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剛結束的備受矚目的訪英之旅只是一個中歐外交互訪「新一輪蜜月」的開始,接下來,歐洲多國領導人將接踵來華訪問。
應習近平邀請,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對中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亞歷山大訪問結束之時,另外一位歐洲領導人接着又踏上訪華行程。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邀請,德國總理默克爾於29日開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緊接着在11月初,法國總統奧朗德將訪問中國。
近兩年來,中國和歐洲國家之間密切的領導人互訪讓中歐關係迅速升溫,今年5月,在中國同歐盟建交四十周年的時候,人民日報評論說:中歐關係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寒溪表示,中歐關係從2013年開始逐漸變得非常密切。中歐通過此前兩年密集的互訪已經奠定了政治共識,雖然雙方一些觀念上有差異,但是並不妨礙雙方進行全方位的合作。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上海歐洲學會理事忻華分析,歐洲內部經濟增長乏力、問題重重,害怕英國佔據對華合作的優勢等一系列因素導致各方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習近平李克強兩年10訪歐洲
今年正值中國與歐盟建交40周年,近來中國與歐洲國家的一系列互動盛事引發廣泛關注。
習近平主席10月19日至23日對英國開展的國事訪問,被輿論稱為「超級國事訪問」,雙方達成的合作協議總額高達400億英鎊,兩國一致決定共同構建中英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共同開啟持久、開放、共贏的「黃金時代」。
隨即,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夫婦於10月25日至29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亞歷山大國王率領150多家荷蘭企業的龐大商貿團將前往上海、杭州、北京、延安多地。
亞歷山大國王回國后,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將抵達中國,在10月29日到3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后的第8次訪華,屆時她將成為西方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中在任上訪華次數最多的領導人。據德國政府透露,默克爾訪華的議題同政治和經貿合作有關,期間將同中國領導人分別舉行會晤,並將於29日訪問合肥。在合肥期間,中德將舉行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會議,並在周五離開。
過一個周末,法國總統奧朗德便將率團來華,於11月2日到3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為年底將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爭取中國方面的支持。據稱,兩國領導人將就氣候大會共同探討相關議題,還將發出行動呼籲。聯合國氣候大會預計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開,目標是與會的196個國家與地區共同簽署抑制全球變暖的歷史性協定,以確保地球氣溫不會比工業革命前高出2攝氏度,以防地球氣候因溫室氣體而受到潛在的毀滅性破壞。
陳寒溪表示,中歐關係目前的密切關係從2013年開始就能初見端倪。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之後,法國總統奧朗德、英國首相卡梅倫便相繼訪華。除去已經十分緊密的中法關係,訪華之行讓卡梅倫開始改變對華策略,亦即雖然兩國在一些觀念上擁有分歧,但是這並非兩國發展經濟關係的阻礙。
3月12日英國申請加入亞投行,成為首個提出申請的主要西方國家,這一舉動在西方世界造成了一定的示範作用。此後,德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紛紛提出申請。
兩年內,中國和歐洲的高層互動十分頻繁。2014年,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五度訪歐,兩人共訪問了9個歐洲國家。2015年截至目前,習近平和李克強也是五度訪歐,到訪了7個歐洲國家。今年5月,李克強在出訪南美四國后,回國途中還特意經停西班牙。去年和今年,習近平和李克強到訪歐洲國家的頻率和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大洲。
不僅是中國領導人頻繁到訪,歐洲政要、皇室成員也紛紛訪華。2014年,至少有14位歐洲國家皇室成員、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訪華,其中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等人。2015年,至少有11位歐洲領導人和皇室成員到訪中國。
「通過一系列的訪問,中歐領導人都奠定了政治共識,亦即拋開兩國價值觀的差異,將重心放在發展雙邊經濟上面。」陳寒溪說。
中歐溝通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務」
除了中歐空前熱絡的高層互動,雙方合作的熱點進程值得期待。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歐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研究、歐盟放寬高科技技術對華出口管制等問題的前景,將決定中歐務實合作究竟能深入到哪一步。在最近發表的中英聯合宣言中,英方重申全力支持中方按照《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深化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雙方支持儘早完成一份雄心勃勃的、全面的中歐投資協定,呼籲早日開展中歐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這些積極的信號說明,習近平主席的英國之行,進一步激發了歐洲國家深化對華交流合作的意願,對中歐整體關係發展產生了重要和積極的影響。
赫芬頓郵報評論稱,歐洲大陸與復興的中華文明之間正進行着不可逆轉的往來溝通,這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務。這一過程將會使我們所在的地球村更為豐富、不斷發展、穩固。
過去40年,中國與歐洲大陸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蘇聯解體一年後,由28個歐洲國家組成的歐盟正式形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區,而中國,現已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強國,中歐雙方在日益多極化的全球體系中的地位都在不斷增強。
赫芬頓郵報稱,2014年中歐雙邊貿易總額達到3670億歐元(約合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經濟關聯正前所未有地加強。
目前,歐盟連續11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中歐貿易額在40年之間驚人地增長了250多倍,去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突破6000億美元(約合3.8萬億元人民幣)大關。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累計在華投資已接近1000億美元(約合6352億元人民幣)。中國企業對歐投資存量已超過500億美元,去年中國企業對歐投資首次超過歐對華投資,歐洲成為當下最吸引中國投資的目的地之一。中歐人員往來去年接近600萬人次,意味着平均每天約有1.6萬人、70多個航班穿梭在中歐之間。
忻華表示,歐洲全面向中國靠攏也有其內部的地緣政治因素在推動。他說,從希臘危機到現在,歐盟內部問題重重、經濟增長乏力,特別需要外部經濟注入,刺激歐盟內部的增長。去年11月,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公布了總額高達3150億歐元的歐盟投資計劃,即「容克計劃」,旨在振興歐盟境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這一計劃需要大規模的外部自己為其注入活力。
「一方面中國向歐洲推銷‘一帶一路’倡議,另一方面歐盟也向中國推銷『容克計劃』,這增進了雙方合作的動力。」忻華說。
他也表示,另一方面,由於中英關係的迅速發展,為歐洲大陸帶來了緊迫感。歐洲大陸國家並不希望英國在對華合作方面佔據優勢,這也是歐洲大陸希望加強與對華關係的因素之一。
「中國經濟實力、國際政治地位在提高,歐洲國家與美國在相對下降,歐洲認識到了這一變化。」陳寒溪說,以前歐洲國家經濟形勢好,外交政策就會偏理想化,現在經濟不好,務實外交佔據優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