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拒蒼龍背後的玄機

姬文

4月26日,澳洲總理決定將該國史上最大的軍事採購案的得主落戶法國。此舉使得一直對該案志在必得的日本造成重大打擊。參與競標的德國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接受了這一失敗。而為該案投入巨額政治資本的日本,顯然對澳洲這樣的決定感到憤怒。防衛大臣中谷元稱澳洲的決定「非常令人遺憾」,有政治家甚至要求澳洲做出解釋。更有人認為是因為中國對澳洲施加了政治影響力。曾一度獲得美國鼎力支持的日本,最終緣何敗給法國,其背後的玄機又是什麼呢?

australia-refused-the-black-dragon

這筆交易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政治意涵,而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500億澳元的訂單,將決定,同屬美國盟友的德國、法國和日本,誰能夠與美澳聯盟走得更近。如果,日本的蒼龍潛艇中標,則意味著日澳的「准同盟」關係將得到確立。而現今由法國取代日本取得該項訂單,則意味著以美國為主導、以歐盟為主體的北約,與以美國主導的西太平洋體系,在澳洲實現接縫。

對在該筆交易最終達成之前,歐洲各國多次試圖在朝鮮半島和南海問題上插足,配合美國對中國的施壓行動,以達成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美西太平洋體系在東亞的聯合,實現對中國的戰略合圍。在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對之後,感受到壓力的北約和西太平洋體系只能尋求新的結合點。位於東亞大陸東南側的澳洲,無疑是短期內最佳的選擇。

而日本則在今年以來,多次的做所謂的戰略投機。不僅參加中國主導的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還在近日參加中日韓北極事務的研討。日本外相前日還急切的要訪問中國,顯示出日本正在中國謀求退路。雖然,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暫時緩和符合美國的利益,但日韓與中國的這種互動,在美國看來也非常的礙眼。尤其韓國在「薩德」問題上久拖不決,正日益消耗美國的耐心。而在西太平洋為美國所倚重的日本,也多次消極應付美國對其在南海問題上的期待。因此,「蒼龍」的失利,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美國對日本的這種戰略投機行為的警告。

當然,這種「警告」並不會導致美日聯盟發生實質性的破裂。鑒於駐日美軍在西太平洋強大的軍事存在,以及美國對日本經濟和金融的高度滲透,日本除了接受現實並沒有更好的選擇。日本暫時沒有欲望也沒有能力,聯合中國挑戰西太平洋的秩序。仍然在夾縫中尋找生機的日本,在必要時候,一旦違背美國要求其明確站隊的要求,繼續搞所謂戰略投機,將必然遭到美國嚴厲的金融、經濟和軍事打擊,從而成為美西太平洋秩序「斷尾」的犧牲品。■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畢業於浙江大學。長於兩岸問題、台海局勢、國際問題,長期致力於研究東亞民族史、近代中國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