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第三路線

撰文: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治學文社成員

劉備的第三路線是怎樣走出來的?為甚麼他早期屢戰屢敗但到後來卻一舉成功?

The-third-option

撇開劉關張一開始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的日子不談,陶謙三讓徐州,令劉備當上徐州牧,後來漢獻帝更認他作皇叔,大大提高了其名聲與正當性,但還是經常敗走棄妻棄城,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人才固然是一大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地方不對。

徐州是四戰之地,不僅無險可守,而且還夾在南北兩大勢力之間,即使曹操尚未統一北方,仍受到袁紹威脅,仍可輕易地大敗劉備,足見此地不宜作為根據地。而夾在兩大勢力中間的另一個不良影響,就是人才搶不過人家——徐州的人才不是早就逃難去了,就是投靠了曹操和孫氏,試問留給劉備的還剩下多少?

由此可見,第三路線不只是處於兩大勢力中間便可以,否則根本難以壯大。

劉備逃到荊州投靠劉表雖是為勢所逼,卻誤打誤撞走對了路。當時荊州與益州是中原人士逃避戰亂的熱門地點,諸葛亮一家也是由徐州輾轉逃難到荊州的,這樣人才方面已有了保證。

此外,與徐州不同,荊州和益州還有許多未被動員的群眾,他們只是一時之間厭倦政治,以及劉表與劉璋沒有提供戰略與方向而已,所以「如魚得水」又豈止是指劉備得到諸葛亮而已?人才、戰略、支持者、根據地俱備,足以形成一股勢力,「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故此,第三路線的重點在於另闢蹊徑,而不只是位處中間。就如同劉備取得荊州,即有如困龍入水、魚躍出淵──從原本毫無勝算的「紅海戰略」,——舉轉化為跳出框框、開創新局面的「藍海戰略」,天下從此三分。■

原文轉載自《am730》2015年8月27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