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美、俄三國自2008年後基本上長期上演「三國殺」,就當前關係而言,中美關係不但是中美兩國彼此的最重要關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擔心中美之間爆發直接衝突(一個國家例外——日本,因為日本寄望於從中牟利),因為中美之間若出問題,基本上所有的國家都跑不掉。而對中俄而言,互為「全球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則是對彼此來說最重要的依靠。很顯然,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單獨抗衡美國都太吃力了,兩國與美國的實力差距依然很大,因此中俄必然會抱團取暖,不然會互相扶持、幫襯,這是中俄結成「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國際環境基礎。
由於中俄在很多立場、利益上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看到中俄不僅在兩國層面有非常深的合作,在國際事務上的協作也非常多,某種程度上說兩國在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幾乎是完全一致的。當然,中俄的這種一致也反襯出中俄和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巨大差異。不過,這也並不是說中美、俄美之間就沒有一致的立場,其實在一些層面上雙方也還是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識,這種共識其實是大國之間彼此的妥協加上大國共同的利益,譬如在核問題上雖然大家存在看法上的不完全一致,但仍然有很多方面的一致,否則中美俄就不會在朝核問題制裁上達成一致意見。
由於中俄立場、利益的一致,當然占豪在談論時會更加肯定俄羅斯的立場,更多否定美國霸權主義立場,由此就有不少人認為占豪是親俄反美。其實,這完全是理解上的誤差,占豪既不親俄也不反美,個人只是一個中國立場,當然誰的利益立場和中國一致就更肯定誰,就像個人對蘇聯的倒台非常喜聞樂見一樣,個人對美國霸權倒台也喜聞樂見。更何況,美國霸權主義很大程度上都在遏制中國,占豪當然會反對這種傷害中國利益的霸權主義。
事實上,個人對美國這個國家沒什麼惡感,這個國家是個偉大的國家,在很多領域取得的成就都是過去其它國家未曾取得的,這樣的成就本身就值得尊重。但是,對於美國的霸權主義,美國的人權、自由、制裁等大棒個人一直很反感,個人反的是這些。事實上,個人一直在金融、科技等領域很認可美國的領先地位,所以很多人說留學去哪裡,只要涉及科技、金融等一些美國先進的領域,個人一定推薦去美國讀書。人家先進的地方當然要學,人家的長處當然要學,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道理清朝人就明白了,今天難道還不明白這種簡單道理?
中俄現在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關係,中俄當然會有很多協作、有很多共同利益,但還是有很多人抱着這樣思想:俄羅斯是不可信的,他們佔據了我們大量領土等等。簡單說,就是我們對待現實既要有歷史唯物主義,又要有辨證唯物主義。
在這裡何謂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要看我們歷史的來龍去脈,看看我們歷史上的得失,看看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所謂讀史可以明理,我們要了解歷史不是為了拘泥與歷史漩渦而不可自拔,是要我們不要忘記歷史,要我們從歷史當中總結得失,總結教訓,明白興替成敗,有了這些我們就能更好地立足於現實,趨利避害。
在這裡什麼是辨證唯物主義?就是我們看問題不能僅僅局限於歷史唯物主義,還要結合現實進行辨證,然後再根據辨證進行選擇,只有抱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才能既基於歷史又不局限於歷史,才能真正在當前作選擇時基於戰略層面去考量問題,才能做出更為正確的決策。
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再來看當前的中俄關係,再討論普京是不是可信可能就有了一個比較理性的邏輯和依據。在這裡不得不說,在國際問題上,所謂可信不可信主要是基於實力和對事物的判斷,並不是基於感情,所以很多人只是基於情緒方面的可信或不可信都是不太合適的態度。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問題上,說白了就是是不是能基於自身的實力做到知己知彼,做好自己的定位,然後選擇好彼此合作的切入點。只要這些做好了,那麼壓根相關合作就是對彼此有利的合作,合作看各種因素的疊加做綜合分析並做好防範措施即可,又何必去談是否可信呢?
基於此,我們在分析中俄時就需要從歷史、國家利益以及未來世界發展趨勢視角去觀察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是科學結論。既然要做到知己知彼,那麼我們就先分析俄羅斯。
我們都知道,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葉利欽政府是一腦門子扎在西方懷裡的(俄國人一直有西方情節,他們幾百年來都想融入西方,但西方人不接納他們,每次教訓都很深),事實上葉利欽等人推動的蘇聯解體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響,最初的葉利欽對西方是非常信任的,如果不信任怎麼能提心西方專家的建議把自己搞「休克」然後再等西方「大夫」來給自己治療呢?結果大家都知道,俄羅斯被搞「休克」之後,西方直接「棄療」了。西方對俄羅斯的「棄療」導致俄羅斯經濟崩潰一次又一次,那真的有點民不聊生的感覺。慘到什麼程度呢?老百姓經常餓肚子,軍人在打仗的時候能因為沒有充足的給養而凍死,人均壽命大幅下滑。所以,整個90年代俄羅斯是非常之慘。
後來,葉利欽不行了,把權力交給了普京。普京上台後第一件是就是收拾靠發國難才起家的財閥寡頭,將能源的權力收歸到政府手裡,這才穩住了俄羅斯。接着,俄羅斯藉著21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世界能源價格的走高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元氣。
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俄羅斯人對西方有天然的不信任,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並未停止對俄羅斯的擠壓,北約東擴、歐盟東擴使得俄羅斯在西面的空間越來越小。如今,因為烏克蘭危機,西方對俄羅斯進行了經濟制裁,俄羅斯再次嘗到了西方對待自己的苦滋味。因此,有了這種前車之鑒,站在俄羅斯國家利益立場上他們短期內不可能信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當然,站在歐洲的角度來看,他們對俄羅斯也有天然的不信任,這一方面是因為俄羅斯人是雙頭鷹善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俄羅斯的“軀體」太龐大,西方根本不敢接納這個龐然大物,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都讓西方心有餘悸。
再進一步說,俄羅斯的經濟要發展,但問題在於西方的經濟發展已經遇到了明顯瓶頸,俄羅斯再想靠西方保持高增長是基本不可能的,跟別說西方現在還在制裁俄羅斯。所以,俄羅斯要想發展必須找新興市場,而中國就是最大的新興市場。本質上說,中俄是天然的互補型合作夥伴。也就是說,俄羅斯未來的經濟發展必須要靠中國,這不僅僅是因為現在西方的制裁,哪怕沒有西方制裁俄羅斯也只有這麼選擇,這是其國家現實利益決定的,誰會和發展利益過不去呢?
而且,再進一步說,中國和俄羅斯現在根本沒有任何根本性的利益衝突,雙方沒有邊界糾紛,兩國又都反對霸權主義,希望推動多極世界,再加上經濟互補,這種合作可以說是非常有利於彼此。當然,對中俄來說,更重要的還是美國這「一超」是戰略上的對手,中俄單獨對付都吃力,那麼聯手協作對彼此當然都有理。所以說,只要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存在,中俄的關係就牢不可破,這個時間至少還有一二十年。所以,中俄之間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至少還有一二十年基礎。
那麼對中國來說,和俄羅斯進行「全面戰略協作」的好處就更多了。一方面,俄羅斯的能源可以幫助中國解決發展的能源問題,俄羅斯在戰略上對中國有策應能幫助中國減輕戰略壓力,特別是中國在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時俄羅斯是很好的共同推動夥伴,因為這一戰略對俄羅斯也有很大的好處。
所以,這種時候,基於俄羅斯的現實情況,再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中俄進行深度合作是非常有利於彼此的,不僅僅是戰略上,現實中的利益也非常可觀。所以,此時就不是俄羅斯和普京是否值得信賴的問題了,而是客觀現實決定了中俄合作對彼此都有重大的好處,這是擺在桌面上誰都很好理解的事情。而且,看現在形勢,這種格局至少持續一二十年。也正是基於此,中俄都非常重視彼此的關係,在協作上投入都很多。
如果將來俄羅斯和美國一起反華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壓根也不是什麼問題,這裡稍加闡釋大家就明白了。
首先,美國要衰落到聯手俄羅斯要對付中國的地步至少還需要十五年以上,中國要發展到需要美俄聯手對付的時候至少也需要十五年以上。想想看,現在美國是在同時對付中俄,美國有什麼理由如此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更何況,俄羅斯和美國要平起平坐美國幹嗎?而美國又有多大的利益才能吸引俄羅斯放棄中國的利益給美國當小弟?所以,未來一二十年內發生這種事的可能性基本沒有,這是由現實格局決定的,不必杞人憂天。
其次,對中國來說,未來至少有一二十年時間推動中俄在戰略、經濟上的融合。如果你注意觀察,會發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是捆綁着俄羅斯利益的,說白了就是俄羅斯是入了股的,將來這事干成了俄羅斯是要分大利益的。這事中俄聯手一起推動做,最終做成是大概率的事情。真做成了,歐亞大陸上彼此的利益會捆綁得非常緊密,特別是中俄的利益會捆綁得很緊密,此時一個域外國家要拉攏俄羅斯對付中國肯定要付出巨大成本,占豪不認為美國衰落後還能拿出這樣的對價。想想看,中國又不想侵略俄羅斯,而俄羅斯在經濟上、戰略利益上和中國有了一二十年來融合,這要生生撕裂恐怕沒有一二十年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此算來,這就三四十年過去了。我們再想想,是三四十年後的事情重要還是當前戰略和發展利益重要?這應該不言自明了。
其三,中國是一個近14億人口的大國,俄羅斯人口則只有1.43億,中國是俄羅斯人口的近10倍。中國經濟方面呢?現在中國GDP是俄羅斯GDP的差不多6倍,一二十年後恐怕將是10倍以上。中國到時候不但是人口大國、經濟大國、國防以及科技方面都將是比俄羅斯強的國家,一個綜合國力比俄羅斯強大得多的國家還怕俄羅斯嗎?那麼在三四十年後呢?中俄的差距恐怕就更大了。所以,中國需要的是時間,時間到了一定程度根本就不怕什麼俄羅斯是不是會變卦了。
所以,現在不是憂慮俄羅斯的時候,真正該憂慮的是美國,因為美國正在實施遏制中國的戰略,中國必須認清、妥善應對,必須突破美國的遏制。而在突破過程中,俄羅斯是天然的幫手,因為這也是俄羅斯自己的切身利益。
有了這樣的情況分析,還需要憂慮俄羅斯嗎?相信就不會了。中國現在是要堅決支持俄羅斯與美國較量,堅決與俄羅斯合作共同發展,堅決和俄羅斯背靠背、肩並肩地前行,這是中國當前的需要,也是俄羅斯的需要,卻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現在要遏制中國的是誰?答案不言自明了嘛!■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