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央行)23日晚宣布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5個百分點、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並同時宣布放開存款利率上限。這是繼今年8月25日之後兩個月內,央行第二次打出「雙降」組合拳。中國9月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Producer Price Index,生產者物價指數)及第3季度GDP都下降了,其實降息的窗口就已打開。
先說CPI,CPI的下降表明,中國通脹壓力不大,且未來較長時間都不會有太大通脹壓力,這使得央行的貨幣政策有了更大的調整空間。
再說PPI,PPI持續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不僅僅是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產能過剩,更重要的是輸入性的通縮,即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處於低位,使得中國進口的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降低從而拉低了PPI。這種輸入性的通縮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在於,中國購買大宗商品的價格降低了,出口的商品因為價格降低有了更強的競爭力,且出口商品更多的利潤留在了中國國內,這有利於提升我國企業利潤和人員工資,增加財富,這當然是好事。壞的一方面在於,如果控制不好,這種通縮壓力會導致宏觀經濟增速壓力增大,從而降低市場投資者的信心並進一步負面影響經濟發展。
PPI的「輸入性通縮壓力」使得中國需要在宏觀調控上把控好。為什麼現在政府加大基礎建設投資,主要是因為這兩點:一是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低加大基礎建設投入,以更低成本完成更多基礎建設投資;二是增加基礎建設投資有利於消化產能,從而穩住實體經濟增速,增強市場信心。
最後說GDP。第三季度的GDP跌破7%,達到6.9%,雖然高於市場6.8%的預期,但仍低於今年7%的目標。根據歷史統計,這是2009年以來中國單季度GDP首次破7%。GDP跌破7%表明兩點:一是中國宏觀經濟總體穩健,保持平穩增長,有很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世界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二是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仍然較大,雖然6.9%的增速只比7%的目標增速低0.1個百分點,但在前兩個季度勉強維持住7%后出現這樣的情況,對市場心理來說仍會產生較大壓力。
第3季度GDP在一系列宏觀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增速仍較上半年降低了0.1%,其主要原因是第3季度的股票市場暴跌,使得金融服務業以及投資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促使GDP增速進一步回落。不過,隨着股票市場企穩,3季度股票極端行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會逐漸消逝。
上述3點,是宏觀經濟層面決定降息降準的因素。站在宏觀經濟視角,上述三點已經決定了中國必然降息降准。當然,就客觀而言,降息降准一定程度又維持了房價,緩解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從而增加了政府主導投資的能力,這也是宏觀層面對宏觀經濟有利的地方。降准降息還能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從而刺激中小企業為主的民間投資。從央行繼續定向降準的幅度看,依然是在主動調控流動性的合理分配。另外,央行降准降息對股市也是重大利好,會推動股市逐漸修復股災帶來的信心壓力。總之,央行的雙降動作本質上都是基於宏觀經濟的發展情況而做出的預調微調。
但是,上述只能說是一個層面,因為當今世界的經濟融合度已決定了國際國內是一盤棋,經濟層面尤其如此。中國央行之所以能頻頻降息降准,根本原因還在於中國在貨幣政策上有足夠的彈性以及中國宏觀經濟相對的健康性。否則,如果宏觀經濟是高通脹低增長,那貨幣政策等於是投鼠忌器,當然也就起不到調控的作用了。事實上,現階段大國的貨幣政策(包括利率、存准、匯率等)雖然各國官方都不承認這是貨幣戰,但妥妥的已是大國較量,這無論是在匯率層面還是在貨幣政策層面都可看出端倪。
如果大家注意觀察,會發現中國央行在最近兩次的降息降准前都有動作。
2015年8月25日降息前,中國擴大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人民幣兌美元僅用兩天就從6.2:1跌到了6.4:1。雖然之後中國央行花費了不少美元外匯穩住了人民幣的下跌趨勢,並表示這不是「故意」所為,但中國央行已經對外宣示了這樣的信號:1、人民幣不會再跟着美元升值,若美元繼續升值,人民幣將會貶值,這種預期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消失;2、中國有能力控制人民幣匯率,就像美國一樣;3、如果美國發動貨幣戰,中國奉陪,放開匯率的動作就是一種態度宣示。
中國的這一系列信號意味着,美聯儲如果加息,中國就讓人民幣快速貶值,然後一步貶值到位。人民幣的貶值必然會帶動很多國家的貨幣快速兌美元貶值,這會導致美元快速升值。中國這種做法,其效果是快速透支掉美元升值的空間。
美元現已處較高價位,美股也處歷史高位,美元若因人民幣貶值帶動更多貨幣貶值而快速升值,意味着美元試圖通過製造加息預期而導流國際資本進入美國市場的計劃就破產了。事實上,這不但會破壞美國原計劃靠升值預期來吸引國際資本的目的,還會導致現在美國市場的資本外流。所以,人民幣的貶值預期對美元加息預期是一個殺手鐧。也正是人民幣的那次貶值,導致美聯儲將所謂的年底加息預期淡化。
如今,美聯儲差不多已經宣示今年將無法加息。甚至明年,美國可能都難以加息成功。不但如此,迫於美股的壓力,美聯儲再次搞一輪量化寬鬆都有可能。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這種貨幣較量雖很細微,卻影響巨大。美聯儲加息預期淡化后,人民幣降息、降準的空間會更大,效果會更好,負面作用也更小一些。
這次雙降前,央行則擴大了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央行再貸款,市場普遍將這一規則性調整解讀為中國版量化寬鬆,而占豪認為卻不那麼簡單,因為這是一次中國發行貨幣的革命,這是自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中國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其影響將大過2005年的匯率改革。
中國央行貨幣發行模式的改變,意味着中國的貨幣政策擁有了超過以往的自主性,將不再受制於美聯儲等西方央行的影響,中國可以根據自己經濟的需要去調整中國的貨幣發行量和貨幣價格。有了這樣的改變,中國就不用再擔心美聯儲加息的負面影響了,因為有了充分的自主調整能力。這一改革的好處在手展開對中國的金融攻擊時影響力更大,中國只要有實體經濟支撐,就有足夠的能力來抵禦這種攻擊。這一改革對中國來說,意味着中國不必再擔心貨幣政策用光而無法再釋放更多貨幣,也就是說占豪之前擔心的貨幣政策用盡后美元加息中國無法對沖的問題將不復存在。
有趣的是,就在中國央行雙降的同一天,歐洲央行(ECB)表示,如果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威脅到歐元區經濟復蘇,它將在12月擴大其1.1萬億歐元的量化寬鬆計劃並下調存款利率。
歐央行的話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歐盟也在試圖用更大的力量對沖美聯儲加息預期,以降低給歐洲帶來的負面影響。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貨幣政策上,先是歐央行與美聯儲分道揚鑣,接着中國又和美聯儲分道揚鑣。如今,是歐洲央行和中國央行在主導貨幣寬鬆,美聯儲則在主導貨幣收縮,這就是一種貨幣政策的對立,也是大國貨幣的較量。
大國的貨幣較量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已可以認為進入了中盤。現如今,無論是歐央行還是中國央行,都已鐵了心為推動經濟增長而擴大釋放流動性。美國此時若加息,面臨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國際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在一些資本帶着美元離場流入美國后,相關國家必然有經濟增長壓力和流動性壓力,此時恰好可由中國央行釋放的人民幣流動性和歐洲央行釋放的歐元流動性填補。中國主導的這種流動性輸入不是簡單的貨幣流動性輸入,而是資本與工業投資的雙輸入(對中國來說則是資本、工業輸出,消化過剩產能)。
更為有其的是,現在連平台已構建得差不多了。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指引下成立的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就可以扮演中國工業和資本雙輸出的平台,然後用這種資本和工業配套輸出的模式帶動人民幣輸出去佔領美元離去留下的貨幣和投資空白。至於歐洲的主要國家,之所以如此積極地加入到亞投行,原因就在於他們一樣可以借該平台,利用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來投資亞洲基礎設施和因為基礎設施投資而帶來的其它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中國和歐洲已經建立了非常高的合作水平,中英剛剛也簽署了面向全球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英不但呼籲中歐構建自貿區,還要開通倫敦到A股的滬倫通。這些資本通道一旦打開,美元再加息,中國就大規模釋放流動性,歐央行也會大規模釋放流動性,美元流走帶來的流動性孔雀,會在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指引下,以亞投行為依託,以中國的基礎工業能力為保障,對亞洲的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
想想看,到時候中歐合作搞活亞洲基礎建設,亞洲經濟一旦復蘇,美元、美股全部處於高位的情況下,資本會不會逃離美國投入到更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這種預期給美國帶來的壓力和風險可想而知。在這種預期推演下,美聯儲加息的風險有多大恐怕美聯儲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美聯儲今年加息基本不可能,明年雖然還會玩加息預期,但保不準迫於美股下跌壓力再來一輪量化寬鬆也是有可能的。
中國經濟有壓力,但看得到希望,看得到未來,中國的戰略行得通,這正是包括亞洲、歐洲國家一邊擔心,又不得不主動投懷送抱與中國合作的根本原因。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經濟看似開始復蘇,但實際上卻根本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已經高度消費化、缺少基礎建設投資空間的美國,其經濟增長的持續性非常值得懷疑。
當然,如果美國在能被廣泛使用、有巨大市場空間的高科技領域有了突破,即有了一個可以像當年美國互聯網那樣的新的增長點,美國就可能實現突破。但問題在於,無論是3D打印、工業4.0、新能源等等,其實都根本達不到當年互聯網的影響力。
科技上如果沒有大的、有足夠影響力的突破,美國經濟復蘇的西洋鏡總有一天會被拆穿。何時會被拆穿,關鍵在於美國還有多強的支撐力,大國博弈會出現什麼新的大的變化。現如今,美國能不能贏得更多主動,恐怕在經濟領域已經做不到了,只能在國際政治上尋求突破點。然而,就是在這種時候,普京在敘利亞又給了美國一刀,這個大麻煩又成了美國的新困擾······
現在,中國、歐盟、俄羅斯以及歐亞大陸上的其它國家,在經濟上因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越來越高,美國現在是有些干著急卻既拿不出高大上的科技突破,也拿不出能與中國「一帶一路」匹配對沖的戰略,苦惱着卻沒辦法,就只能陪中國玩「新型大國關係」鬥而不破。美國玩的所謂的TPP雖然剛剛達成協議,但看看其中條款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還是未知數。
中英關係的突破,會進一步推動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而每一步落實對美國來說都是難受。未來兩三年,請大家注意兩件事:一件是中歐自貿區的談判進程,另一件是歐洲國家解除對華武器禁售。如果這兩件事做成了,這意味着中歐開始了完整的對接。一旦如此,可真夠美國喝一壺的。
當然,美國也在布局,譬如針對亞太的TPP之後還有針對歐洲的TTIP,但到底誰能搞得過誰,這還真有的一看。因為,對中國來說,TPP現在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與東盟已經有了自貿區,且正在升級成中國東盟自貿區2.0。而且,為了對沖TPP的負面影響,東盟首先就提出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在TPP簽訂協議后,RCEP談判進程必然加快,一旦談成TPP將基本沒啥用處了。而為了孤立中國的TTIP,一旦中歐自貿協定也開始談判並推進簽署,那麼美國試圖通過TTIP在經濟上控制東盟也將不太可能。現在的格局是,美國戰略上有些被動。
當前,大國貨幣政策和國際局勢,雖然不在一個層面,但都是大國博弈。大國較量、經濟發展現實以及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融合交織,給我們呈現出了當前的國際局勢和經濟現實,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分析,然後再將這些不同層面給整合起來觀察,會得到更加客觀準確的思路和推論。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