時的稿件。可重要的是,從天才到普通人,拖延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

和抑郁症、強迫症(等)不同,至今心理學的臨床診斷裡面,尚未出現過「拖延症」這個詞語。盡管「拖延」似乎在「吞噬」著我們的耐心、精力甚至體力,但它還遠不能被稱為一種疾病。

大多數拖延的行為是人的共性,但並不意味著嚴重的「拖延」無害。拖延是「症狀」,但它不是「病」的根源。打個比方:拖延行為可能是「抑郁」、「焦慮」所帶來的;或者由拖延所產生的抑郁、焦慮情緒你無法處理,那麼,治療的目標不是「拖延」,而是「抑郁」和「焦慮」。

各路學家研究了二十多年,有很多相關的理論,所謂「戰拖」的方法一一在江湖上出現。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拖延公式」:

U=EV/ID

戰拖=信心*價值/衝動*回報延遲

是否拖延,其實本質上來講,就是你願意付出的代價,和你的獲得之間,你要做一個選擇。

人做選擇依循兩個原則:或者是追求快樂,或者是逃避痛苦。所以你上無聊高數課會遲到,但是你跟女朋友約會就不遲到;老板在辦公室你就不會遲到,老板出差你就昨天晚上忘了訂鬧鈴。對於你不想做的事情,你有排山倒海的理由拖延它;對於你事關重大的事情,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你也在所不辭。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拖延成性」。相信我,你都是有選擇地在去拖延。

而更有趣的是,拖延也確實會帶來價值。

在表面上看來,拖延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做正事,我們賞花摸狗吃薯條刷微博,創造一切和它不相關的事情。可是其實你並非什麼都沒有做。的潛意識一直在處理相關信息。你一邊享受「偷來」的愉悅,一面不斷地為自己尚未做的事情感到焦慮。這個過程裡面你甚至還會收集和「做正事」有關的一切信息。你收集一根一根稻草,放在駱駝背上,等著 載你去行動的最後一根。

當然,有的時候一件事情拖著拖著,我們就干脆不做了。這其實也是拖延本身所給你傳遞的價值:你能夠通過它,來區別事情的重要性:辨別哪些事情對你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其實無足輕重。有些事情的代價,你願意承擔。有些事情你越拖越捉急,盡管情形糟糕,你還是會爆發去努力去做。

我還很欠抽地想說,拖延還能帶來創造力!

很神奇。很多人說,常常拖了一周沒有寫稿,卻在 deadline 前的兩個小時,靈感爆棚。廣告圈裡面也有句話說,牛 X 的創意,都在最後一秒出現的。最大的限制,往往帶來最大的創意。

我常常覺得,有的時候我們是自動選擇了「拖延」這樣一個工作方式,以來激活自己的創造力。你的腎上腺激素在 deadline 之前加速分泌,你調用你全部的資源,趕在 deadline 之前拼命做完。

我無數次信誓旦旦說,哇曬,如果我當初不是這麼拖延,如果我更早一些准備,我一定能做的更好,你看現在這個草草的結果,並非我的實力。我的經驗是,忘了這個話吧。你其實已經盡了你所有的努力,你耗費了大量精力在逃避和焦慮上面,亦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截止前一刻行動力爆棚。無論怎樣,是你自己選擇,要現在的結果。

其實人最舒服的,是在怎樣的狀態之下,就接納怎樣的狀態;而最糟糕的,則是在拖延的時候,憧憬忙碌的狀態,在忙碌的時候,去悔恨當初。

所以,面對這個人性的、可愛的,會帶來些焦慮感,亦可能帶來靈感的的。,不要捉急,請去享受它。■

文章來源:知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