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當台北市長時,停訂一家常批評他的報紙。李登輝當總統時,也恫嚇一家常跟他唱反調的報紙,要讓它從大報變小報。但柯文哲比他們更狠,他下令市府各局處停訂所有報紙雜誌,若有需要須呈報核准。
市長下達急急如律令,誰敢不從?短短幾天內,各局處紛紛完工交差。但教育局猶嫌不足,又以一紙公文要求北市所屬兩百多所高中、國中與國小,包括學校圖書館在內,從二月起,也一律停訂報紙雜誌。
柯文哲決定停訂報紙雜誌,理由是「我又不看報紙」。就因為這句話,一場史無前例也世所罕見的「退報運動」,就從單數的「我」,變成單位名稱的市長辦公室,再擴增為複數的市府各局處與各級學校;「我不看報紙」的個人偏好,竟然瞬間變成「我們不看報紙」的市府決策。
市政府不看報紙有何所得?據統計,各局處停訂報紙雜誌,可省下一千多萬元;各級學校停訂,可減少四百多萬元支出。這些錢全歸市庫,作為興建無障礙電梯使用。
可見,市政府不但有所得,紮紮實實替市民節省了一千多萬血汗納稅錢;而且也有所為,替身障弱勢市民爭取到具體福利。既然有所得又有所為,一舉兩利,誰敢反對,誰曰不宜?柯市長劍及履及的新政,當然又添一件。
市長不看報,屬於他個人偏好,但個人偏好可作為決策依據嗎?如果哪天柯文哲說「我又不看書」,難道市屬圖書館都要停購圖書,或者乾脆關門大吉算了? 威權專制時代的領導人,過去常被人批評以個人意志凌駕客觀法則,標榜全民參與時代的領導人,若以個人偏好作為決策依據,兩者差異幾希?
全球各國現在都面臨紙媒衰世,這是事實。台灣五大媒體中,電視穩居大眾新聞來源第一位,網路居次,報紙第三,也是事實。但這兩項事實加起來,並不代表報紙已無關重要,可以從此捨棄不看,六成多的使用率,以及近四成的閱報率,證明報紙不死,祇是凋零而已。更何況,網路雖夯,社群媒體雖已崛起,但它們缺少專業守門人機制,可信度仍然不如報紙,更是事實。柯文哲遽爾停訂報紙,難道是變相鼓勵市府員工頻繁近用電視與網路?這豈不是棄可信度而就使用率?
因為報業危機不僅攸關報業存亡,也與民主政治與公共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世界各國近幾年都在想方設法挽救報業危機:挪威發放消費券給年輕人,鼓勵他們 訂閱報紙;法國提供六億歐元作為報業緊急援助;南韓設立國家新聞發展基金;美國也擬議制定「報紙振興方案」。台灣政府袖手旁觀報業危機也就罷了,現在又冒 出一個不看報紙的市長決定停訂報紙,相比其他國家政府的積極作為,真讓人不知從何說起。
台北市政府停訂報紙,雖讓四大報略有發行損失,但報紙損失事小,市長不知報業與民主政治的關係卻事大。更離譜的是,柯文哲在接受媒體(NOW news)專訪時,竟然講出這樣一句話:「據我所知,紐約時報現在已經沒有(實體)報紙了」,渾然不知紐時實體報紙不但仍然健在,而且還有近百萬的發行量。
當然,比柯文哲更離譜的是教育局。教育局前一天才辯稱學校停訂報紙,「是教育局配合政策,市長並沒有指示」。但隔天柯文哲卻公開打臉教育局,「學生 當然要看報紙,這是(教育局)錯誤解讀命令」。但稍懂官場文化的人都知道,這哪裡是錯誤解讀命令?教育局所謂的配合政策,說穿了根本就是揣摩上意。
局處首長揣摩上意而犯下錯誤,已屬決策危機;而更嚴重的決策危機,其實正隱藏於停訂報紙這項決策過程中。愈來愈少人看報紙,以及市長不看報紙,何以 最後會導致市府全面停訂報紙的結果?何以在決策過程中無一人敢唱反調,違逆柯文哲的意見?難道文化局等各局處首長,個個都以柯文哲之是為是、非為非?如果 真是如此,則可預言柯式新政也不過爾爾,與威權政治的一言堂並無差異。
柯文哲因個人偏好而一言而決,教育局因揣摩上意而犯錯,市府決策過程因不聞異議之聲而變成一言堂,這三項錯誤,都是柯市府決策危機的徵兆,都不可等閒視之,否則,新政很快就會變成舊政。■
*作者為大學客座教授
轉自:風傳媒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