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複雜局勢背後的邏輯

占豪

3月13日下午,緬軍空軍闖入中國境內並投彈,炸彈落在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河外大水桑樹村的一片甘蔗地,直接造成5人死亡,9人受傷。消息在當天晚上被官方公布確認,網上有的激憤,要求對緬進行戰爭還擊;有的抱怨中國政府不夠強硬,只會抗議;有的抱怨中國空軍防衛不嚴;有的認為緬甸打擊緬北武裝是中國政府支持和默認,中國人應該支持;有的認為,緬北的今天都是中國政府過去政策失誤導致的······各種觀點,不一而足,而且各方觀點還尖銳對立。

war-in-northern-burma-2

對於緬甸空軍炸死中國邊民,雖然大家反應不同,但正常中國人心中定然都會憤慨。但是,憤慨之餘,可能更多人會一頭霧水,新聞不是說「中緬是胞波友誼」嗎,怎麼突然就炸死中國邊民了呢?

這起緬甸空軍炸死中國同胞的事件,占豪給出這樣的一個定性:它是一起,在中美大國博弈、中國大國戰略鋪開、緬甸政府軍和緬北民地武裝間錯綜複雜的歷史及緬甸政府內部政治博弈大背景下,一次由個人政治慾望過度膨脹而引發的瘋狂冒險行動。

這起事件,不是簡單的中國死了幾個邊民,緬甸找出個替罪羊了事的事,而是一個會影響整個緬北、緬甸政局,甚至可能會影響中國大國戰略、中美博弈的大事。所以,對這件事,個人宣洩下情緒是可以的,但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必須站在更高的戰略上,同時由細節入手,才能抽絲剝繭搞清狀況,做出真正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真正能收拾該事件罪魁的選擇。由此也才能真正在保證國家利益的情況下,為死去的同胞出氣,給活着的國人解恨。否則,這起突發事件,可能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反而會帶來自己更大的損失,更多的無辜傷亡,同時最終還會讓罪魁得利並逍遙。

既然看待這件事既要有戰略高度,又要從細節入手,那麼就必須先看這起事件的國際大背景,以及國際大背景下緬甸的地緣戰略地位。拋開國際大背景去談緬北一隅,最終的選擇會因小失大,得一隅而失全局;拋開緬北現實去談大博弈、大戰略背景下的緬北,不但無法解決現實問題,反而會負面影響全局。所以,對這個問題務必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去分析和研判,必須立足於大局和緬北複雜的現實狀況去作判斷和選擇。

緬甸大局背後的大局

有的人認為,緬北今天的格局,是中國政府過去戰略失誤導致,是中國務虛不務實的原因,什麼「一帶一路」戰略,什麼能源安全,什麼中美大博弈,都是虛的、假的。在他們眼裡,緬北才是最大,緬北問題才是最大,不解決這個問題談什麼全局,談什麼大國戰略?

對於這樣的看法,個人只能說,不謀全局如何謀一隅?所以,要想謀這一隅,須從全局、從戰略角度去觀察,方能在小處找到入手點,作出最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選擇。在任何時候,中國都應以國家利益為核心,而不是別國或別地區的利益為核心。

在緬甸大局的背後,實際上有兩個大局:一個是緬甸對中國的戰略地位和中國的大國戰略;另一個是中美的大國博弈。這兩個大局,休戚相關,就緬甸層面上也是互為表裡。

015c

在第一個大局中,看一眼緬甸地圖即可知,它北邊緊鄰中國,西邊臨印度,南邊是印度洋,東邊是泰國、老撾。如果中國從南海出發,要到印度洋,不但路途遙遠,還要走一個必經之地——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海峽,那裡有美軍的基地和一個地區大國——印尼,中國在南海和南海周邊國家幾乎都有或多或少的領土領海爭端。自2010年美國制定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后,即開始插手南海,並鼓動南海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南海形勢在過去5年風高浪急,特別是越南和菲律賓尤其受到美國蠱惑,不斷與中國產生摩擦。

在這種背景下,和緬甸發展關係,中國就有了很近的在印度洋的出海口,包括能源、各種礦產、中國製造的商品等貿易,未來都可通過緬甸進出。2010年開建的中緬油氣管道,2013年9月通氣,今年年初原油輸油也投入運營,中國每年可以從這裡運輸2200萬噸石油和120億立方米天然,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馬六甲海峽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壓力。未來如果需要,還可以進一步擴建,這對中國能源貿易和能源安全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

事實上,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后,中國就加快了改革開放步伐,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即開始快速增長。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靜進口國,接下來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進口國際原油就呈現爆發式增長。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中國很快和西方就入世達成協議,2001年中國入世,中國與西方經濟徹底對接,中國製造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對能源的需求也爆發式增長。2001年,中國進口原油只有6025萬噸,到2002年就增長到6940萬噸,2005年已上升至1.27億噸,接下來一直到2009年中國原油進口量保持年2000萬噸左右的增長量,同時這些年還有4000萬噸左右的成品油進口量(2014年僅原油進口中國已達3.1億噸)。這種能源進口的規模,中國高層不得不考慮能源供給和能源安全問題。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開始構建自己的能源供給體系,中國先後規劃了近10條油氣主要油氣運輸線路,包括中緬油氣管線、中哈油氣管線、中土油氣管線、巴基斯坦石油管線、東南亞運輸線路、南海海上運輸線路、非洲油氣運輸線路和中東油氣運輸管線、北線(從中哈邊境、從中俄邊境等進口)。在這些油氣管線的規劃中,中緬油氣管線就是其中重要布局之一。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中國自2005年開始提升與緬甸的關係,從過去和緬北各自治區進行貿易轉而主要和緬甸政府做貿易。雙方關係快速拉近,貿易額也快速增長,雙方合作的大項目也快速增加。2005年中緬貿易額只有12.09億美元,2010年中國成為緬甸第一貿易國,預計2014財年雙邊貿易額將超50億美元。中緬油氣管道的協議也於2009年簽署,另外還簽署了諸如水電站、銅礦等合作協議(後來被叫停,原因下文有分析)。

上述是經濟層面,在戰略層面,隨着中緬合作的加深,緬甸的印度洋出海口對中國會越來越重要,將來可發展為中國在印度洋的軍港,可作為中國在印度洋拓展勢力範圍的重要支點。2015年中國海洋石油981已在印度洋開始鑽探油氣,就是因為中國海軍已經可以輻射到這裡,並且可以依託中緬油氣管道輸送油氣。

2013年,習總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之後李克強總理提出了與「一帶一路」戰略配套的「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這兩個配套戰略,是要將「一帶一路」戰略從陸上聯通。一旦這一戰略打造成功,圍繞中國的「大中華經濟圈」即可成型。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緬甸雖不是核心節點,卻也是局部重要節點。

這其中第二個大局是中美的大國博弈大局。美國在2010年制定重返亞太戰略后,配套遏制中國的還有一個「新絲綢之路計劃」,其目標是將中亞到南亞以美國的意志連接起來,然後與東南亞美國盟友對接,最終在西面形成對中國的包圍。這樣,美國即可在東西兩面和南海形成對中國的三面包圍,如此即可遏制住中國的發展。

在這一戰略計劃中,緬甸就是美國一直想拿下的地方。事實上,美國早在1980年代即想奪取緬甸的主導權。1980年代,隨着蘇聯衰弱,美國也開始試圖主導緬甸進程,1988年昂山素姬在美國民主基金會支持下由英國返緬,就是試圖通過競選取得緬甸主導權。

美國想拿下緬甸,努力20餘年而不得,根本原因在於緬甸背後有個中國。由於中美在朝鮮半島、越南對抗都是以美國失敗而告終,再加上緬甸本也不至於重要到讓美國動武的地步,故美國一直未能對緬甸怎麼樣,顏色革命搞過也沒成功。但是,美國的努力從未真正停止,特別是2010年重返亞太戰略開始后,美國對緬甸的關注更是增加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在緬甸的爭奪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過去幾年,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其它重要官員,都曾訪問過緬甸,美國亞太最重要盟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訪問過緬甸。

2000年後,緬甸開始試圖進行民主改革,經過數年醞釀,2010年結束了軍政府統治,同年被軟禁多年的昂山素姬獲釋。在這種環境下,緬甸順利完成全國議會大選,吳登盛在2011年3月登上總統之位。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美國開始加大對緬甸的滲透力度,為2015年新的大選做準備。

對美國來說,最好能將昂山素姬推上台,這樣可以讓緬甸成為一個親美政權,美國借緬甸遏制中國即可順風順水。對中國來說,維繫緬甸相對親華的政府很重要,所以中國對昂山素姬態度一直曖昧而沒明確,傳言多時的昂山素姬也一直未能完成訪華。

如果看不到這個大局談緬甸,談緬北,哪怕對緬甸形勢了解再多,恐怕也無法謀全局而定乾坤,也只能幹嚷嚷而不會有真正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占豪之前分析,中國不可能為了緬北武裝去打仗的根本原因。中國不可能為了緬北民地武與緬甸政府為敵,因為那樣的話,哪怕中國真的全部佔得緬北,中國也將失去緬甸、緬甸的出海口及更大的戰略利益,甚至毀了中國的整個國家戰略。所以,不可能的事就是不可能的事,這一點要搞明白。

但是,緬北民間武裝對中國同樣意義重大。原因是,在中國不能在經濟上、政治上完全主導緬甸的情況下,在緬甸和中國在經濟層面上還沒融合起來的情況下,緬北民地武永遠是中國平衡與緬甸政府的一張牌。特別是,如果未來緬甸政府真的被顏色了,只要有緬北民地武在,中國就依然可以藉此牽制緬甸政府,並實現中國的戰略利益。因此,對中國來說,緬北民地武存在的意義,不亞於和緬甸政府的交往合作。這兩者,也是互為表裡的。所以,中國不替緬北武裝打仗,但不代表完全不支持或配合緬甸進行統一。這一點,也必須搞清楚。

談到這裡,就該介紹緬北複雜局勢的歷史邏輯了。

緬北複雜局勢背後的邏輯

緬北很複雜,複雜到理清頭緒都不那麼容易。緬北現在不但武裝很多很複雜,民族也很多,這些民族包括克欽族(中國稱景頗族)、撣族(中國稱傣族,泰國稱泰族)、佤族、德昂族、果敢族(漢族)······還有n多民族。這些民族,很大一部分是中國原來雲貴高原南下的後裔,在秦統一六國后他們南遷,逐漸佔據了緬北地區,漢朝的疆域擴大后更多人向南遷,形成了緬北多民族格局。這其中的果敢族實際上就是漢族,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遺落在這裡的漢人。所以,客觀上,這些民族多和中國淵源頗深。

今天緬甸的亂局,要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上世紀50年代,在緬甸建國后就一直搞大緬族主義,對異族進行打壓(至今緬北不少少數民族連緬甸的身份證都沒有,更無法享受相應的權益或福利),如此各民族逐漸都拉起了自己的武裝。在上世紀50年代,國民黨殘部在緬北折騰,緬甸政府打不過、趕不走,聯合國還有一個中華民國是五常政治上支持,沒辦法求助中國政府。中國考慮到當時兩岸的尖銳對立,這裡有一股國民黨勢力總不安全,故派兵剿滅,後來這一批國民黨軍退入泰國,與泰國政府和解后融入泰國社會。

在1962年吳奈溫政變上台後,大緬甸主義更加盛行,緬甸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打壓加劇。這一時期,緬甸共產黨也開始進行武裝鬥爭,中國也開始對外輸出革命,中國和緬甸關係惡化。當時中蘇關係已嚴重惡化甚至對立,蘇聯看到中緬關係惡化,插一杠子支持緬甸。從那個時期,緬北就有很多民地武,構成就極為複雜。

接下來,很多年的盛衰、重組及與政府和解,到現在大約還有十多隻大大小小的民地武,但真正有實力的主要有緬共解體留下來的三隻武裝及另外幾個武裝。緬共留下的三個武裝包括佤邦軍、果敢軍和勐拉軍。其它武裝包括,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獨立軍和坤沙蒙泰軍分裂而成的南撣軍(2013年接受撣邦自治,放棄完全獨立)和北撣軍(已與緬甸政府簽署和平協議)。這些軍隊,克欽獨立軍在克欽邦;緬共分裂留下來的三隻軍隊則是命運共同體,分別分佈在撣邦的三個特區。其中第一特區是果敢軍,第二特區是佤邦軍,第四特區是勐拉軍。這三隻武裝,佤邦軍一直受中方支持,實力較強,區主席是鮑有祥;果敢軍領導人是84歲的彭家聲;第四特區的勐拉軍領導人是林明賢,中國下鄉知青,與緬共合作時加入緬共支援緬共革命,緬共解體后成了一方軍事首領,他是第一特區主席彭家聲的女婿,林明賢現任第四特區主席,其兒子林道德是第四特區軍隊司令。

這些緬北武裝,和政府的關係就是中央政府和各地軍閥的關係,各軍閥之間時有吞併,多年來互有攻伐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隨着時間推移,他們和政府之間的關係也時有變化,有的階段會走向和解,有時又會再戰。不過,各民地武追求一般就是兩個:獨立或高度自治。至於緬甸政府,則是想掃掉這些軍閥而一統。特別是在緬甸要進行民主改革之時,這種要求就更高,因為如果不統一,隨着民主改革,未來緬北的這些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真的可能在某些機緣下獨立出去,這是緬甸政府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隨着緬甸民主改革進程的推動,原本處於互不侵犯的狀態打破了。

2008年,緬甸通過新憲法,準備對緬北武裝進行改革。當時,緬甸政府希望將緬北武裝改造成邊防安全部隊,緬甸政府要求他們在2010年大選前完成改編。當時,實力弱的克欽新民主軍丁英答應了,但果敢彭家聲不答應。2009年7月底,緬甸軍方以“叛國”向彭家聲施壓,雙方談崩。8月8日,緬甸軍隊以查毒品為由與果敢軍發生摩擦,雙方對峙后沒有發生戰鬥。這之後雙方你來我往多個回合,到24日果敢軍中出現叛徒,果敢發生政變,彭家聲下野,果敢被緬甸軍隊控制。再後來佤邦出手,收復楊龍寨。當時,緬甸政府對中國表示不滿,向中國境內發射炮彈,據報2死14傷。再後來,在中國的壓力下,緬甸政府軍見好就收,雙方在30日經過磋商,各自發布了新聞,緬方向中方就中國公民的損失致歉,強調戰事不會影響中緬油氣管道的工程,同時宣布戰事結束,成立了新的果敢政府。

8·8事件以彭家聲落敗遠遁,緬甸政府收復果敢告終。在這一事件中,教訓在於彭家聲過於大意,他忽視了中緬戰略合作背景下,緬甸政府很可能會冒險出擊,因為緬甸政府和中國已經簽署了大的合作項目,還準備擴大合作,特別是中緬簽署了油氣管道項目,這對中國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事。

緬甸政府之所以和中國展開這麼快的合作,除了想在民主改革進程中得到中國的鼎力支持外,就是想藉機收復緬北。這一點從上述緬甸軍政府強壓,要求2010年前各民地武改造成邊防安全部隊可以看出。在這個過程中,彭家聲做了出頭鳥,所以緬甸政府軍借中國不會強力干涉的大環境,強力拿下了果敢。

但是,考慮到緬北對中國的重要性(這一點前文已述),中國不可能讓緬甸政府把緬北武裝全部剿滅。而緬甸方面可能認為,需要再擴大中緬合作中國才會容忍緬甸一統北部。故接下來,除了中緬油氣管道和密松水電站外,又和中國簽署了萊比塘銅礦項目,中緬鐵路也在談判進程當中。但是,針對密松水電站,克欽獨立軍的人認為沒有自己利益,故在國際上不斷散布密松電站破壞環境的問題,同時組織當地民眾對工程進行干擾;而萊比塘銅礦則是在緬的一些NGO組織搞環保抗議活動。後來,緬甸為了平衡西方的壓力和國內的壓力,且由於對中國在緬北問題上的不滿,結果就宣布停掉了這些項目。2014年,緬甸官方又宣布決定不建中緬鐵路。緬甸的這些做法,說白了就是認為中國沒有幫助緬甸政府解除緬北武裝。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克欽獨立軍。克欽獨立軍自1994年與政府軍達成協議后維繫了17年的停火。但是,隨着緬甸政府的強硬整編計劃,克欽擔心自己最終頂不住壓力而被政府拿下。在2009年8·8事件后,克欽這種唇亡齒寒的心態更重。於是,自2010年開始,克欽開始加速向美國靠近,試圖獲得美國支持。

2010年5月,克欽獨立軍主席恩板臘訪美,希望能獲得美國的援助,美國希望撮合其與昂山素姬的合作。但是,由於昂山素姬對這種軍事反抗並不熱心,再加上克欽獨立軍擔心因此惹怒中國,該合作也沒能夠真正推動。2011年6月,緬甸克欽獨立軍與政府軍爆發武裝衝突,克欽對自己的未來更加擔心。雙方打打談談一直到今天。在此期間,克欽再次求助美國,2014年4月,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再次訪美,試圖獲得美國的支持。美國仍然試圖撮合其與昂山素姬的合作,克欽獨立軍對此忌憚未能真正實施。

2015年1月,美國太平洋副司令訪問緬甸,並訪問了克欽邦首府密支那,之後緬甸政府軍與克欽即展開激烈交火,政府軍不斷加大進攻力度,甚至派出了飛機進行轟炸。後來,包括彭家聲部隊在內的果敢同盟軍也加入了戰鬥。彭家聲的部隊甚至一度收復果敢,后被迫撤出。多年後,嫣然彭家聲又成了緬甸政府軍的心腹大患,特別是彭家聲一度打回老街讓緬甸總司令敏昂萊顏面盡失。

進入3月,緬甸軍方就開始公開指責是中國支持彭家聲及緬北武裝,並對中國進行抨擊,中國對此不作回應(緬甸方面特別指責中國地方政府支持彭家聲,雲南省領導在兩會期間特別回應否認了這一說法)。2015年3月8日,緬甸政府在與緬北武裝發生衝突時,開始有炮彈落入中國,炸毀一座民房,幸無人傷亡。之後幾天,緬甸飛機多次飛入中國領空。3月12日,一架中國製造的緬甸強五殲擊機飛入中國三四十公里,在投下兩枚炸彈后不久墜毀。中國當地政府派村民找到第二天下午4點左右,找到了飛機殘骸。結果在找到殘骸半個多小時后,緬甸飛機就在中緬邊境中國一側距邊境線一公里多的地方向甘蔗地投彈,造成中國邊民5死9傷(考慮到炮彈從高空拋落會向前運動一定距離,緬方飛機恐怕未越過我國邊境,這也是中國沒有擊落緬軍飛機的一個原因。但是,對外說法上,中國則必須稱是越境轟炸)。

從緬甸方面的行動看,這顯然不是什麼失誤,而是赤裸裸的轟炸,根本原因之一恐怕就是緬軍認為,前一天的戰機是中國搞下來的,所以這是一次報復行動,炸彈就是衝著平民去的。

中國方面立刻做出強烈反應,先是外交部副部長對此進行強烈譴責,並要求緬方嚴懲兇手並給中方交代。3月14日,中國駐緬大使約見緬甸副總統和緬軍總司令,進行嚴正交涉。同一天,中國軍委副主席范長龍直接給緬甸總司令敏昂萊打電話下最後通牒,要求緬方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嚴肅認真對待此事,嚴懲肇事者,向死傷者家屬道歉並賠償,向中方作出交待。范長龍明確要求,緬軍高層要嚴格管控約束部隊,絕不能再次發生此類事件。否則,中國軍隊將採取堅決果斷措施,保護中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敏昂萊則表示,緬方理解中方感受,將儘快派人與中方一起進行認真調查,妥善解決問題,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緬軍願與中方一道全力推進兩國兩軍友好合作。與此同時,中國加強了在邊境的軍事部署,中國戰機在邊境加強了戰備警戒。

那麼,緬甸為什麼敢對中國下手呢?緬軍總司令敏昂萊為何有這麼大膽子?這還得從緬甸的政治格局說起。

緬甸的政治格局

緬甸軍政府真正的幕後掌控大局者是前最高領導人、緬軍總司令丹瑞大將。在2010年結束緬甸軍政府後,丹瑞大將和二號人物貌埃上將都退居幕後。為了顯現出改革的決心,2010年緬甸軍政府釋放了昂山素姬。2011年,吳登盛就任總統,緬甸軍隊三號任務三軍總參謀長吳瑞曼上將脫去軍裝擔任人民院議長。

說到這裡,這裡不得不說一下現任緬甸軍隊總司令敏昂萊。敏昂萊在2009年8·8事件之前,不過是少將軍銜,在緬甸軍中根本還排不上號。但是,在他的率領下,通過一系列操作,玩了一場8·8事件,收復了果敢地區,這受到了丹瑞的極度賞識。於是,敏昂萊就像坐了火箭,不到兩年時間就從少將升為上將,2011年3月即就任了緬甸軍隊的總司令。也就是說,丹瑞直接將總司令卸任給了敏昂萊。

由此可以看出,丹瑞因8·8事件對丹瑞的器重。2013年,敏昂萊再次晉陞軍銜,由上將升任大將。這也意味着,敏昂萊的軍銜甚至比原軍方3號人物,擔任人民院議長的吳瑞曼和原三軍副總司令的貌埃副大將還高。

現在緬甸政治格局中,緬甸軍方背景的主要政治人物是吳登盛、吳瑞曼和敏昂萊,能有競選下屆總統資格的軍方人物也是這三位。由於2013年7月吳登盛已經宣布不參加下屆總統競選,這就意味着緬甸軍隊背景的總統競爭者就剩下兩人:一個是人民院議長吳瑞曼,一個是三軍總司令敏昂萊。2013年6月,吳瑞曼就宣布將參加下屆總統選舉。吳瑞曼宣布競選總統,其含義就是,緬甸軍方安排是由吳瑞曼競選下屆總統。至於敏昂萊,要不繼續擔任總司令,要不就是副總統人選。

在野黨方面,美國支持的昂山素姬政黨在緬甸有很強的號召力。如此,在整個緬甸政局上,就形成了外部有美國施壓緬甸政府,內部有支持昂山素姬的勢力形成的民意壓力,他們都一直要求緬甸議會修改憲法,允許昂山素姬參加2015年的總統選舉(根據現行憲法,丈夫是外國人的昂山素姬沒有參選資格)。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昂山素姬擔任領導人的政黨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民盟)與八八世代和平與開放組織合作搞了一個全國修憲簽名運動,在不到三個月時間裡,活動從308個鎮區獲得簽名票4941998張,然後他們把這近500萬張選票提交給了議會。議會在2014年11月作出投票,否決修憲。這一動作,顯然是緬甸軍方和吳瑞曼試圖確保自己勝選而作的選擇。

但是,議會的決議將包括美國和國內民眾的壓力都拋給了緬甸現任總統吳登盛,2015年1月,包括美國太平洋副司令在內的美國訪問團訪問緬甸,向緬政府施壓。2月10日,吳登盛迫於壓力,無奈批准就是否修憲展開全民公投,預計公投將在今年5月前後舉行。

就現階段而言,緬甸軍方和政府顯然掌控着改革的主導權,他們改革顯然不是為了把昂山素姬給改上台,之所以做出一些政治讓步,目的還是為了平穩過渡,是一種表面妥協。未來,最終當選總統的應該還是軍方代表。

不過,在這裡邊有一個X因素,這個人不是昂山素姬,而是緬甸三軍總司令敏昂萊。

敏昂萊的瘋狂政治豪賭

敏昂萊從2009年開始從少將快速升遷,很快升成大將,軍中地位甚至超過貌埃和吳瑞曼。之所以如此,皆源於在他的領導下,通過一次8·8事件讓緬甸政府收復了果敢。這次意外收穫,讓敏昂萊由一般高級將領一躍成為最高統帥。

不過,正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擔任三軍統帥的敏昂萊並不滿足。在緬甸政府及軍方內部已經確立吳瑞曼為總統候選人的情況下,他試圖挑戰這一結果。如何挑戰?從其表現上看,顯然是想故伎重演,通過在緬北取得軍事勝利的政績,從而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試想,若敏昂萊再次在北部通過武力拿下一個或兩個民地武,其地位必然大升,那麼完全可能在最後的總統候選人的博弈中取代吳瑞曼。哪怕不能取而代之,則其地位則更加鞏固,未來也將是總統繼任者。丹瑞今年82歲,敏昂萊顯然想藉機在丹瑞面前表現,在丹瑞過世前成為緬甸最高領導人或確認繼任者的地位。這就是為什麼緬甸政府主張和談,而緬甸軍隊和緬甸政府完全不一個調子,總是試圖通過武力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

然而,令敏昂萊措手不及的是,這一次,他在緬北戰事中不但沒有取得主動,反而損失慘重,死傷遠比民地武要多,這讓本來想投機取巧的敏昂萊極度不爽,對民地武大打出手。與此同時,敏昂萊將其戰事不利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對緬北武裝的支持,以脫清自己的責任。對此,中國根本沒有予以正面回應,緬甸軍隊於是在3月8日向中國投彈試探中國態度,中國予以警告后他仍不收手。12日,進入中國境內的強五殲擊機墜毀在中國境內,13日緬甸飛機就再次向中國邊境發射炮彈,炸死中國邊民。

在中國邊民被炸死後,中國最高級別的政府官員是外交部副部長,駐緬大使直接約見了緬甸副總統和總司令,緬甸政府也沒有給予特別明確的回應。之後,就是中國軍委副主席范長龍直接打電話給敏昂萊下最後通牒。

為什麼中國如此反應?占豪的看法是,一方面這樣可以給緬甸政府充分迴旋餘地,沒有特別上升級別;在沒有獲得緬甸方面明確回應的情況下,中國由第一軍委副主席直接打電話找三軍司令興師問罪,則是直接給緬甸軍隊下最後通牒,給敏昂萊下最後通牒,再犯則直接打擊。如此反應,一方面雙方政府的迴旋餘地都在,另一方面在軍事方面又不給對方任何迴旋餘地。其中的潛台詞其實很明白,就是中國很清楚誰是債主,所以直接找上敏昂萊興師問罪而不是不掌兵權的吳登盛。

下了最後通牒后,若敏昂萊真的膽敢再次冒犯,中國即可毫不猶豫地教訓緬軍。在那種情況下反擊,揍完還不會特別大地影響中緬兩國政府關係,之後恐怕就是緬甸內部自己消除影響了。因為,對緬甸來說,他們客觀上是得罪不起中國,一旦徹底激怒中國,則緬甸不但國家危險,連緬甸進行的改革都可能因此戛然而止。同時,緬北武裝完全可能藉此機會紛紛獨立。在西方根本沒有解禁對緬甸封鎖的情況下,緬甸這麼做,幾乎相當於自裁。如果背後沒有中國,在美國支持下,昂山素姬發動顏色革命,則緬甸政府就危險了。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是緬甸政府和軍方所不能承受的打擊。所以,一旦出現那樣的局面,緬甸幕後大將丹瑞必然出來主持大局,敏昂萊則必然靠邊站,並成為破壞中緬關係的罪魁而被清算。

對中國來說,此事不可能善罷甘休,因為如果草草了事,這個大國威嚴就沒了,沒有大國威嚴大國戰略推進就困難了。所以,中國必然向緬甸繼續施壓。若緬甸軍隊不再犯,那麼中國將不斷施壓要求緬甸追究相關責任人,並最終使得緬甸內部形成對敏昂萊的政治壓力。可以預見,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會做更多相應工作。

不過,如果盡於此是不夠的。一方面,按照現在情況看,敏昂萊是一個不守規則、膽子太大的政治投機份子。這樣的人,如今卻作為緬甸未來的最高領導人培養,對中國在緬甸的利益將是重大的不確定性因素。未來,一旦丹瑞過世,掌控軍隊的敏昂萊誰能約束?一旦這位在緬甸登頂,以其行事風格,直接倒戈轉向親美都有可能。所以,對中國來說,敏昂萊不是一個合適的長期合作夥伴,他也不能登頂緬甸最高領導人或最大的掌權者,否則會傷及中國的戰略利益。

那麼,敏昂萊下台需要什麼條件呢?鑒於敏昂萊在緬北發動戰爭的政治投機行為,那麼要想終結其政治前途,就必須讓這場他發動的緬北戰事以緬軍徹底失敗並遭受重大損失而告終。在這種大環境下,客觀上正是緬北武裝的用武之地,此時抓住時機,狠狠地揍緬軍,只要最終緬軍遭遇重大挫敗並有重大損失,則敏昂萊的政治生涯極有可能會迎來滑鐵盧。作為最大鄰國的中國不待見他,丹瑞考慮到未來緬甸風險,最終將其放棄就完全有可能。因此,緬甸民地武打贏緬北這場戰事,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中國該怎麼做恐怕不用多說。

綜上所述,在緬甸沒有進一步挑釁的情況下,直接與緬甸干仗肯定不符合中國利益。因為,結果哪怕中國得到緬北的領土,也完全無法彌補中國戰略上的損失的一毫,中國不但將失去整個緬甸,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和東盟的關係等都會受到重大影響。而這,正是美國希望看到的,也正是美國所希望在中國周邊製造的亂局。所以,這種影響全局的事不是智者所為。

而且,如果真的因此中緬直接變成敵國,敏昂萊必然會因中緬敵對轉而變成反華先鋒,如此自然其罪也就難以追究。這樣不但無法報仇,中國損失也太過巨大。當然,如果敏昂萊膽敢再犯,則直接讓打痛他,中國兵臨城下,自然可迫使緬甸內部處理敏昂萊以消中國之怒。當然,現在顯然還不夠那種火候。

那麼,接下來若敏昂萊不再冒險,又該怎麼搞掉他?恐怕就只能通過民地武,讓其戰場上失敗方可實現。當然,再配合上述政治上的不斷施壓,效果會更好。

對這次事件,大家既要記住這筆賬,又要理性思考,要用智慧去讓自己獲利,去幹掉罪魁,而不是像個莽夫一樣亂來。

中國對緬甸該如何處理

現階段,中國仍應與緬政府擴大合作為主,原因上述已說。同時,也要維繫緬北武裝的客觀存在,這是牽制緬甸政府的牌,也是萬一緬甸真的出現狀況,中國保自己國家戰略利益的底牌,這一點應清楚。有了這一點清楚認識,那麼後邊如何選擇其實就很清楚了。

緬甸問題將來如何解決?待中國在經濟上完全將緬甸納入大中華經濟圈中時,中國完全有能力主導緬甸局勢並能促使其完成民族和解時,當經濟發展到大家已經不必用武裝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時,緬北武裝也就可以進入歷史了。

到那時,有中國這個強力政府在,緬甸政府不會再對緬北如何,緬北各民族群眾也將享有相應的國民權利,地方的那些軍閥們在相對獨立的自治區下,也可以在政治和經濟上繼續發展,而不是在武裝能力上尋求發展。如此,緬甸內部即可實現和解。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必須是按照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否則這個地方永遠是窮鄉僻壤,物質資源根本無法滿足各自利益,民族和解就永不可能實現,緬北就永遠是一團亂麻。因此,解決緬甸問題和中國大國戰略也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這就需要考驗中國的智慧了。

另外,這裡再提一點建議,即:泰國灣的克拉運河必須得修。因為,一旦克拉運河修通,中國即可通過泰國鐵路在泰國建貿易港口,同時中國在南海的軍事能力也能更快輻射到印度洋。如此,不但可降低緬甸向中國討價還價的能力,還能確保一旦緬甸有失,中國也不至於沒有替換手而被動。克拉運河修通,中國一樣可繞過馬六甲海峽,而且克拉運河對中國來說還很容易控制。克拉運河戰略意義非凡,中國應加快推進項目進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