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表決在即,雖然特區政府官員花了不少心力嘗試說服,但議會內的反對派議員偏執地堅持否決方案,看來全港市民一人一票普選特首的夢想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實現。
不過,大家在激烈討論政改過後,是否是認為想想未來應何去何從呢?
歷史告訴我們,政治鬥爭會拖跨社會、民生、經濟。國民政府成立初期,各地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其後的國共鬥爭、甚至內戰,國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沒一天好日子,就算到新中國在1949成立,頭三十年仍然是受到各式各樣的政治鬥爭纏繞,其後更發生文化大革命,全都令到國家經濟和民生停滯不前,一直到「改革開放」政策出現,國家放棄政治鬥爭,國內經濟才能得以發展,民生方可陸續改善。繼續沉溺在政治爭拗中,香港肯定會步「政治鬥爭拖垮民生經濟」的後塵。
香港發展已落後於人
實際上,香港近年的GDP已不斷地滯後,更被區內的競爭對手超越,面對傳統的上海及新加坡,香港已被大幅拋離,七零年代新加坡及香港二地各自人均GDP相約在25,000美元左右,到2014年新加坡的人均GDP超過55,000 美元,比香港的38,000高出45%,而澳門由九九年回歸至今,經濟增長升近六倍,現時人均GDP約88,000 美元,即是香港的2.3倍,甚至連廣州、天津及深圳的GDP將趕過我們。
香港的城市競爭力下滑是不爭的事實,所幸的是,在這個危險時刻,香港卻有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筆者認為,香港要提高城市競爭力,抓緊國家的發展機遇實在不容有失。中國政府未來實現「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理念及與多國共同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目前已經有6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響應「一帶一路」,成為世界上最長的經濟走廊。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有44億,佔全世界的63%;經濟總量高達21萬億美元,佔全球的29%。另外,預計於年底成立、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未來將推動各成員國本土及跨國基礎建設。由國家自己成立的絲綢之路基金就有400億美元,加上新設立的上海、天津、福建、及廣東四個自貿區,可謂商機處處,發展空間無限。
香港仍有競爭優勢
在這個發展機遇當中,香港正好能在基建、金融、法律、財務管理、及各專業服務等各範疇提供國際頂級的服務及人才,讓香港固有的優勢能得進一步的發展。然而,不少國家及城市對這個「發展大餅」虎視眈眈。因此,香港未來在經濟發展上更需要獲中央的支持。回看過去十年,香港受惠於CEPA實施,為香港企業開拓內地龐大市場,提升企業及產品在內地市場的競爭力,也刺激了本地經濟。因此,特區政府如何加強中央對香港的信心,帶領香港分佔這個「發展大餅」,是官員未來需要深思及努力的。但更重要的是民間如何主動發掘各範疇的經貿機會及具體的切入,從而參與其中,為自己創造利益,也能為國家進一步發展作出貢獻。
要提高城市競爭力,除了把握外來的機遇外,推動本地發展也是重要的一環。團結香港基金早前進行一項調查,結果受訪市民認為房屋問題是他們最關心的,經濟發展排第二,至於政治問題則排第五。我們必須明白,香港除了政制問題外,還有很多社會及經濟問題有待特區政府去解決,社會上下只聚焦政治爭拗可說是一種內耗,長遠會不斷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當務之急:解決土地供應問題
土地供應不足,是制約香港發展的其中一環。現時公屋輪候冊突破27萬戶,劏房戶超過8.5個家庭,涉及人口約一百萬,樓價及租金長期高企,青年置業無望,住宅土地供應面臨嚴峻考驗。另外,土地供應不足所關乎的不單單是房屋問題,亦令商業用地、公營設施、基礎設施等成本不斷上升,侵蝕香港整體競爭力。社會要有所發展,便需要土地作支援,梁振英政府亦深深明白這道理。實際上,現屆政府上台後希望增加土地供應及房屋供應量,紓緩土地不足及房屋問題,包括研究改規劃、發展大嶼山、新界、棕地等。
可惜,近年部分議員及社運人士不斷在土地問題上加鹽加醋,不斷將其妖魔化。例如發展新界東北就指斥為官商勾結、助長地產霸權,甚至是破壞本土農業、滿足內地居民需要的舉措等等,鼓動社會反政府情緒。當一些人說無法置業、無法承擔高昂租金、不知何時輪上公屋的時候,卻用盡方法,喊打喊殺阻礙政府增加土地,平心而論,這對特區政府公平嗎?這對得住那一百萬無殻窩民嗎?對得住下一代青年人嗎?對得住社會嗎?
這幾年,香港社會似乎都聚焦著政制發展的爭抝,政治問題延伸出來的就是把民生、經濟、社會等問題全數政治化,部分立法會議員、社運人士及傳媒樂此不疲地不斷炒作。但我們必須明白,政制只是政治的工具,政治最後的還是要顧及民生,始終安居樂業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回歸後,香港社會已浪費不少時間在政治爭拗之上,忽視了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競爭力被其他城市趕過。這次維持數年的政改爭拗隨著表決而暫時結束,我們不妨在這個時候,想想香港未來是要繼續為政治爭拗下去,還是專注於經濟及社會發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