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規劃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正式啟動,國際間隨即出現重新評價崛起中國的聲音,建議西方國家適時調整對中政策與態度。倫敦《金融時報》社論建議西方國家應重新評估中國式的治理制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利茲教授提出「中國世紀」,斷定中國崛起受全球化效應的影響,必然有助於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同於西方歷史上大國崛起只會引發資源掠奪。
曾任「高盛」首席執行長的美國前財長包爾森(H. Paulso)出版的《與中國打交道》(Dealing with China),呼籲美國不要逃避與中國競爭。解決全球性問題需要美中合作,華府支持中國崛起,才更符合美國的自身利益。澳洲前總理陸克文也主張,美中兩國 應合作建構更廣泛的「亞太共同體」;美國著名學者陸伯彬則建議華府要更加尊重中國合理的安全利益,避免「亞太再平衡」戰略加深中國的不安全感。
相較歐洲國家爭先恐後加入亞投行,美日兩國對中國政策顯然仍未脫離上世紀的冷戰思維。美國媒體一再強調「中國威脅論」,主要源於現實主義思維及對中國歷史和 現狀的認識不足。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即為此中翹楚,言明:大國政治既屬零和遊戲,中國自然不可能和平崛起,美中安全領域的激烈競爭,當然會導致 有限軍事衝突。北京即便再三宣示「永不爭霸、永不稱霸」,華府也不會放棄孤立、圍堵、削弱、分裂中國的策略,表面理由是中國國防預算與軍事不透明,實則擔心中國主導東亞大局,繼而挑戰到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
美國的外交政策向來不乏民主治理、人權保障和公民社會的元素,質疑中共統治的合法性, 自所當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出版的著作《論中國》,提出中美以「共同發展」取代夥伴關係的倡議,藉著建構多面向的合作架構,深化與擴大合作,仿傚歐美 「北大西洋共同體」模式,創建新時代的「太平洋共同體」,意在強調中美只有相互尊重與協商,才能建立分享性的全球新秩序。
基辛格已年逾9旬高齡,訪問過中國的次數不下百餘,對中國的悠久歷史與現狀堪稱相當了解,他的看法無異提醒當下的西方國家主政者,欲了解中國並減少分歧,必須先著手於認識中國悠久的歷史。
德國女總理默克爾的中國政策,或可謂為西方國家的新潮流。默克爾主政十餘年,從初期批評中國不遵守國際規範,支持華府抗衡中國、接見達賴喇嘛,後來7次訪問中國,創造了德中經貿關係的「黃金十年」,歸根究柢,不過是務實的心態。
默克爾的對中政策,已在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間找其平衡點,她沒有改變加強國家生存力、對外公平競爭、堅持政治價值觀、主張成功源於開放、多元與自由社會的信 念,認知到中國即便沒有德國,一樣會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成長於東德的背景讓她堅信,隨著經濟繁榮、中產階級崛起,中國必定改變。改變的過程中,西方國 家應該參與,與中國進行公平的制度競爭。
不過,一些西方國家未必願意接受「中國崛起是為超越自己,不是壓倒別人」或「中國不想、也沒有能力 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說法,但過度渲染「中國崩潰論」,只會凸顯唯我獨尊的心態。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去年訪問北京後曾大膽預言本世紀是中國的,經濟不會崩潰,軍事力量則因經濟成長而日趨強大。
面對此現實處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勢必會伺機調整,放下西方價值的優越感,深入了解中國崛起的歷史意義。
從國際媒體愈來愈多呼籲重新認識中國的評論來看,中國政治權力獨裁卻展現政策執行的高效率,儼然已成為西方探究的議題。西方世界與其懷疑中國崛起的戰略意圖,不如趁中國崛起之勢推動全球資源和經濟成果的公平再配置,創造出全球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發展大趨勢。
處於「逢中就反」逆流的港台,更需要調整對大陸政策的心態,用20年前的印象和眼光看待現在的中國大陸,必然偏頗。務實面對崛起中國,誠實面對自己,用政治智慧處理兩岸關係,才可能營造兩岸雙贏的局面。盲目追隨美日的戰略思維和一廂情願的追逐自身利益,只會讓港台的格局愈來愈小,未來之路愈走愈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