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劍拔弩張,為什麼中國卻不禁止國民赴日「爆買」?

雲石

中國人趁國慶長假赴日瘋狂掃貨的新聞頗為刺激眼球,除了讓日本媒體大為驚嘆之外,更在中國引發了諸多爭議。尤其是一位大叔遊客狂掃之餘,對鏡頭說出「幫助日本解決實際經濟困難」之語,經媒體發酵后,更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引發吐槽聲一片。

Why-not-ban-Chinese-burst-buy-in-Japan

當然,網民的吐槽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在中日糾紛愈演愈烈的當下,要說這種赴日掃貨完全沒有「資敵」的效果,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但要把去東瀛逛一圈買點東西就說成賣國,放之於當下的國際環境,似乎也有太過之嫌。不過在這裡,雲石君要分析的,倒不是這些遊客本身的態度如何,而是面對這場赴日大採購,中國官方為何不加以限制。

開放是中國不可動搖的長期國策,而赴外旅遊同樣是對外經濟和交往的一部分,而且與某些產業不同,旅遊產業也不涉及什麼國家核心利益,在這種層面斤斤計較,會對開放戰略造成不良的影響,頗為不值。至於單獨禁止赴日,更會加劇兩國間的矛盾和衝突,並會引發國際輿論質疑。

這些話當然都有道理,而如果以此來做結論,似乎讓人覺得中國放任國民赴日是迫於無奈。

但事實果真如此麽?

固然,中國不大可能直接出台政策,禁止公民赴日旅遊,但如果官方真的對游日有心阻攔的話,即便是在技術層面,也照樣有的是辦法:

比如在航班層面,所有航班的飛行時間和線路,均需由民航總局報批,如果中國果真有意作梗,完全可以在赴日航班的時間上做手腳,用大量的紅眼航班,來遏制公民赴日需求。

甚至,針對國民赴日掃貨之舉,海關也可以針對日本航班,加大查緝力度。

根據海關一直以來的規定,公民赴外歸國,僅可攜帶不超過5000元人民幣的免稅物品。超出部分均需按照規定補稅甚至罰款,超過較多者還可以涉嫌走私立案調查。

只不過出於各種因素,海關一直採取少量抽查的監管方式,所以除了極少數倒霉鬼,大部分掃貨大軍最後都得以一個子兒不花的平安入境。如果中國官方果真有意遏制,完全可以針對日本航班展開嚴查,所有攜帶回來的包裹全部開箱檢查,超限部分補稅罰款。

很顯然,如果海關真的嚴格執法,那不出仨月,這些氣勢洶洶的赴日掃貨團,將會迅速的消聲覓跡,而且誰都還不能挑出個理來——畢竟規定一直都擺在那兒,而且這種對旅客攜帶入境商品的設限,也完全符合國際通行慣例。

但即便是在技術層面,中國也從來沒有使什麼特別手段。這似乎可以說明,中國官方即便不能說鼓勵,但至少也是不反對公民赴日消費的。

為什麼官方不阻攔呢?難道它們不知道中國人的這些購買,會成為日本國力復蘇的助力麽?

政府當然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中國官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

首先就是總量太小,不值得大動干戈。儘管赴日購物團看上去規模驚人,但實際上造成的經濟影響還是有限的。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統計,今年春節期間赴日中國人數為45萬人,消費總額達到1125億日元。以此推算,人均消費也不過1.3萬人民幣。而2014年中國赴日旅客總數為220萬人次,即便今年大幅增長,也不過就300萬人次。這麼算來,今年中國遊客在日消費總額,大約在400億人民幣左右。

400億人民幣,看上去還真是一筆巨款。但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14年中國與日本雙邊貿易額為1.92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對日出口9186.5億元,進口1萬億元)。相較於1萬億的進口額,400億元的旅遊消費還真心不算什麼。換句話說,中國即便真要噁心日本,渠道也多的是。而旅遊消費盤子雖小,但由於是直面終端,社會影響卻十分之大,吸睛效應也遠大於一般貿易。一旦在這上頭開刀,引起的波瀾太大,就性價比而言實在不是最划算的買賣。

而除此之外,赴日旅遊消費,對中國還有兩大好處。

第一是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在赴日消費的過程中,為減少麻煩,避免外匯兌換過程中的損失,消費者自然會傾向於人民幣刷卡乃至現金消費,而從日本商家的角度,為了迎合中國人的需要,吸引他們多多掏錢,也會積極歡迎人民幣直接結算。

日本是全球第三經濟大國,日元也是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在這樣一個國家推廣人民幣跨境結算,對人民幣國際化是有極大好處的。而且,正如上文所說,雖然相對於一般貿易,旅遊消費總額不大,但與一般貿易的不同的是,這種消費頗為零散,在範圍上,對日本社會的影響要大的多。人民幣國際化要獲得成功,其影響範圍的擴散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最後,從政治角度出發,赴日旅遊消費對牽制日本也有極大的好處。雖然在情感層面,日本毫無疑問是中國人最反感的國家。但從國家戰略角度而言,區區一個日本,還不配成為中國最主要對手。而在現實層面中,日本也早已被中國超越,綜合國力已與中國差了好些層級。

只不過,為了掙脫美國控制,並獲得獨立於中、美之外的第三方勢力的身份,日本現階段在政治上採取了與中國作對的政策。但是,在政治博弈的同時,作為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日本又不得不在經濟層面,與身邊的這個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緊密合作。

綜合這多方面因素考量,中國對日戰略也就有大致有了輪廓:對日本的政治乃至軍事挑釁,中國當然要有力回擊,否則這傢伙蹬鼻子上臉,會越來越不像話。但在經濟層面,中國工業化進程尚在半途,與日本的合作,對充實自身國力也同樣大有幫助。而最為關鍵的是,雖然在日本看來,中國是最大的威脅,但就中國而言,日本還不配成為自己的頭號對手,所以中國不應該,也犯不着以零和遊戲的架勢和它開干。

最有能力阻礙中國崛起的對象是美國,因此中國的主要資源,應該放在與美國的博弈當中,對日本這樣一個次要對手,中國應該在壓制的同時,利用各種手段,減少它對自己的掣肘。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又打又拉——打是為了壓制它的妄想,至於拉,倒不是指望它現在回心轉意,但卻可以避免它狗急跳牆——畢竟時間在中國這邊,只要這麼繼續拖下去,日本跟中國叫板的本錢將越來越少。拉的手段,包括了一般貿易、雙邊投資和旅遊消費等等。

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貿易和投資都是有局限的。雖這兩種合作的規模更大,但獲利最大的卻主要是資本和財團,就算也有一部分惠及日本普通民眾,但比例上也大打折扣,而且影響力也相對間接。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只要能和資本達成共識,就可以較為容易的對華展開動作。

而旅遊消費則不同。雖然其規模不如貿易和投資,但由於極為分散,且在相當程度上直面民眾,所以對日本社會的整體影響要大的多。當其形成規模后,日本的各行各業都會受其關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日交惡,將對廣大日本民眾的就業和收入產生直接的影響和衝擊,引發社會動蕩的風險大幅攀升。

有了這層因素,日本政府再考慮對華政策時,其之顧忌就要大幅增加,採取行動方面也就更加束手束腳,就算最後不能扭轉日本政府的反華立場,但至少,其行動效率也會在相當程度打了折扣。

而這正是中國所樂見的。中國的發展前景遠遠好於日本,所以拖下去對中國有利無弊。而中日博弈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如果日本政府每行一步,都慢上一分,累積下來,這就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何況這種拖延,本身就會加劇中日實力對比的失衡,這種失衡,又會反映到日本對華戰略的決策中,使他們的底氣越來越不足,態度越來越鬆動。相較於這種穩定帶來的巨大收益,赴日購物的那點開銷,也就不算什麼了——何況,這裡面還有相當一部分本身就是中國製造。

其實對中國的心思,日本也未必不知。但現在日本經濟深陷困境,對送上門來的鈔票,當然不能輕易放過,至於這些人民幣背後的所意味的羈絆,日本即便心知肚明,但值此疲敝之際,也實在顧不得那麼多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