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兵團破例閱兵紅場,意圖俄美通吃?

毛克疾

在5月9日的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上,不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威武的解放軍三軍儀仗隊亮相紅場,身着盛裝的印度陸軍擲彈兵團(Grenadiers Regiment)也在印度總統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的注視下接受檢閱。毫無疑問,閱兵特有的儀式性和公眾性使之具有了深遠的政治意味,再加上此時恰逢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遭受西方孤立,觀察哪些國家來了,而哪些國家沒來就成了管窺國際風雲變化的最佳視角。印度一直以「不結盟主義」示人,在國際場合中決不輕易選邊站隊,生怕破壞「平衡外交」,而壓縮其在大國間閃躲騰挪的外交空間。

India-dances-between-Russia-and-US

雖然說印軍也曾參加諸如法國國慶日、英聯邦活動等國際場合閱兵,但是此次參與俄羅斯紅場閱兵所承載的政治隱喻卻絕非禮儀助興可以囊括,這背後透露出的恰恰是莫迪上台以來,印度外交和大國關係所經歷的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雖然印度作為英聯邦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勝利者的角色,但是因為其殖民地地位,印度對於勝利者的地位並未特別感冒。印度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懷有微妙而複雜的情結:一方面,作為英國殖民地,印度在二戰中的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完全有資格分享勝利的光榮;但另一方面,印度慘重的戰爭付出卻鞏固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而 「侵略者」日本卻為印度民族獨立帶來了機遇,甚至以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為首的眾多印度民族主義者還與日軍結盟,以求「解放」。此外,印度對於戰後的利益分配格局也非常不滿,認為其大國地位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尤其對印度沒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直心懷芥蒂。印度的這種「失敗的勝利者」情結與北洋政府在一戰後的反應有幾分相似。因此,印度獨立以後就選擇了淡化二戰勝利者的身份,和其他手握「既得利益」的戰勝者也保持了距離。

由於對戰後雅爾塔體系的不滿,尼赫魯對印度大國地位的追求帶有強烈的修正和挑戰意味。他不願尾隨「既得利益者」美、蘇,而選擇舉起「反帝反殖民」的旗幟,大搞不結盟運動。即使後來與蘇聯成為事實盟友,印度對二戰勝利者身份的認同也並未因此加強。而此次慕克吉攜印度軍隊高調亮相隆重宣示了印度二戰勝利者地位,這和印度政府的歷來的作法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了現任總理莫迪突破傳統的外交手腕,重新啟用了尼赫魯當年刻意淡化的勝利者認同。雖然對當前的國際格局依舊憤憤不平,但是印度領導人卻可以比以前更加靈活的利用手裡的資源。在中俄高調紀念二戰勝利的節骨眼上,印度也開始利用戰勝利者的身份,以期搭上國際輿論的便車,獲得「反法西斯」光環加持。對於渴望大國身份的印度來說,重新宣示二戰勝利者的身份,不僅可以加強其對於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的聲索,還能強調其國際「凈安全提供者(net security provider)」的自我無害化定位。

除了宣示勝利者身份之外,印度高調參加閱兵也是印俄關係近來遭遇挑戰的反應。俄羅斯因為烏克蘭危機深陷西方孤立之中,這次閱兵也遭到了很多歐美國家的抵制,這種行為對於奉行「選擇空間最大化」的印度來說極為鮮見。莫迪上台以來,美印關係突飛猛進,而俄印關係卻面臨挑戰,從這個角度上看,印度破例站隊可以說是對俄羅斯的一種補償,也為7月份莫迪訪問俄羅斯做出鋪墊。

冷戰中後期,美國對於巴基斯坦和中國都態度曖昧,而蘇聯因為中蘇矛盾和中亞問題則和印度享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因此蘇聯就成了印度但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夥伴。1971年8月《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的簽署標誌着兩國成為事實上的同盟,至此,印度成為蘇聯在南亞的戰略支點,而蘇聯則是印度的安全後盾和外交支柱。蘇聯給予印度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這不僅使其成為印度當時的最大的貿易對象國和最大的武器供應國,還使印度民眾對於這個北方的社會主義巨人好感劇增。所以莫迪才會在2014年巴西金磚峰會上曾向普京表示,「如果你問印度10億人口中的任何一個,誰是印度最好的朋友?連小孩都知道是俄羅斯。」

從歷史的角度說莫迪所言不虛,但是現實卻遠非如此美好。隨着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俄羅斯既沒有維持大規模對印援助的能力,也沒有了維持印度南亞戰略支點地位的需求。但是因為蘇聯大量的軍援存量,印度對俄羅斯軍備產生了路徑依賴,俄制武器佔比一直高居70%左右。俄羅斯一直以來對於印度的地緣戒心較低,不僅有大量的貿易項目,還有大量的聯合研發、許可生產、技術轉移項目。在印度和俄羅斯經濟互補性極弱,進出口貿易不發達的背景下,軍備合作則成了維持和穩定兩國關係的基石,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莫迪上台以後,美印關係迅速拉近。在印度經濟短期內難見起色,美印外交合作掣肘重重的情況下,美印軍備合作很可能成為突破口,這對於依賴軍備合作的俄印關係來說無疑是重大挑戰。雖說俄印軍備合作歷史長、程度深、規模大,但是俄羅斯很難說是一個好賣家,印度差評和投訴一直不少,不但大型合作項目(比如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改造、T-50戰鬥機研製)俄方執行不力,經常拖延和要求追加投資,而且存量軍備也常常問題纏身(比如SU-30MKI就多次因質量問題而墜毀)。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似乎不願總做冤大頭,而逐漸轉向西方國家,最近印度轉向法國訂購36架「陣風」戰鬥機就是實例。

印度和美國軍事合作起步非常晚,而且過程中矛盾重重。一方面,美國對外軍售限制較多,對印度提出「合規性要求」,需簽署多個限制性文件,而且美國幾乎不可能和俄羅斯一樣,讓印度插手尖端設備的聯合研發、許可生產;其次,印度國內對美國在冷戰中支持巴基斯坦的表現記憶深刻,因此對美國提出的限制性要求深感懷疑,擔心一旦使用了美國裝備,印度的軍事自主權難以保障。

因此,直到2005年美印簽署《美印防務關係新框架協議(New Framework for the U.S.-India Defense Relationship)》,兩國軍備合作才真正走出零細貿易的初等階段。此後美印軍備貿易爆發力十足。根據簡氏防務周刊的數據,印度2013年從美國進口了19億美元的軍火,取代沙特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客戶。而根據金融時報的統計,從年度交付(deliver)數據看,美國2014年居然一躍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最大的軍火供應商。

美印如今在互信提高之後,軍備防務合作放量走向深入可以說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奧巴馬1月訪問印度后,雙方同意「組成共同工作小組,探索航空母艦技術的涉及和共享」。而且兩國更新的《美印防務關係新框架協議》已經把軍備合作從簡單交付貿易提升到聯合生產、共同研發的高度。根據印媒報道,現在已經確定了四個較為基礎合作項目,既通過引進美國技術在印度生產C-130J運輸機的監視通訊系統、手持式戰術無人偵察機、移動電源、以及三防服裝等等。在涉及航母的項目上,雙方還將對艦載機彈射系統和噴氣發動機的技術轉讓和聯合研發進行討論。美國握有世界最先進的裝備,而且其雄厚的技術積累和保障實力應付印度所需也是綽綽有餘;而面對印度日益膨脹的需求,俄羅斯則在技術、資金、甚至項目管理的能力上顯出疲態。

印俄商貿經濟關係薄弱,而印度又難以在地緣政治問題上替俄羅斯出頭,因此印度近年來對美國軍售大開綠燈就嚴重破壞了「軍備合作」這個印俄關係的核心基石。俄羅斯明顯對印度左右逢源的行為表示了不滿:繼去年破天荒的與巴基斯坦簽訂了「軍事合作協定(military cooperation agreement)」之後,今年4月又宣布將和巴基斯坦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聯合軍演。

冷戰時期,巴基斯坦是美國盟友,又在阿富汗抵抗蘇聯的鬥爭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因此俄巴走近對於印度來說出乎預料,甚至有點後院起火的感覺。畢竟,如果死敵巴基斯坦和最大存量軍備供應商俄羅斯真的深入合作,對印度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另外,在美國撤離阿富汗以後,如果沒有俄羅斯提攜,印度將可能徹底被中俄巴排除在中亞和阿富汗的議程之外。

印度既想和美國進行軍備合作,又不想得罪俄羅斯,因此就只能在外交手腕上做投機文章。印度不可能在敘利亞、伊朗、烏克蘭等地緣政治問題上替俄羅斯出頭,只好打破慣例派兵參與閱兵,通過為孤立中的俄羅斯站台,以期獲得莫斯科的諒解。印軍參加莫斯科閱兵反映的其實是美印、俄印關係中微妙的一松一緊,雖然在面子上印度似乎維持了某種平衡,但是能否在裡子上真正做到俄美通吃現在卻難下定論。莫迪到訪中國,引入中國這個重要變量之後,印度將怎樣在「三個雞蛋」之間跳舞,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