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周末龍門陣》里,金燦榮大師語出驚人,金燦榮說美國現在還不會動朝鮮,因為朝鮮的洲際彈道導彈還打不到美國,而且沒有跡象表明朝鮮解決了彈頭的再入技術,這是關鍵,假設朝鮮已經解決了再入技術,美國就要打朝鮮的核設施了。金燦榮教授是國內著名的美國問題專家,這幾句話說出來份量極重,內涵也極為豐富,想象空間極大。
核武器的可靠性推動歷史車輪
朝鮮真的有了可以打到美國的核武器了嗎?它的核彈頭能真的在美國爆炸嗎?它的洲際導彈真的能不偏不倚的擊中想要擊中的目標嗎?又是誰在背後觀察、研判、分析和算計着朝鮮的核武器?將它作為一張牌獲取不當利益?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洲際導彈和核武器的可靠性對歷史的影響,以及產生的推動作用。
簡單說,朝鮮要將洲際彈道導彈打到美國需要以下技術:
一是朝鮮的洲際彈道導彈要有至少8000公里以上的射程。
二是洲際彈道導彈要解決核彈頭重返大氣層再入的抗燒蝕技術。
三是要解決精度問題,也就是CEP圓概率。一般來說,慣導也就是陀螺的積累誤差是很大的,再精密的陀螺千公里誤差也在5公里左右,一萬公里的誤差就是50公里,甚至更大,因為這是積累誤差。
第一個問題對朝鮮是不是問題?不太清楚,伊朗還能將猴子打到軌道上呢,但是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認為是伊朗在作弊,猴子根本沒有回來,給公眾展示的是換了的一個猴子。伊朗有中程導彈是國際公認的,但是國際上仍然不承認伊朗做成了可以打到美國的洲際導彈。
第二個問題就更關鍵了,即便有了可以打到8000公里的導彈,但是能成功返回地球並擊中目標的,就那麼幾個國家,算來算去還是中、美、蘇、英、法。別忘了,中國是第一個真刀實槍的試驗過導彈核武器的,什麼是導彈核武器?就是將核武器裝到遠程導彈上,真打,真炸!這個真打真炸,是真的將核彈頭打出去,真的在預定目標上核爆炸了的核試驗,據說只有中國和美國干過。這就是說,把導彈發射出去不算本事,要讓彈頭特別是核彈頭,經過重返大氣層再入的極高溫燒蝕和極高速的震動和顛簸還保持完好,還能落地核爆炸的,才算真正有了核的洲際導彈,而真真切切的這麼玩過的,只有中美兩國!
中國核武器的可靠性世界領先
中國1964年10月16日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就試驗了中遠程導彈核武器,而美國這個過程整整經歷了13年!
簡單說,中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發射導彈核武器只有2年零11天,這是非常驚人的,簡直是驚世駭俗。
蘇、英、法雖然發展了洲際導彈,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真刀實槍的試驗過導彈核武器,是不是說這三國在巨大的技術風險和臉面風險下卻步了?還是用核裝葯的替代品感覺有高度仿真的效果,用不着冒這個風險?
利誘和可怕的危險並存
試驗導彈核武器,最大的風險就是會引起核戰爭,萬一打歪了打到有核國家或者有核國家的盟國土地上,你說你不是成心的也百口難辨,必然會引起核報復。蘇聯有一次發射飛船,由於計算錯誤,落點整整偏出了5000公里!這要是核導彈?全世界想想就會嚇的毛骨悚然。
問題是,不真正打一個導彈核武器的全過程試驗,誰能保證落在目標上的彈頭能不能核爆炸呢?
其實解決彈頭再入大氣層抗燒蝕技術問題,美國和蘇聯都經歷了痛苦的7-8年的歷程,而它們互相瞞着對方。在這7-8年的時間裡,這兩國等於沒有洲際導彈,這段歷史是冷戰結束後有關檔案解密才披露出來的,它們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核威懾年代不知道有多揪心,而全世界人民和它們兩國的人民對此一無所知。
不過,美、蘇兩國在中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導彈核武器成功,就已經肯定了中國核力量的可靠性,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西部地區上空試爆成功,當量330萬噸,這顆氫彈的重量只有1噸,完全可以裝在導彈的彈頭上,中國核武器的可靠性對推動歷史車輪的轉動起到了巨大的決定性的作用。
最顯著的推動就是蘇聯終於沒有敢發動對中國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因為根據中國表現出來的核武器的可靠性,蘇聯也百分百的肯定了中國的核報復能力,隨後美國的尼克松訪問了中國,以上兩個巨大的變化使世界歷史為之一變,世界正式呈現出美、蘇、中大三角的戰略格局,這和中國核武器的巨大成功和可靠性是分不開的,而那時美、蘇還在核導彈的再入問題上糾結。歷史沒有假設,假設中國知道美、蘇還在核導彈再入和返回技術上糾結,中國的要價肯定更高。
根據冷戰後有關檔案的解密,我們知道美國一直到1980年代還沒有真正解決洲際導彈彈頭再入抗燒蝕問題,蘇聯也一樣,說起來真的讓人頓足扼腕。
美國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下面就要說到氣膜冷卻技術了:
80年代美國工程師W.kaier研究彈道導彈彈頭不順利,因為彈道導彈彈頭在再入大氣層時,速度通常達到4.3-7.3公里/秒,由於受到氣動力和氣動加熱作用,其表面溫度達數千開氏度,駐點處可達8000~10000開而形成「熱障」。如此高的溫度,不要說用普通的金屬材料製成的彈頭殼體難以承受,即使彈頭殼體上再敷上一層耐高溫燒蝕的碳酚醛保護層,也難免被熔化。
所以W.kaier來到中國度假,順便來中國交流,受到中國火箭專家同行接待,期間到中國雲南看了少數民族表演,有一個節目引起了W.kaier的很大興趣,那就是赤腳走火山節目,就是光着雙腳,在灼熱的炭火上來回走,跳舞,看得W.kaier很是驚奇,問中國專家,中國專家很不屑,就告訴他表演這種節目的科學原理,「人腳上有很多排汗的毛孔,走在炭火上運動,汗液不斷蒸發,形成一層氣體,隔絕了熱量,所以腳不會燙壞」。W.kaier陷入了沉思,突然跳起來,高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中國專家莫名其妙。
後來,W.kaier回到實驗室,設計了一個帶長長的碳纖維鼻錐。彈道導彈彈頭在再入大氣層時,彈頭表面溫度達數千開氏度,碳纖維鼻錐氣化形成一層氣膜泡流經彈頭表面,帶走熱量,從而保護了彈殼過熱。這才是核彈頭再入大氣層耐高溫的真正秘密所在。(其實這是西方嚴密封鎖的「氣膜冷卻技術」的一部分)
蘇聯的彈道導彈彈頭就差多了,雖然他們使用了昂貴而稀有的材料,改進結構和工藝,但還是質量很大,速度很低,對於突防不利。
碳纖維在不接觸空氣和氧化劑時,碳纖維能夠耐受3000度以上的高溫,具有突出的耐熱性能,與其他材料相比,碳纖維要溫度高於1500℃時強度才開始下降,而且溫度越高,纖維強度越大。
彈頭尖的碳纖維氣化,形成氣泡流經彈頭表面,帶走熱量,從而保護了彈殼過熱。這才是核彈頭再入大氣層耐高溫的真正秘密所在。
根據冷戰後有關檔案的解密,我們知道美國一直到1980年代還沒有真正解決洲際導彈彈頭再入抗燒蝕問題,蘇聯也一樣,說起來真的讓人頓足扼腕。
三位一體核打擊理論背後的秘辛
這裡我們對一個名詞產生了巨大的懷疑,這個名詞就是美蘇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所謂三位一體核打擊,就是陸基、海基、空基發射的核武器。我們這裡做一個大膽的假設,綜上所述,假設美蘇在冷戰劍拔弩張最危險的時期,根本就沒有解決陸基和海基洲際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抗燒蝕問題,那麼它們的陸基和海基核武器就是一個謊言,至少核洲際導彈是個謊言。
這裡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美蘇都競相發展空基核打擊力量了,這個前提就是它們的陸基和海基洲際導彈基本不能用,至少是不可靠的。但是,美蘇都成功試驗過空基投放的原子彈和氫彈,所以,為了真的能將核武器投放到對方的領土上,只能再發展空基核打擊能力,這個道理要弄懂需要腦筋急轉彎。
現代防空技術極大的限制了空基核武器的投放,美蘇雙方當時都有近五千架可以攔截轟炸機的戰鬥機和密集的對空導彈系統,在這樣綿密的攔截下仍然能突防到對方領土可能性很小。但是話又說回來,假設這個時候它們的洲際導彈都存在再入大氣層抗燒蝕沒有解決的問題,它們不發展成熟可靠的一投放就能核爆炸的空基核打擊力量,又能如何呢?三把劍,只有一把不是斷劍,那隻能用這一把沒斷的,對不?
曾經劍拔弩張的冷戰,如此巨大的核威脅原來如此的不可靠,也難怪雙方都在對峙最尖銳,瞬間就要將洲際導彈打出去的最最後突然收手,不是它們憐憫這個和平的世界,而是因為只有它們自己知道,真的打出去的洲際導彈很可能不會爆炸!所以,我們對美蘇雙方都在後來編造的故事,比如美蘇各有一個軍官在最後關頭制止了核戰爭的故事付之一笑了。
當然,最後美蘇都解決了洲際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抗燒蝕問題,雖然還有疑惑的地方,比如美國至今沒有解決水漂彈的抗燒蝕問題,而俄羅斯根本就沒有試驗水漂彈。
所不同的是,中國的水漂彈一枝獨秀!
危險的巨大的不確定性
說到這裡,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金燦榮教授的話,金燦榮說美國現在還不會動朝鮮,因為朝鮮的洲際彈道導彈還打不到美國,而且沒有跡象表明朝鮮解決了彈頭的再入技術,這是關鍵,假設朝鮮已經解決了再入技術,美國就要打朝鮮的核設施了。
美國是過來人,深知設計製造洲際導彈過程的艱辛甚至是心酸,朝鮮的「洲際導彈」究竟發展到了哪一步,美國人心知肚明。比如中國發展洲際導彈和核武器,在國民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還要花天文數字的錢去製造數艘遠望測量船和大型驅逐艦,組成龐大的艦隊遠赴南太平洋去驗證洲際導彈再入大氣層抗燒蝕的可靠性,不走這一步,就不能肯定洲際導彈真的行不行。而俄羅斯要從歐洲的國土不厭其煩的不斷向遠在近10000公裡外的勘察加半島發射洲際導彈,都是為了驗證洲際導彈和可靠性。朝鮮呢?拿什麼驗證自己「洲際導彈」的可靠性?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到,「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朝鮮的梨子吃到了嗎?
為什麼說朝鮮半島真正的危機在後面,就是當朝鮮一條道走到黑,真的快做到能把核裝葯的洲際導彈打到美國的時候,那才是最危險的時候。
一方面是我們的小兄弟朝鮮在那裡「艱苦的行軍」,一方面是美國只要坐到談判桌前就能立馬解決半島核問題獲得和平,但是美國就是不願意坐下來談。這背後其實是美國對中國迅猛發展咬牙切齒的仇恨,這才是半島核危機背後最大的真相。
美國究竟會怎麼用朝鮮這張牌牽制中國,是因為它知道能打這張牌目前還沒有危險,但是一旦這張牌變的危險,後面的事情就會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這就是說,武器的可靠性仍然會改變歷史和推動歷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