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中國到底誰更依賴中東石油

陳季冰

有三個事實你可能無論如何都想不到:1,美國而不是沙特,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2,美國經濟並不多麼依賴進口石油,更不依賴中東石油;3,美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連中國的一半都不到。

Who-needs-oil-more

對於那場已經蔓延了整整5年的令人絕望的「阿拉伯之春」運動,不同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讀。

在中國,大多數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並深信不疑的一種敘事是:第一,「阿拉伯之春」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精心策動的,目的是通過製造政治和社會的不穩定來加強對中東地區的插手和控制;第二,美國和西方這麼做,根本上是為了算計中東的石油利益。

眾所周知,石油是現代經濟的命脈。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不是說過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世界。」這句話是現代西方推行霸權主義政治的最露骨的宣言。

這是一種很難證明或證偽的邏輯。

不過,我在本文中將把這個糾結着宗教衝突、歷史恩怨與現實利益的錯綜複雜問題簡化為一串經濟問題:美國(和西方)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究竟有多大?這種依賴度正在升高還是在降低?如果說「控制」的話,美國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控制」中東石油的?……

美國並不依賴中東石油

今日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比過去半個世紀里的任何時候都要低。阿拉伯的政治動蕩發生在此時並且遲遲得不到解決,或許並非純粹是巧合。

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在2005年達到60%的歷史峰值,但自那以後便開始迅速下降。5年後的2010年,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首次降到50%以下。另一方面,OPEC原油在美國的原油進口中的比例也在降低,而OPEC中的中東部分比例降得更低。事實上,美國的石油進口來源多元,且分佈均衡。

如果從絕對量來看,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東地區就不再是美國原油進口最多的地區。1991年海灣戰爭以後,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佔總進口的比重更是逐年下降。到2010年,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僅占其總進口18.5%,遠低於中國。

反過來再看中東的石油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事實可能更令中國讀者想不到:雖然沙特至今仍是美國第三大原油進口國,但它平均每天向美國出口的原油已減少到了100萬桶都不到,而美國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加拿大平均每天向美國出口原油卻超過了300萬桶。

儘管沙特近年來想盡辦法——包括打價格戰——試圖保住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但看起來它與美國的這條經濟紐帶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這一變化的政治後果很可能要不了多久就會顯現出來,這也是沙特近年來迅速走近中國的重要原因。

按照一些能源分析師的預測,下一個10年裡美國對海外石油依賴減緩的趨勢還將延續下去。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曾在2011年3月底提出過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要用10年時間將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削減三分之一。

由於美國經濟對中東石油需求的不斷下降和新的石油來源的增多,美國將在2020年之前把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數量再削減一半,並可望在2035年之前把從中東進口的石油量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美國已是全球最大產油國

那麼,美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說起來也很簡單,美國本土本來就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歷史上美國就曾是全球最大的產油國之一。進入新世紀以後,國際原油價格的飛漲鼓勵美國企業加大了本土原油的開發生產。而在這一過程中,新世紀第二個10年裡出現的所謂「頁岩革命」和「緻密油革命」又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從2008年至今七八年間,美國原油產量幾乎整整翻了一番。2013年10月,美國原油產量超過進口量,這是近20年來第一次。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14年春,美國的日均產油量一舉趕超沙特阿拉伯的水平,這是1991年以來的首次。眼下,美國已是全球三大油氣生產國之一,其產量與另外兩大國——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不相上下。

很少有人會懷疑美國能夠輕而易舉地實現能源自給。但隨着國內油氣產量的迅猛提升,美國很可能早在2011年就已經成為了石油產品的凈出口國。過去長達62年來,美國一直都是石油產品的凈進口國。當然,這也註定將要重塑全球能源版圖,給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帶來深刻影響。

從根本上說,美國長期的石油凈進口地位不是市場供求關係,而是政治造成的。若不是美國國會頒布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國或許早就是一個石油出口大國。但近年來,在企業界的呼籲下,上述政策出現了明顯的鬆動。2015年12月18日美國國會兩院投票通過全面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的法案時,這一事件應當說幾乎已經沒有任何懸念。

第一批美國出口原油的買家正是中國的中石化,它達成了具有美國石油史上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筆交易。

中國才是中東石油最大買家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第一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時,沙特阿拉伯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微乎其微。但僅過了10多年,到2002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量便超過了1100萬噸,佔當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6.4%,年增率達超過40%。沙特也從這一年起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到2010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量已高達近4500萬噸,占當年沙特對外原油出口總量的18.6%。

早在2011年,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量就已經比美國多出40%。眼下,中國對包括沙特在內的中東國家的原油依賴程度不僅已遠高於美國,也高於歐盟。在所有西方大國中,唯有日本對中東的石油進口依存度比中國更高,但日本石油消費的絕對量遠遠小於中國。

與美國對原油的需求和進口呈下降趨勢截然相反,中國未來的石油需求和進口仍在快速上升。EIA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的能源使用量翻了一倍多。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能源消費量會比美國高出2/3;到2040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將是美國的兩倍。

自2012年12月起,中國第一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凈進口國。長期來看,隨着經濟的增長及家庭汽車保有量的激增,中國未來的原油進口還將進一步增加,而美國的進口量則呈現穩定下降趨勢。因此,中國坐穩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的寶座是板上釘釘的事。

西方老牌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美國與中國的石油需求和進口之間劃時代的消長關係,不僅已經徹底改寫了國際原油市場的格局,未來還將大幅度地改寫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中東的前景未來將越來越取決於新興市場,尤其是取決於中國;而中國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未來也將越來越取決於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中東亂局是因為美國介入不夠

現在,我可以來試着回答本文開宗明義提出的問題:美國和西方是不是中東政治動蕩的策動者?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不僅如此,我的觀點恰好相反:正是由於美國和西方因為石油利益的下降而對中東地區的介入越來越三心二意,中東地區曠日持久的政治動蕩才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

即便拋開人權、民主之類理想主義色彩強烈的詞彙,僅僅從現實主義的立場去看,美國和西方現在恐怕更多地是因為地緣戰略因素而關注中東。維護以色列的安全、抑制伊朗的崛起和打擊伊斯蘭恐怖主義是當代美國中東戰略的重心,石油因素已退至次要地位。

退一步說,即便石油在美國和西方的中東戰略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今日的世界情勢也早就與許多中國民眾(以及世界民眾)陳舊過時的主觀臆想有天壤之別了。

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后,並沒有像昔日的帝國主義殖民者那樣獨佔(甚至無償獨佔)伊拉克的油田資源。後者是由伊拉克新政府通過符合國際規則的公開的商業競標向全世界開放的,利比亞的情況也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和西方當下的首要目標是在中東建立更加穩定可靠的石油市場秩序。如果說它們有什麼「私利」的話,主要也是確保中東石油不被反美和反西方的獨裁政權所支配。

這種政策給了中國和新興經濟體「搭便車」的大好機會——中國企業因此獲得了伊拉克以及其他一些中東國家的油田開採權。因此,對中國的國家利益來說,未來真正需要擔心以及未雨綢繆的不是美國和西方進一步介入中東事務,而是相反——一旦它進一步撤退,留下的權力真空和秩序真空由誰以及如何來填補?

完全可以想象的一幕情景是:如果美軍至今仍留在伊拉克的話,ISIS就不可能崛起,那麼中國的石油企業和建築工人們也就沒有必要撤離,更不會蒙受生命財產損失。■

原文轉載自《冰川思想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