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又捲入政治漩渦。遴選副校長原本是講求學術與專業的問題,有能者居之,也是對為師者長年累積的名譽和經驗的考驗。事緣某個專欄「爆料」,引述校務委員稱收到政府人員致電,又有立法會議員從校內人士口中「得悉」,政府要阻撓陳文敏院長的升職。事件的時與地的具體資料均付之闕如,亦完全沒有提及任何致電與收電人的名字,聽者如在五里霧中看羅生門。
如同「曾參殺人」或是「三人成虎」的故事,只要謊報多次,聽的人就會信以為真。即使毫無指控的證據,也足以引起輿論的恐慌,即使被控訴者三番四次澄清,最後仍然有人會不負責任地作為事例引用。
這些正是香港當下令人擔憂的輿論生態,亦成為政客把玩權力,進行政治角力的手段。「學術自由」和「新聞自由」彷彿在不斷受干涉,但各大院校仍然照常 運作,教師仍暢所欲言,媒體仍自由地發表未經證實的言論;反之,若批評者遭評論兩句,便立刻上綱上線為干涉,豈又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打壓言論自由。
究竟是「疑似干預施壓電話」造成的影響嚴重,還是社會輿論造成「白色恐怖」帶來更大的損害,值得深思。若不讓事實說話,事件只會淪為一場互相攻訐的 輿論戰,帶來更大的撕裂和視線模糊。社會不可能永無止境地作不切實際的討論,給予學校理性判斷的空間,才是尊重港大的院校自主與學術自由。
不論是新聞媒體和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們,莫忘本分,理應致力於服務社區市民,為弱勢群體發聲,不再糾纏於莫須有的指控之上。
回首看,「陳文敏院長」應不會感到孤單,由名嘴指著鼻子說「我就係證據」,到特首兒子獲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取錄作研究工作,連串「想當然」的政治事 件,由傳聞或推論不斷發酵,霸佔幾天的報章頭條,最後鬧上立法會一陣雞飛狗跳,慣性呼喚《權力及特權法》,令尚方寶劍因濫用而失去原有的尊嚴和權威,最終變成「狼來了」的遊戲。玩弄輿論的得益者是誰,沒法說得上,但肯定贏家絕對不會是香港人。可恨,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也說過,謊言說一百次便成真。■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2月27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