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沒有如果

麥國華

政改局勢波譎雲詭,方案三兩個月後便在立法會進行審議表決,而各方態度仍然僵持不下。當然,不乏有樂觀者認為,按常理出牌,反對派轉軚前一定爭取到最後一秒鐘,不會放鬆口氣,這亦是談判慣例。

HK-politics

但事實所見,卻是出路難覓,一旦有人提出較為溫和的建議,先有狄志遠,後有黃成智,都馬上成為箭靶遭到反對派圍攻;亦有泛民議員宣稱被人「撬票」,以宣示對選民的「責任」與「忠誠」,令人感到選舉的荒誕,香港政治的轉折路口,為了個人選票,便可忽視整個香港的利益。

「評論家」自然可以冷眼旁觀,政改過與不過並無妨礙他們在評論中的預言,只要說幾句不慍不火的風涼話,捨長取短,細數特首上台後的施政不足和香港的困境,稍作穿鑿,就能輕易把所有過錯的帽子都扣在政府頭上。

不過,事實不可磨滅,在歷史的選擇上更沒有如果,香港這樣一個自由的社會,是當時的主流民意在三個候選人中選擇了今天的特首,歷史車輪必會在民意的驅動下向前轉動,原地踏步只會各方皆失。可悲在於,若政改不能通過,恐怕最後無人夠膽量承擔這份責任,正如無人會去承擔佔領運動給香港帶來的創傷。

必然,每個人對於政治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人類追求精確和公平,但最終也須向當下的時局和不完美妥協。政治角力中,既重形象,也重實益,鏡頭前爭吵打架做戲,私下仍有往來交流,並非欺瞞選民,因為最重要的是得到一個眾人皆可接納的「共和」局面;香港不少政客不知是不夠「專業」,抑或入戲太深,當各方想盡辦法找台階、尋出路的時候,他們仍然沉醉在空想和自我陶醉中。聽到有民主派議員說作決定時不一定考慮民意,更要有自己的原則,實在令人擲筆三嘆。

目下香港,港獨旗幟不時飄揚,陸港矛盾激化,建制與泛民互相指摘,立法不與行政合作,這個城市曾經引以自豪的經濟成果、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在周邊城市競爭和全球經濟波動的大環境下顯得黯然失色,而政客們竟還在玩弄政治表態的遊戲,拖垮自己,令國家帶來的紅利和亞洲機遇在轉瞬即逝之間白白流失。香港難以承擔「逆行」的代價。■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4月10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