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本周訪華為他帶來了一頂紀錄:任期第一年出訪海外最頻繁的印度領導人。之前,他在8個月大選宣傳期內出席了5827場政治活動,足跡遍布印度31個邦。自從上任之後,莫迪已經走訪了15個國家,參加各種雙邊和多邊會議,並且在聯合國發表了講話。除此之外,莫迪在新德里會見了許多重要的外國國家領導人,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擔任了今年印度國慶日的主賓。
中國是莫迪上任第一年內計劃拜訪的第16個國家。完成對中國的訪問之後,他將到達蒙古參加兩國60周年外交關係慶典,隨後將參訪韓國,試圖將雙邊關係從貿易商業進一步推向戰略和安全合作。
儘管出行活動如此頻繁,莫迪的外交互動之中似乎存在着一個共同因素。為了表達自己發展印度的承諾,莫迪一直將重心放在拓展經濟合作、投資與技術轉移的機會上,目的是通過「印度製造」戰略重新振興國內經濟。雖然看起來他與主要國家領導人之間已經達成了某種承諾和理解,但要真正實現技術或是金融轉移卻還需時日。這不免讓印度國內外對他開始了重估:莫迪執掌下的印度未來究竟如何?人們的意見日益趨向兩極分化,懷疑之聲也開始不絕於耳。
比如,繼國際貨幣組織和世界銀行上個月做出「印度經濟發展速度將超越中國」的預測后,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上周又公布一項調查報告稱,根據全球主要大國經濟發展至2023年趨勢的研究,印度的GDP年增長率將達到7.9%,會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但是並非所有類似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結論。不少人懷疑這些由美國撐腰做出的研究,是否只是將亞洲定義為「印度對抗中國」的模式,而顯然美國非常願意看到印度日益成為亞洲的主要力量。媒體最近開始對這些一邊倒支持印度的預測實行起事實調查。
媒體報告援引瑞信銀行首席投資官分析后指出,他們已經將印度的市場展望從「超值表現」調整為「中立」,並且將韓國的市場展望從「中立」調整為「超值表現」。同樣,J.P.摩根已經把他們的部分資金撤離印度,轉向韓國和台灣。中國大陸股市從去年起創下了七年來最強勁的表現,引發國外投資者的熱情。有媒體報導金融機構投資者正在從印度撤資,轉投中國大陸、韓國和台灣。比起印度持續性的經常賬戶赤字,這些國家和地區擁有大量經常賬戶盈餘。投資者也因為印度改革的緩慢步伐、對土地併購監管的疑慮、對有溯及力的徵稅的擔心等原因從印度撤離。莫迪做出的終止官僚繁文縟節的承諾,也開始失去了之前的光輝。
與此同時,中印經濟合作夥伴關係依然存在着一道陰影:中國對印度長期保持着貿易順差。兩國一直在試圖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中國去年承諾將在印度投資200億美元,這被視作是印度製造業的希望之光,可能減少印度對中國的進口依賴。但這一計劃尚未落到實處。目前,印度對中國的出口額依然不到中國對印度出口的1/3,兩國貿易停滯不前,2011年時為740億美元,而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只有700億美元。
在同一階段,中國與印度鄰國巴基斯坦的貿易額從90億美元上升到了160億,上個月習近平還承諾在巴基斯坦投資460億美元。這在印度引發了疑慮:中國究竟有多重視中印關係?中印關係的未來將走向何方?習近平與莫迪的會晤在這一背景下進行,顯然是中印關係的「重新起航」,也是中國與印度共同引領亞洲崛起「Chindia」模式的重訪。
去年曾兩度訪問中國的印度商工部長希塔拉曼上周正式告知印度議會,建立堅固經濟夥伴關係的需求無疑將是莫迪在中印兩國領導人會晤中的議題之一。她告訴印度議會,印度持續尋求打開對華貿易出口市場,尤其是在IT服務業、製藥業和農業領域。她說,新德里一直希望在出口貿易對華程序上尋求簡化和透明,包括註冊、檢疫和批准等。印度對中國出口貿易依然在持續增長,但是單向性明顯的貿易令其總增長滯緩,從而導致了政治上的謹慎和懷疑。
當然從積極方面來看,兩國在區域和全球倡議上一直表現出與日俱增的信任和合作。由中國發起的兩大重要經濟倡議——建立在上海的金磚新發展銀行、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讓印度展示出自己逐漸從美國獨立的決心。事實上,印度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議,正在逐步顯現更大的興趣。同樣,隨着對於亞洲大格局的理解加深,中國也對印度提出的「香料之路」、「棉花之路」和「季節計劃」(Mausam Project)表現出了興趣。中國已經對兩國在印度洋區域合作進行深海採礦提出了詳盡的計劃。
對於習近平和莫迪而言,展示兩國從海上安全到氣候變化等區域和全球事務上的友好態度並不是件困難的事。這些也許會對他們在磋商雙邊齟齬時帶來正面影響。然而,是否能真正解決這些齟齬才是兩國關係全面發展的關鍵,只有如此,兩國經濟飛速發展和「Chindia」領導亞洲復興和崛起才有更大的前景。■
來自:外交學人 李鳴燕 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