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晚,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對朝鮮實行史上最嚴制裁措施。回顧這個決議的出台,不難看出,朝鮮核試驗和發射火箭,已經迅速轉成大國尤其是中美兩大國之間的博弈。為了維持來之不易的中韓關係(牽制日本和打破美國在東亞的包圍圈)以及阻止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在制裁朝鮮問題上,中國做了讓步。然而,就在此時,俄羅斯又出手了,利用規則連續阻撓美國主導的制裁法案在聯合國投票。外界很難猜測中俄是否有默契和事先溝通,但俄羅斯此舉確實給了中國一臂之力,再度形成了中俄聯手制衡美國的局面。
其實上世紀以來的一百多年間,中美俄三大國屢屢互為盟友,也屢屢互為對手,可謂完美演繹了西方國際關係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衡的利益。
歷史走到今天,冷戰時中美攜手對抗蘇(俄)已經演變成中俄靠攏共同反對美國的單極世界。雖然誰都明白這不過是各自國家利益的現實需要而已,但在中國,價值觀至上的某些群體卻無法接受這種格局。於是在中國的輿論場,反對中國與俄羅斯聯手的觀點甚囂塵上,甚至不惜竭力挑起歷史恩怨,刻意突出俄羅斯的威脅,醜化俄羅斯領導人普京的形象。同時,則把美國美化為歷史上對中國最為友好的國家,全然不顧美國對中國的現實威脅。
誠然,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俄羅斯和日本都是中國最大的威脅,而且歷史上對中國損害最大的國家也是它們。但這並不是說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多麼仁慈,只要看看美國是如何對待它的鄰國就知道了。
1846年美國通過一場戰爭就吞併墨西哥領土230萬平方公里領土,超過墨西哥疆域的一半(55%),而美國領土爆增60%,自此打通太平洋,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這也是近代歷史上戰敗國向戰勝國割讓領土面積最大的戰爭之一。連美將格蘭特也承認「這場戰爭乃是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所曾進行的最不正義的戰爭之一」。現在包括西方在內,都在強調俄羅斯的擴張性,並把它說成是俄羅斯的本性。可是如果看看歷史,英法德美日哪個不是如此?而且還更為瘋狂。美國還不是把遠在萬里之遙的菲律賓變成了它的殖民地?
回到現實中來,今天的俄羅斯可以說是對中國最為友好的大國:它從未會見過達賴,從未見過熱比婭,也從未向台灣出售武器,更沒有派軍艦到南海挑釁,哪怕越南是其傳統盟國,它也沒有選邊站。東海釣魚島衝突,俄羅斯也同樣沒有支持日本。俄羅斯不但沒有對中國進行武器禁運,相反還是中國最主要的先進武器提供國以及石油和天然氣重要的供給國,是中國能源安全重要的一環。對於中國的金融崛起,俄羅斯也是樂見,不但不反對而且還積極加入亞投行。不僅如此,國際上,在對中國更為重要的朝鮮問題上,俄羅斯也是站在中國一邊。俄羅斯對中國在非洲的拓展,也從未表示反對和攻擊。2015年,中國第一次舉行反法西斯勝利大閱兵,當初一起並肩做戰的西方盟國首腦拒絕出席——尤其是奧巴馬寧肯縮短在印度的訪問,也要取代原定的副總統拜登,親自出席按西方標準也是極為專制落後而且積極出兵鎮壓“阿拉伯之春”沙特國王的葬禮(其他西方元首包括英國首相卡梅倫、法國總統奧朗德,這就是西方價值觀外交),也不前往中國共同慶祝勝利。但俄羅斯卻恰恰相反。
可以說,中國的所有核心和非核心國家利益,俄羅斯都是完全尊重和支持。而某些群體心儀的美國,卻在每一個方面都在損害着中國的國家利益。可奇怪的是,他們卻對這些完全視而不見,反而竭盡全力的大造輿論,試圖破壞中俄關係。
當然中俄走近,並不僅僅是由於雙方互相尊重對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都面臨共同的來自美國的挑戰。美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由於反恐戰爭中的失誤和經濟危機,令其國力大損。另一方面中國卻迅速崛起,俄羅斯則憑藉油價上漲而國力加速恢復。美國為了確保自己在全球的霸權,同時對中俄兩國進行打壓和遏制。
美國先是食言進行北約東擴,同時把前蘇聯勢力範圍全都納入歐盟。隨後更在烏克蘭、吉爾吉斯坦、格魯吉亞等國發動顏色革命,直接把其影響力推進到俄羅斯的家門口。特別是烏克蘭危機,不惜破壞民主原則,不惜破壞歐盟見證下達成的妥協協議,支持以街頭暴力手段推翻民選總統亞努克維奇,逼使俄羅斯不得不出手吞併克里米亞。隨後再借口此事,進行經濟制裁,全面打擊俄羅斯。
至於中國,美國則在上文提到的所有核心和非核心國家利益上出手,試圖全面遏制中國的崛起。最為可笑也最令人深思的是,越南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市場經濟程度和法治水平都遠遠落後中國,卻能達到以全新高標準自詡的TPP,成為其一員。
所以,面對共同咄咄逼人的對手和威脅,中俄怎麼可能不走到一起?
目前對於中國而言,與俄羅斯戰略性聯手根本不是什麼問題,真正要思考的則是這種合作將會持續多久。俄羅斯是否在未來會重新成為中國的威脅?
從目前各種發展趨勢來看,中俄恐怕要長期友好下去。原因很簡單,俄羅斯雖然現在仍然可以在世界上大亮肌肉,但它已經失去了發展的可能。而一個日益走弱的俄羅斯,則必然喪失威脅中國的能力,它只能追求和中國友好。而中國即使超越美國,也不會是美國的翻版:即動輒訴諸武力干預他國內政。
俄羅斯的必然衰退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人口加速老化和減少。按照俄羅斯居民目前的自然死亡率,到本世紀末,俄羅斯人口將從目前的1.5億人銳減到6000萬至6500萬人。目前新一代俄羅斯人只能更替上一代人的60%,據聯合國預計,到本世紀中葉,也門的人口可能超過俄羅斯。在世界範圍內,人口出生率是死亡率的2.6倍,而俄羅斯則是每分鐘有3人出生,5人死亡。整體而言,俄羅斯的出生率低於歐洲平均水平,與德國、希臘、意大利等國相差無幾,然而死亡率卻能與非洲相比。
二是普京執政以後,錯過了油價爆漲帶來的歷史機遇。把大量的石油收入用於民粹般的福利而不是再度工業化。本來歷經葉利欽民主災難時期的俄羅斯,勞動力成本低,百姓也有工作的積極性。但迅速到來的福利則完全改變了發展工業化的歷史契機。結果普京執政十六年,俄羅斯仍然除了石油和武器而一無所長,還是僅僅延續了蘇聯後期依賴出口能源等原材料的經濟發展模式。 三是面對西方的挑釁,反應過於激烈而不顧策略,導致最後雙方完全敵對。比如,面對烏克蘭的變局,俄國是否只有吞併克里米亞一條途徑?更何況俄羅斯已經長期事實上控制了克里米亞,有必要一定追求法理擁有?結果俄羅斯不僅喪失了西方的市場,也喪失了西方的技術。沒有西方的市場和技術,中國提供的資本也將無多大用武之地。俄羅斯的現代化也就很難成功。
從目前看,普京仍然會在俄羅斯長期執政,其發展路徑不會改變。政治強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未來其他領導人恐怕也無能為力。就是想做,只怕已經時不我待了。
最後要說的是,俄羅斯的衰落並不是從普京時代開始的,把責任全都歸到普京身上也不公平。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也開始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幾乎和中國同步,但雙方的成效卻相差巨大。俄羅斯雖然採取激進的政治、經濟改革:一步到位式的政治民主化、一步到位式的經濟私有化,但到今天,其成就卻遠遠比不上中國。
從政治上講,中國已經完成權力的制度性交接,整個體制不再依賴某一個政治強人。俄羅斯雖然照搬了西方制度,但其歷史上依賴政治強人的傳統並無改變。當江澤民是最高領導人時,俄羅斯是普京;當胡錦濤主政時,俄羅斯還是普京,當中國進入習近平時代時,俄羅斯還是普京。在政治發展上,中國顯然走到了俄羅斯的前面。
經濟上,俄羅斯今天的市場化程度(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所起的作用)和規範程度(法治化)以及經濟的自由度遠遠落後於中國。但非常奇怪的是,西方已經於2002年承認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直到今天還沒有承認中國。不過更為弔詭的是,世貿組織接納俄羅斯卻比接納中國晚了十年。
俄羅斯當初激進的私有化改革使其龐大的工業體系遭受解構,農業發展大受影響,整個經濟到1998年降至低谷。1992年到1998年,俄羅斯GDP下降40%,下降幅度超過俄羅斯國內戰爭時期和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下降的總和(1995年底,消費品價格與1991年底相比上漲了1411倍,與1990年底相比上漲了3668倍)。更嚴重的後果則是私有化產生了一批新的經濟權貴,既無公平性,也無效率。而且這些經濟權貴迅速從財團寡頭變身為政治寡頭,干預俄羅斯朝政。葉利欽時代總理之所以更換如此頻繁,就是財團意志表現的結果。
正如俄羅斯遠東研究所經濟學博士瓦·維·日古列娃說,俄羅斯最大的失誤是私有化改革。俄羅斯改革主要的教訓在於,政治精英們在西方的建議下選擇了錯誤的休克療法。他們無論就其道德水準、政治上的成熟、起碼的誠實和良心,還是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的理解,都承擔不起這一歷史重任。今天再回顧這一段歷史,世人大概都感到難以置信:何以俄羅斯天真地相信西方几百年間發展起來的那一套,竟然可以瞬間移植到自身?何以俄羅斯竟然天真地相信,一個地緣政治對手竟然會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2016年在台灣觀摩選舉時,一位研究俄羅斯的台灣專家這樣點評:普京正把俄羅斯向中國雙手奉上,中國一定不要錯過。其實中國歷史上就不會覬覦他國,這位台灣學者顯然是誤讀。但他的結論也表明,未來俄羅斯不會再是中國的威脅,中國只要自己正常發展,國際關係的主導權就在自己手上。歷史上,一個中國領導下的亞洲是和平與秩序(西方是殖民和戰爭),當一個中國主導下的世界來臨之時,我們相信,中國帶給世界的仍然是和平與秩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