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一周前通過英國媒體放風說要進入「12海里」,通過英國媒體向外宣布,就說明美其實是內心中也是不安的,是採取的切香腸式的做法,先放風看中國的反應,然後再作打算。鬧到這個地步,反而是美被動了。本來美就沒真心打算在南海與中國搞全面對立,結果「手下」人不聽話搞得自己很狼狽的局面。中國有句話,叫自作自受,美國內部矛盾重重,智囊里也有一幫活寶。
美之所以猶豫不決,其實是在變相向中國要價,想讓中國給足面子,讓美國好有台階下,從目前情況看,美在南海周圍是無法發動一場針對中國南海的高烈度的武裝衝突的,主要是美在南海周圍的存量不夠。美在南海周圍沒有象樣的軍事基地,在菲國的軍事基地在90年廢棄后要重建需要花時間花大錢,且政治軍事方面的負面作用非常大,一旦在菲軍事基地重新再建,不要說中國,東盟相關國家就要先警惕而作梗,他們要過日子,而不是來看焰火在自己門前飛來飛去,而中國反應則要劇烈的多。
為什麼說美國在南海周圍的軍備存量不夠?美在新加坡有樟宜有軍事基地離南海最近,還有一個是泰國,另外的就遠了。沒有軍事基地,一旦大衝突到來,保養維修跟不上,損失巨大,美支撐不了多久,結局只有一種,沒第二種可能,除非美大規模的從日本與自己國內調動。從日本調動不確定的因素多多,政治因素限制及中國的反應,對日本的戰略威懾,都會制約,因此從日本國內運輸則是不可靠的選項,那麼只有從先從關島然後從美國國內運輸,這個方法對美來說代價巨大,擴大規模的衝突的變數是任何國家都無法預測與控制的,玩大了,對誰都沒好處。因此,現在的美國其實是處於兩難的境地:話說了,不做打自己臉,讓小夥伴寒心,若做了,中共有言在先,會有「激烈」的反應。華春瑩雖是女子,言語委婉,但話是擲地有聲的「考慮嚴重後果」。而王毅的表態則直接得多,潛台詞則是說會針鋒相對。無論外交部還是國防部的發言都只有一層意思:「老子準備好了,你來吧」。這種表態下,美若仍然強行進入,則極可能會發生碰撞事件。中國以距離之近,碰撞后的救援肯定準備好了,而美國總不會在準備「進入12海里時」時後面伴隨一艘救援船吧?
曰前有消息說中國將越南的漁船給撞沉了。一般而言,中共從來是留有臉面給各方,撞傷趕跑,不撞沉,現在直接撞沉,則是信號:中國解決南海糾紛的方式變了。隨後我們看到澳大利亞國防部聲明不參與美日的南海「巡邏」,就是通過種種渠道接收到中共這次是認真的,而不僅僅是口號式的。南海的事,現在美國決策是比較難的,最可能的是,美臨近12海里造勢一番,然後中國軍艦驅離,美國撈足面子,然後再進入口水階段。
從中共布局及與事前對日本的敲打看,然後楊潔篪去日本傳達中方指令看,中共是在大衝突的基礎上做全面的軍事準備的。而在撞沉越南漁船事件上也傳達信號:相關國家老實點,這次老子不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了,而是來真的。曰前張志軍對台灣的聲明可看出,中共對台獨的警告意味着,這時不要渾水摸魚來攪擾大陸的戰略。
大家興高采烈的討論習近平主席關於國際「公共」管理的政治局會議,特別是這公共管理這兩個字,讓人浮想連連。其實從中國角度,是通過另一種方式告訴美國「不要逼人太甚」,若逼人太甚的話,國際問題「公共管理」層面操作,中國對美霸權的掣肘會加強,與有關方面再加強聯合的可能在增強,「聯合反霸權」則是中國的可能選項。不少朋友們理解為中國要做世界領導,我個人看法,中共目前階段還沒有這個心思,除非國際局勢逼迫中國這樣做。這次政治局會議,在這個時候召開並很快公布「集體學習」內容,時機的選擇上,是因應美針對中國的策略的可能性更大。
而在中東,美與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權宜,不足以解美在南海之局。這個局對中國相關太重大,沒有足夠的籌碼,中國不會作重大妥協上一定的。
烏克蘭周圍,也就是俄北方,是俄的核心地帶,其人口的40%,工業的60%以上,都在這個區域。西方逼近俄邊界對俄來說,是致命的,不少分析評論都是在俄因受到制裁而「虛弱」的方面去考慮俄,而沒有從生存角度去考慮,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在央視露面的高級專家一再大跌眼晴的原因。對俄來說,生存危機一旦到來,其民族的耐性與堅忍毅力就會暴發。在二戰時期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能堅持四年,可充分看出這個民族的韌性。俄之所以軍事進入敘利亞不象一些分析所說的是打醬油,或是轉移烏克蘭局勢的視線,而是切實的反擊,這樣的判斷才會靠譜。在前蘇聯成立當初,14國西方國家武裝干涉,硬是挺下來,且最終完成工業化,這樣的民族,才是可畏的。若小看這點,或是看不到這點,必將付出巨大代價。
話再轉回:對中國而言,南海是不能丟的,事關國運,事關一路一帶大局,必將全面應對外來強力干涉,對美國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意志與付出都不一樣,美無非是遏制中國的崛起,但若為遏制中國的崛起也使自己從霸權的神位上給趕下來,這個代價對美來說,是不值得的,因此,南海問題,美必須找一個妥協點,除非美有信心在軍事上能完全將中共幹趴下。這個,你信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