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倫敦,曾被霧霾所籠罩,路上幾乎沒有車,人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人行道摸索前進,情況跟現在的北京何其相似。到底倫敦是如何改善空氣污柒的?有什麼值得中國借鑑?看別人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經歷過的教訓,應該予以避免,而不是重蹈覆轍。更不應是,重蹈覆轍之後,在反思和治理上,還落後幾十年前的倫敦幾十年。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城被黑暗的迷霧所籠罩,馬路上幾乎沒有車,人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人行道摸索前進。
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大量的工業和生活煤炭的燃燒,當時倫敦周邊的大型的火力發電站每天都排放超1000噸的煙霧顆粒,2000噸二氧化碳,140噸鹽酸,370噸二氧化硫等。
1937年,英國足總盃半決賽,被大霧籠罩,由於能見度實在太低,比賽被迫提前中止。然而,查爾頓的門將並不知情,仍然死守在球門前,還在濃濃的霧霾中艱難的尋找對手。 比賽中止15分鐘之後,一名警察在球場裡發現後才告知他:比賽被終止了。
1938年的倫敦,一名女子拿手電筒給霧霾中的車引路。
情侶們帶著口罩在戶外約會
連寵物也被迫戴上了口罩
1952年12月5日的倫敦,同樣的白晝如夜,消失的地標,濃霧甚至彌漫進了室內,很多活動被迫取消,人來人往都戴著口罩,人們走路都要低頭看路,一不留神就會絆倒。
1952年12月5日開始的一星期內,倫敦市民開始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發生哮喘、咳嗽的癥狀,倫敦醫院由於呼吸道疾病患者劇增而一時爆滿,倫敦城內到處都可以聽到咳嗽聲。
短短幾天時間,英國4000人突然離世,超過10萬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波及兒童老人,很多逝者都因為支氣管和肺部重度感染,當時因為嚴重大霧,救護車都沒法正常工作,數周後又有幾千人死亡,共計死亡1萬2千多人。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毒霧事件」,也成為了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大霧雖然在幾天後漸漸散去,但這場如日全食般的黑暗和讓人震驚的傷亡數字卻讓英國人開始深刻反思。
1953年倫敦專門成立了the Beaver Committee(比弗委員會),用來調查霧霾事件,制定對策。
1956年英國頒布了《Clean Air Acts》(清潔空氣法案),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汙染防治法案,強制倫敦市區的工業電廠等全部關閉,只能挪到郊區,城市里設立無煙區,無煙區里禁止使用產生汙染的燃料,下國為倫敦市區一個煙囪被拆除。
英國開始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用竈,減少煤炭燃燒,改天然氣,冬季集中供曖,家用壁爐改造費用政府補貼70%,違反規定的人嚴懲,10-100英鎊罰款或3個月監禁。
治理汙染道阻且長,1957年到1962年,倫敦又發生了12次嚴重的霧霾事件。
1968年,英國又擴充了《清潔空氣法案》
1974年,英國頒布了《汙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用於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
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1980年之後,汽車數量暴增,尾氣開始替代煤炭燃燒,成為主要的汙染源。
1993年,所有英國出手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減少汙染。
2008年2月,倫敦對大排量汽車的進城費升至25鎊每天,鬧市區停車位月租高達650鎊,全球之首,市區車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混合動力低汙染的公交車投入運營。
政府用車幾乎絕跡.上到首相,下到部長和議員都自行車,地鐵上下班
當然還有大面積的綠化,下圖為英國倫敦東北部郊區
60幾年過去了,倫敦慢慢的摘掉了「霧都」的帽子,但這片固執霧霾可不是僅靠一陣風吹走的,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數萬人生命上的血的教訓,是英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換來的。■
文章來源:無界生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