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看閱兵直播最多的竟是日本

陳洋

儘管拒絕9月3日來中國,但在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這一天,大家還是紛紛在問:安倍去哪兒了?只是媒體找了一天也沒找到安倍的影子,好在這一天不缺頭條,大閱兵當然受到了日媒的高度關注,日本知名視頻網站niconico還與中央電視台合作,全程直播9·3閱兵,有超過8萬人觀看了直播,成為外國看直播最多的國家。

Japan-concerns-the-most-about-China-military-parade

這種高度關注的背後是中日之間糾纏不清的歷史與現實恩怨,日本媒體在整個8月報道中國大閱兵時,反覆使用「抗日戦勝」一詞。這突顯出了日本媒體在刻意弱化中國大閱兵「反法西斯」主題的同時,着重向日本民眾誘導、渲染所謂「中國打壓日本、恫嚇日本」的氣氛。雖然大眾媒體不能直接決定人們去怎樣思考,但是它卻可以為人們設定哪些問題是最重要的。

日本媒體對於9月3日大閱兵的報道,其議題設置主要集中在中日韓關係與軍事武器。一方面是對中國現代軍事實力的關注,另一方面是希望從中找出中日關係未來走向的信號。

中日韓關係:朴槿惠站在習近平身邊

因為在中國閱兵式前,日本媒體曾熱炒韓國總統朴槿惠或顧及韓美關係而不出席中國閱兵式,但當朴槿惠總統出席,並最終坐在習近平主席一旁的時候,無疑讓一眾日媒頗感吃驚。

每日新聞在9月2日《遮掩民族主義,強調對聯合國貢獻》的報道中有這樣一句話,「除韓國總統朴槿惠外,出席者大多是中國傳統的友好國家」。然而,相較於每日新聞的曖昧表達,同樣作為日本全國發行報紙的日本經濟新聞則在9月3日的社論中直抒胸臆。在這篇名為《中韓親近,擦拭不去的不安》社論中,日經寫道「朴總統這次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70年』閱兵式……在日美歐等國首腦缺席的情況下,朴總統的參加又一次加深了中韓蜜月的印象」。同時,因為產經新聞社旗下的富士電視台報道:9月2日中韓兩國首腦會晤,一致通過了10月末在韓國舉行日中韓三國領導人會晤。所以,日經的這篇社論中也不忘提醒安倍「韓國是這次日中韓三國首腦會晤的舉辦地,這為到現在為止還從未實現的安倍首相與朴總統的日韓會晤提供了條件。希望首相一定要朝着這個目標努力。」

20150905090635455
普京和朴槿惠在這次閱兵中受到了高規格接待

9月4日出街的讀賣新聞也在報道中提到,「海外首腦,俄羅斯普京總統、韓國朴槿惠總統等按順序就坐,凸顯與中國關係緊密。在閱兵前合影留念時,習主席和夫人右邊是普京,左邊是朴槿惠。在眾多國家元首中,這樣的順序顯示出韓國與俄羅斯居於不一般的地位」。同時,讀賣新聞在4日的社論《抗日戰爭勝利70年,習內外彰顯軍事實力》中分析,「朴槿惠出席閱兵,是因為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經濟依附很強。朴槿惠在閱兵前與習會晤,表示『上世紀,兩國有共同的苦難歷史』,這說明中韓兩國人民都肯定習近平之前關於兩國抗擊日本侵略的發言。」

除了通過朴槿惠總統出席中國閱兵式來印證中韓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外,日本媒體還捕捉到另一個細節作為佐證。每日新聞4日的《韓國總統朴槿惠:在中國受到優厚待遇,與習並肩觀看閱兵式》中寫道,「朴槿惠總統與習主席和普京總統並排在天安門城樓觀看閱兵式。朝鮮勞動黨書記崔龍海的位置卻接近邊緣。這是韓國被中國重視和歡迎的象徵。」

對此,日本經濟新聞也有補充。4日《對比與習的距離,韓國是蜜月,北朝鮮是無法會談?》的報道中,「北朝鮮勞動黨書記崔龍海的位置在邊上……習與南北的『距離』感立即浮現出來……(與朴槿惠總統)相對比,崔龍海的位置距離習很遠……與已經超過6次的習朴會談相對比,習金會談還是0。」

因為中國與韓國已就10月末舉行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談達成共識,所以根據3日中午NHK的報道,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方面從來都是主張儘早召開三國領導人峰會,我們接受10月末召開三國首腦會的共識,並將儘快調整具體日程。因為只是初步計劃,所以日本媒體對日中韓三國首腦會晤的報道並不多。

相較於對三國關係的關注與報道,共同社則注意到習近平主席的一個表態。在9月3日下午《要求戰後世代認識正確歷史,習主席反駁安倍首相談話》的報道中寫道,「在閱兵式后的招待會上,習主席表示,『無論是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人們還是在那個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們,都要堅持正確歷史觀,牢記歷史的啟迪和教訓』……這是對安倍首相之前『我們不能讓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子孫後代肩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言論的批判。」

軍事武器:似乎暗示要將美國從亞洲秩序中趕出

根據日本保守派報紙代表產經新聞4日的報道,在3日中國大閱兵中共有12000名解放軍參加,約200架戰鬥機和超過500件軍事裝備被展出。記者高口康泰在Newsweek日本版網站上發表文章評論到,「超過80%的軍事裝備是首次披露……相信最高興的是那些『軍事迷』了。」

雖然不知道撰寫稿件的記者中是否也有軍事迷,但縱觀各大新聞機構的報道不難看出,日本媒體對中國軍事裝備的關注度極高,幾乎所有報道中均有不同程度是涉及。比如,每日新聞在4日《中俄:誇耀戰勝國,抗日70年外交,強化經濟合作,普京對抗歐美製裁》的報道中詳細介紹了這次閱兵中登場的軍事裝備,並介紹「射程覆蓋全美國的洲際導彈『東風-5B』和被稱為『航母殺手』的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1D以及殲15艦載戰鬥機均是首次公開。」

20150905090650358
首次亮相的東風-26

日本經濟新聞在4日的報道中也有寫道,「中國在3日的閱兵式中公開了超過500種軍事武器。值得注意的是牽制美軍海洋活動的導彈,這從裝備層面證明了習近平主席的『海洋強國』戰略……首次公開的東風-26射程在5000公里以上,能夠覆蓋整個南海和關島美軍基地。而根據新華社的報道,該導彈還可作為反艦導彈使用,可以說在圍繞南海主權問題上,具有牽制美軍的濃厚色彩。」

對於中國軍事武器的首次登場,朝日新聞在4日《中國,緊盯美國的最新兵器》報道中寫道,「支持其他國家無法接近中國周邊領土、領空的導彈也被公開。比如,攻擊範圍涵蓋以尖閣諸島(即中國釣魚島)為開端,從沖繩到台灣、菲律賓的第1列島線的東風16導彈和東風26導彈。」同時,朝日新聞還採訪了軍事專家、東京財團的小原凡司。小原認為,「轟炸機H6K的飛行距離是8000公里,作戰半徑是3500公里。搭載射程約2500公里的巡航導彈,完全可以壓制關島美軍基地……在反艦導彈方面,被稱為『航母殺手』的東風-21D、能夠完全覆蓋日本的中距離彈道導彈東風-26都被公開披露了……使得美國在西太平洋和亞洲的活動受到限制。」

讀賣新聞在4日的社論《抗日戰爭勝利70年,習內外彰顯軍事實力》指出,「閱兵式中,約1萬2千人參加。最新的戰鬥機、軍用飛機約200架,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等國產武器相繼登場。可稱之為歷史上最大規模。值得注意的是,射程覆蓋美國本土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首次公開亮相……似乎暗示要將美國從亞洲秩序中趕出」。

除了報紙的報道外,3日當晚NHK的News7(類似中國的新聞聯播)、News Watch9、朝日電視台的報道站(報道ステーション)等新聞節目也在報道中對閱兵式中亮相的武器裝備有不同程度的特寫、報道。

相較於軍事武器,日本媒體對於中國將裁軍30萬的報道則着墨不多,儘管也都有提及。這從朝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9月3日晚報頭版的新聞標題可見一斑。朝日新聞當天晚報的主副標題是《習主席削減兵力30萬 中國勝利70年儀式強調重視和平》,與之相對,日本經濟新聞的主副標題是《習政權誇耀富強中國 日美歐首腦缺席 削減人民解放軍30萬人》。

從日本媒體圍繞中國此次大閱兵的報道不難看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這樣的紀念主題並沒有通過報道進入日本的社會輿論中。相反,一些由媒體設定的議題卻左右了日本民眾的認知。不過,好在並不是所有的媒體機構都是如此,至少民眾可以通過視頻網站niconico看直播,那是個沒有經過加工的閱兵式,希望日本民眾也能通過觀看直播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林中斌:台灣沒必要緊張

20150905204833876
台灣知名國際政治學者林中斌:台灣沒必要緊張

在9月3日的閱兵式上,中國展示了陣容強大的武器裝備,包括被認為是對台灣威脅最大的東風15、16短程彈道導彈。對於習近平宣布要裁軍30萬人,台灣方面也抱持高度疑慮。

台軍方發言人羅紹和少將當天和美國之音衛視新聞連線時表示,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的軍事透明度遭到西方國家質疑,這種裁軍是「裸裁」或將員額轉移到公安或武警並不清楚,而且隨着軍事科技進步,軍隊組織精簡化已成世界趨勢,如果北京將省下的軍事開支轉移至其他軍事投資,反而可能對台灣和亞洲周邊國家來說危害可能更大。

對此,作為前任台「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表示,台灣社會對閱兵基本上是負面的態度,但實際上不必擔憂。

他說,「因為台灣百姓搞不清楚這個新式武器出來到底是對台還是對別人。對我來說是很清楚,不是對台。因為2004年的(中國大陸)國防白皮書出來以後,從這個文字里我已經寫了好幾篇,說2004以後北京的國防眼光超越了台灣。在2004年國防白皮書里講到台海以外,北京對安全的一些着眼處。」

2004年發布的《國防白皮書》重點談到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以及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部署。同時,白皮書也強調,「只要台灣當局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停止『台獨』分裂活動,兩岸雙方隨時可以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進行談判。」大陸在這份白皮書中首次點名批評陳水扁。

作為台灣知名國際政治學者,林中斌提出一個觀點說,21世紀世界上主要國家的特色是「對外強硬,對內收割」。其中,「對內收割」的意思是改善領導人在國民心目中的形象。他認為,習近平這次閱兵就是這一特色的最典型體現。

林中斌說,「20世紀以前對外強硬就是對外用兵的先兆。可是21世紀來了以後,主要國家之間經濟互相依賴的程度超過人類歷史以往所有記錄。所以它隱含意義就是每個國家對外強硬的時候,它對內要有收割的作用。也就說,對內把領導人負面的印象沖淡,把領導人正面的印象加強。這個這次閱兵也有這個作用。尤其是最近有好幾個不幸事件,股票的災難以及天津的爆炸災難。當然在閱兵規劃的時候,這些事情並沒有發生。但是的確,現在還是有這個意義在,就是對內沖淡了許多負面事件的影響。」

林中斌還表示,今日美國媒體鼓吹的中國威脅論以及取消習近平訪美的呼籲,也是奧巴馬總統「對外強硬,對內收割」的體現。他預言,雖然表面上看是中美摩擦加劇,但習近平和奧巴馬的會面必定是合作多於競爭。

林中斌分析稱,「這一次的閱兵,等於是給習近平跟奧巴馬總統見面做了準備。就是為習近平加強了他的地位,跟奧巴馬總統,好像大家美國專家尤其如此想了,就是中美要攤牌了,雙方摩擦很厲害了。我一向不是這樣看的。因為奧巴馬總統也要對內交待,就是要對外強硬。他的國防部長對外強硬也有這個作用。可是兩個總統見面的時候,一定是好多於壞,一定合作多於抗爭,一定是和諧多於摩擦。到時候看好了。這個閱兵就等於加強了習近平到美國去做一個合作、和平的態度,給他做了很好的準備。國內沒有人能夠罵他對外軟弱。」

「習對軍隊的掌握遠超江和胡」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大陸先後裁軍100萬、50萬和20萬,現有軍隊總員230萬。林中斌認為,習近平在閱兵式上宣布的裁軍30萬,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他對軍權的掌握。

林中斌說,「因為在最早鄧小平當時剛剛復出,軍隊是475萬,他就大力呼籲要裁。裁到230萬,其實226萬,之後經過江澤民跟胡錦濤都一直在叫要裁,可是裁不動。所以這個30萬的數目雖然不大,但是是一個突破,表示習近平他對軍隊的掌握遠超過了江澤民跟胡錦濤。」

林中斌還認為,習近平選擇在閱兵式上宣布裁軍的決定是兩手準備,在展示新型武器的同時表達和平的誠意。這實質上是「旗陣相生、攻守並用」,是中國傳統的做法。

《全球防衛》雜誌資深編輯宋主寧在接受台灣中天新聞採訪時表示,大陸裁軍30萬,實際上是「用火力換人力」,集中資源開發研製新型武器,並不意味着軍力減少。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在9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裁軍是為進一步調整優化規模結構,把我軍搞得更加精幹、編成更加科學,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他表示,這次裁軍重點是壓減老舊部隊,精簡機關和非戰鬥機構人員,預計於2017年底完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