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習總的訪問給出了超規格的接待,習總也給英國帶去數百億美元的合同。僅僅兩三年時間,英國竟然來了個華麗轉身,從政治上有些「反華」到政治上有些「親華」。如果大家注意,會發現過去兩三年的英國媒體都一改過去以批評中國、釋放「中國威脅論」為主,轉而變成替中國辯護,甚至有時候說的話都顯得肉麻,按某些人的標準英國媒體現在妥妥地變「五毛」了。
英國在行動上展現「親華」動作在2013年10月卡梅倫帶200多人史上最大訪問團訪華時被開始凸顯了出來。卡梅倫的那次訪華,奠定了中英兩國深入合作的基礎。第二年李克強總理訪問英國,中英簽署30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近幾年,英國的倫敦成了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結算中心,是第一個替人民幣發行海外債券的國家。
讓人更加難以置信的是,2015年3月亞投行宣布成立之初,英國竟成為第一個宣布加入亞投行的西方發達國家。亞投行因為英國的加入,在西方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西歐十四個國家無不加入,原本中國估計大約會有三十多個國家加入,結果最終是57個國家。這次事件一度引發美英的嘴仗,但英國毅然決然地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充分顯示了英國戰略靠近中國的決心。而且,亞投行也第一次讓美國感受到了在國際上的被孤立。這一切,恰恰又是美國過去最鐵杆盟友大英帝國幹的,英國簡直是「太腹黑」了!
那麼,英國為何突然來了大轉彎?這大英帝國竟然會「反水」自己大哥,簡直是太讓人不可相信了。英國所做的這一切,充分凸顯了英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政治頭腦,其背後的原因也是很清晰的。
從歷史上看,這是一次戰略選擇
我們知道,英國是個島國,但在西方殖民歷史進程當中,它卻是唯一一個真正接近統治全球的國家,英國人自稱「日不落帝國」也真不是蓋的。哪怕今天,英聯邦國家當中,英國女王迄今仍有極高的政治地位。譬如,澳洲、加拿大等國的名義最高領袖仍是女王,他們的地方最高領導人仍是女王封的總督。一戰之前的殖民歷史進程中,英國這個島國成為最大贏家絕非歷史偶然,這表明這個國家的政治智商的確很高。英國這個國家一方面很保守,不會輕易做出改變(這和其歷史上一直受到歐洲大陸的威脅有關),另一方面英國人又善於冒險和見風使舵,一旦發現大的機會必然勇往直前,快速突破(這和其島國心態有關)。
一戰、二戰後西方殖民模式終結,英國在自己實力不濟的情況下沒有在意自己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身段,而是很快與美國達成協議,進行了權力「交接」,英國也因此成為美國在全球最親密的盟友。
英國給自己的定位是美國與歐盟的中間連接體。一方面,英國借美國西方老大的力量制衡歐洲大陸國家,這使得自己既可以站在歐盟最核心的位置,又不至於被歐洲大陸國家制衡;另一方面,英國又以歐洲代表的身份與美國周旋,在美國那裡體現其作為歐洲國家的價值。過去數十年,英國就是利用這樣的政治智慧,維繫了其世界大國地位。在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后,你會發現英國的情況比歐洲幾乎所有的國家情況都要好,經濟復蘇快,根本沒有因歐債危機而受困,這一切都得益於其沒有加入歐元區,經濟上相對獨立性高又和美國融合性好有關。
直白點說,二戰後英國的地位穩固、經濟發展好源於其緊跟西方霸主美國,英國是在自己衰敗后充分調整自己的國家戰略才做到這一點的。如今,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正在發生500年級別和100年級別的共振,未來二三十年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將發生劇烈重組。世界政治經濟重組后,必然會形成一個或兩個事實上的領導者。誰最有可能成為世界的領導者?現在看,原來的領導者是美國,英國不必擔心自己與美國的關係;未來可能成為領導者的新興國家只有中國,英國早一步和這樣的國家發展戰略關係,進行戰略捆綁,那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作為老牌帝國,英國深諳這一道理,所以他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中國。英國的這種選擇,符合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
從現實上看,這是一次發展自己的機遇
作為以金融、服務為主的國家,和什麼樣的實體經濟進行對接非常關鍵。縱觀世界,誰是世界上實體經濟最堅實的國家?中國!誰是世界上未來最大的潛力市場?中國!誰是未來金融投資發展最大的市場?中國!英國和哪個大國的經濟互補性最強?答案還是中國!這一切,英國都看在了眼裡。
2014年,中英雙邊貿易額超800億美元,過去3年中國對英國投資年均增長85%,僅2014年中國對英國直接投資併購金額就高達71億美元,英國由此迅速成為中國對外投資最重要的目的地。這就是英國和中國在近三年交好后在經濟上得到的實惠。
基於戰略上的預期利益和現實利益,這次習總訪問英國,英國皇室和政府看得都非常重,高規格接待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這次訪問中英將達成一系列重大合作協議,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合作程度之深都是史無前例的。據商務部介紹,在此次訪問中,中英將在金融、地產、能源、醫療、汽車等多個領域簽署一系列協議,既有政府間協議,也有金融機構和企業間合作項目。
我們知道,英國的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中國人民幣正在加速國際化,中國的金融資本市場正在加速開放,對中國來說,可以借英國金融平台吸引國際資本,對英國來說則可借中國市場發展英國的金融服務業,拓展市場空間。這些現實利益,對英國來說非常有吸引力。與此同時,英國在高科技領域、服務領域都有優勢,中英合作空間顯然非常大。
當然,中英合作絕非僅僅是英國向中國出口高端而中國向英國出口低端,恰恰相反,今天的中國更多向英國出口高端產品,而英國能拿得出手的卻並不是那麼多,卡梅倫2013年談出口中國商品時舉例“種豬精液”已很說明問題。
根據計劃,中英即將合作核電站項目,中國不但出技術、出產品,還將參與投資運營。另外,中國還將幫助英國修建高鐵。更有趣的是,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接受英國BBC記者訪問,對方問英國是否可以像中國投資英國一樣投資中國的核電站,中國駐英國大使直接反問:你們有資金嗎?你們有技術嗎?你們有專家嗎?想想一百多年前,英國人用炮艦打開中國國門,然後向中國輸出鐵路、電報,那時的中國和英國相比是什麼狀態。今天,中國則是幫英國人修高鐵、修核電站,向英國出口高端產品,這真是揚眉吐氣的一幕。
由上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能給英國帶去投資,能幫英國人建高鐵、核電站,能幫英國發展經濟,同時英國的金融業和中國進行對接也就有了發展空間。反過來,對中國來說,工業輸出有了市場,金融投資市場發展有了西方市場對接,高科技的發展也多了一個對西方的窗口······基於這種現實,英國人又怎麼不投入到中國懷抱呢?
中國與英國合作的好處
中國和英國發展更加深化的合作關係對中國也非常有利,除了上文所述的利益外,戰略上的利益也不少。
一、能加速形成利於中國的買方市場。
有了英國的這種深化合作,西方發達國家只會增加對華合作,譬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急着年底訪華加深與中國合作(特別是科技領域的合作),這就是中國的市場和機會在西方國家眼裡已經成了香餑餑,這些國家對華已經形成了競爭關係,中國面對他們已經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二、美國孤立中國的戰略會因此漸行漸遠。
中國和西歐國家發展深化的合作關係,美國試圖孤立中國、圍堵中國的戰略目的就很難實現了。甚至,鑒於中國和歐盟國家合作的深化,包括美國自己都不得不加深與中國的合作以避免被邊緣化。美國在西太平洋圍堵中國,中國重點向西發展,讓美國這一戰略拳頭不但打在了棉花上,還因為中國實力的增強而形成了一定的反彈力。最終,這一切會促使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走向失敗。在與英國交往中,我們不要忘了英國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連英國都如此發展對華關係,這種示範效應非常大。
三、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英國是西歐最西邊的國家,連英國都在加大與中國的合作力度,可想而知西歐其它國家以及距離中國更近的東歐國家會如何。有了這種積極性,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就能更加容易地推進和落實。
四、有助於提升中國的戰略地位。
美俄交惡,歐盟和俄羅斯關係也進一步惡化。但是,另一方面,中俄關係在加速靠近,中歐關係也在加速靠近。英國作為最反俄的西歐國家,如今也積極和中國發展關係。如此,中國在戰略上就能起到緩和歐盟和俄羅斯關係的作用。有中國這個大國作為他們彼此的平衡,歐俄新冷戰就很難打起來。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中英發展關係有助於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
中英關係未來的戰略定位
英國加速靠近中國是反水美國嗎?客觀點說,談不上。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美國因為擔心中國取而代之與中國保持相應距離,日本為了實現國家「正常化」將「反華」作為實現戰略目標的工具外,其它大部分國家都在發展和中國的關係(幾個周邊與中國有一些摩擦的國家都是有一些特殊原因),英國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這事也談不上反水。而且,英國戰略上開始親近中國並不代表就疏遠美國,對英國來說,美英關係仍是英國最重要的外交關係。
事實上,英國這個國家非常現實,作為西方國家,英國雖然深化發展對華關係,但在意識形態領域、在政治領域仍對華抱有很大戒心。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9·3閱兵西歐國家現任領導人沒一個出席就已說明問題。
因此,就現階段而言,中國與英國發展的關係,一方面是基於未來的戰略方向的考量,另一方面就是基於現實利益。中英兩國鑒於文化、利益取向仍然存在差異,未來很長的時間裡是不太可能真正實現無縫戰略信任的,這一點和中俄有本質區別。
中俄當前的戰略利益幾乎完全一致,但中國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分別代表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西方和東方這樣的根本利益分歧。所以,中英互補,可以深化合作,戰略上的互信卻仍有太長太長的路要走。也正是基於此,中國對英國的定位更應以發展現實的互惠互利利益為主。中英兩國,只要現實利益上捆綁得越來越深,彼此就會更加照顧對方的感受,政治上也就會逐漸互信起來。中國和西方國家交往,現階段整體都應以此為基礎,然後進一步在更多領域深化與拓展。與西方國家合作,既要現實又要理性,既要穩健又要突破,既不能激進也不能保守,這個度的把握對當前中國來說極為重要。■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