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出差到印度金融大城孟買,仍舊在低頭找車道分隔線。孟買除了主幹道及快速道路,一般道路沒有「明顯」車道分隔線,只有白色專用漆在地面畫出筆直的線,供車輛及行人遵守。這裡大部分所謂的分隔線,是鋪設柏油時留下的細長縫隙。
有沒有車道區隔線對司機卡比爾先生並不重要,孟買大部分司機都像他一樣,似乎在腦中植入某種晶片,判斷自有精密準則。
同事從車窗裡看到旁邊叉路一路狂按喇叭疾駛而來的卡車,本能性地向內側靠時,卡比爾氣定神閒地輕握著方向盤,逆向、迴轉成功。
聽說印度人的數學很好,他們對向量、重力加速度等基本數學與物理的理解都在街頭實踐;上下班尖峰時間經過沒有車道分隔線的道路,移動的兩車間僅五到十公分間隔,若是加上經過坑洞時可能因左右搖晃產生的位移,幾乎可以聞到對方的古龍水是什麼牌子。
這時數學就派上用場。基本準則是看車不看路,平面或坡道、三輪或四輪、時速快或慢,套入公式再以「經驗值」加權計算,從舉腿踏步過馬路的步伐,就看得出是否有自信面對基礎設施不佳的印度。
中國啟動「亞投行」,並以亞投行當金融工具支持「一帶一路」的海外投資,印度常是討論焦點,因為她的基礎建設確實待加強。一般假設是,從亞投行拿到貸款修建更多公路等基礎設施,應該就能貨暢其流,大家分享印度十二點四億人口帶來的消費能量。問題是印度公路多了,卻不是很需要畫上道路分隔線,運送貨物的速度還是快不起來。
想分得印度人口帶來的可能財富,你必須將就印度,而不是印度來將就你。一如在沒有道路分隔線的街頭,你不可能先畫線再上車請司機順著線向前開。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