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所有的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有圍繞它的崛起展開的全球化運動。這意味着全球化不是一個從歷史到今天一以貫之的過程,而是各有各的特色。
所以,無論是古羅馬全球化,還是大秦帝國的全球化,今天看來,都只能算是一種帝國擴張的區域化過程。真正全球化,是從近代的航海時代開始的,從此人類已經經歷了4波全球化,分別是:
- 航海時代(全球化1.0)
- 殖民時代(全球化2.0)
- 霸權時代(全球化3.0)
- 多極時代(全球化4.0)
公元1400年以後的兩百年間,歐洲繪圖人筆下的幾大塊陸地宛如正在成長的胚胎,逐漸由模糊的團狀,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見的模樣。
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經由地理大發現而引發的國家競爭,拉開了不同的文明間相互注視同時也相互爭鬥的歷史大幕。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500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範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有意思的是:此時中國明朝鄭和的船隊已經七下西洋,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了幾十年,而且聲勢和規模浩大。首先費用支出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支出的兩倍。而且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 而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人之間。但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也在歷史大潮中消失了。
航海時代大大促進了世界貿易,世界上存儲的物資開始向最需要它們的地方流動,就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化,這就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工業革命的發生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大都採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裝佔領、海外移民、海盜式的掠奪、欺詐性的貿易、血腥的奴隸買賣等。主要通過「自由貿易」形式,把不發達國家、民族和地區變成自己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以及廉價勞動力和雇傭兵的來源地,於是世界又形成了一次野蠻的全球化,也就是殖民主義時代。這次全球化,大英國帝國走上了全球霸主之位。
大英帝國的全球化是貿易的全球化,而美國秉承了大英帝國的衣缽之後延續了一段貿易全球化,而真正具有美國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全球接收的是被戰爭重創幾乎癱瘓的歐洲和亞洲兩大經濟體,以及雖然獲得獨立但卻一窮二白的落後區域。為應對這種局面,當時美國執行大規模援助計劃,比如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在援助期間,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這不僅消化了美國的產能,支持修復了歐洲和日本兩個產業轉移副中心,還迎來了戰後長達20年的所謂資本主義「黃金時代」,一舉奠定了市場經濟牢不可破的世界格局和演進路徑,也正式開啟了全球化3.0時代,成就了美國的霸權主義。
物極必反,如今全球經濟發展停滯,美式的霸權主義陷入一片泥潭。事實上,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對全球化形成了永久性的傷害。根據IMF的測算——全球經濟仍然未能走出危機,按照以前的經驗,下跌之後通常都有一個強烈反彈然後逐漸回歸的曲線,而這次危機唯一的例外是下跌之後再沒有恢復。貿易方面更是如此,貿易正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危機前世界貿易增長通常都是GDP增速的一倍,而危機以來貿易增長的速度低於全球實際經濟增長的速度,這在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
如今投資下降、貿易下降、全球資本流動下降!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明顯的——由於美國的製造業迴流和能源獨立,使得它的需求總體內卷化,這就導致對全球其他經濟體(包括製造國和資源國)涓滴效應下降,涓滴效應指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
這才是全球化停滯和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根本原因。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3.0時代,一般都是美國經濟好,大家都跟着樂。而現在美國再也無力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全球經濟也處於衰弱式增長的階段。
此時的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已經出現普遍的過剩產能,在500個主要產品產量中有220種居世界前列,鋼、銅、煤炭等在過去高投資的增長方式下保持了較高產量,至今產量仍居高不下。當投資的邊際報酬持續下降,投資增速開始下滑時,過剩產能將影響到中國經濟增長。再鑒於當前國內需求疲弱,短期要消耗高產能較為困難,這時拓展海外需求卻大有可為。
此時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也早已開始潛心總結這30年的成敗得失,在努力進行內部調整的同時,也開始對外進行地緣布局,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於是「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應運而生。
「一帶一路」連接歐洲和亞太兩大經濟圈。沿線60多個國家、94個城市。從中國連雲港出發,到荷蘭阿姆斯特丹閉合成為一個圓環。沿線地區總人口約44 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是目前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將成為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地帶。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個規劃同當年的美國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有相似的邏輯和背景,但目標也不同,引導的世界格局也大不同。
全球化是從航海時代開始,所以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而且從全球化1.0的航海時代、到2.0的殖民時代、再到3.0霸權的時代,這種傳統的全球化一直都是由西方引領,由歐洲開闢,再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
如今,「一帶一路」將再度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提倡更加包容性全球化發展理念;這將改變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更加和諧的全球新秩序,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將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最大的創新。
當然,要想真正的協調全球經濟發展,還必須解決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資本的注入。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但是還遠遠不夠,中國必須組建一個新的全球資本中心,來調控全球資源進行國際經濟秩序重建。於是「亞投行」應運而生。由中國在2014年提出籌建倡議,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設在北京。
有意思的是,由美國引導的傳統經濟合作組織的很多成員國,也紛紛加入亞投行。比如G20國家中的14席、西方七國集團的4席、金磚國家的全部成員都正式加入亞投行。
而美國一直認為全球經濟秩序應該由他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和亞洲開發銀行(ADB)「聯合主演」。中國另起爐灶搞「亞投行」,是對全球化3.0時代秩序的挑戰,於是開始阻撓亞投行。比如,美國通過美國駐韓大使館向韓國政府通報稱「美國對韓國加入AIIB一事深感憂慮」,並明確談到「韓國加入AIIB,會導致韓美長久積累下來的友邦互信受到影響」。除此之外,美國還向其盟友施壓,比如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但關鍵問題是:這些國家也希望能夠融入到一個新的國際秩序中去。
比如,歐洲一直認為美國主導的全球化3.0時代的經濟秩序存在缺陷,由於歐洲和中國沒有地緣政治齟齬和現實利益衝突,亞投行對歐洲充滿吸引力。2015年3月英國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隨後,德、法、意三國也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世界正由由霸權主義到多元化發展,這就是全球化4.0的多極時代,水木然認為中國正在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是時代和歷史的必然性。
中國將實現全球經濟深度一體化,促進全球資源更大效率的流通,使全球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從不對稱復歸對稱,這也將是消除全球金融危機根源的重要途徑。
中國有比其他國家優越的理念、定位、機制、運行模式。中國對亞投行的頂層設計是着眼於與國際潮流、與歷史趨向合拍,也是對一家獨大的經濟格局優缺點的揚棄,中國有責任使全球經濟進入新常態,為人類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反覆強調「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開放性,這正是在吸取舊秩序的經驗和教訓——全球化4.0的多級時代不是要塑造一個平行的霸權結構。而是想改進全球化3.0時代中因為個別國家一股獨大、「有錢任性」導致的全球結構難以治理和優化的缺陷。這也是「先邊緣再中心,先增量再存量」的中國自身改革的經驗和靈感的發揮。
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3.0時代格局下,中國通過30年的努力打拚,以血汗工廠起家,以犧牲環境和市場為代價,終於成長為一個大國的「坯子」。現在中國終於可以引領世界進入到多極時代。
在這次全球化4.0升級中,中國必然會有布局全新的對外利益策略。中國以貿易加深跨國經濟聯繫,以投資輸出產能和資本。而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待開發市場,足以吸引全球最優質的產品。電子商務是支撐自由貿易、線上交易的基礎,也將是未來自由貿易的載體。無論是WTO,還是TPP,今後全球貿易都將逐漸轉移到線上進行,依託中國電子商務的強大優勢,今後中國將成為世界產品的分銷中心。
中國將以各類跨境電商為跳板,塑造一個國際結算中心。醞釀新的貨幣工具:即從傳統的貨幣交易轉為電子交易為主!並在這兩個過程嫁接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最終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布局。這是順應歷史大勢所獨創的一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是為什麼「互聯網+」可以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原因,而跨界電商也將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
中國可以在維持原來的大循環(即,傳統的三個世界──資源國、消費國、生產國的格局)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全力布局小循環:即,以中國為核心——周邊國——資源國(包括非洲)——科技國(美國)——品牌國(歐洲)的新動力格局,進而構造對外交往的全新利益格局,突破原來的三個世界和G2的格局,打破以中國製造、美國消費為主的循環圈,從輸出廉價的中國製造,升級到輸出工程、服務、產能、投資和資本,以致最終的貨幣——即人民幣國際化,參與全球貨幣競爭。
但是,中國引導的這次全球化並不會一帆風順。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TIP(跨大西洋貿易夥伴談判),都是在跟中國搶佔全球貿易新規則的制定權。在TPP協議達成一致后,奧巴馬發表評論稱,美國不允許中國等國家來書寫全球經濟的規則。TPP協議將制定21世紀全球經濟在眾多領域的規則。關於世界自由貿易,請看本書另外一章,這裡不再詳述。
所以,鬥爭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總是在不斷的重演,一切歸宿似乎冥冥之中自有註定。面對當今之局勢,我們總能總歷史上找到借鑒。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當時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最為強大,齊國是傳統強國,而秦國是後起之秀,經歷商鞅變法和幾代明君才強大起來。秦和齊形成東西對峙,其他五國穿插其中,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外交活動頻繁,矛盾錯綜複雜。
後來面對秦國的不斷強大,以齊國為首的六國從南向北聯合起來,對秦國成包圍之勢,稱為「合縱」。而秦國為了破招,採取了「連橫」活動:逐個溝通許諾,遠交近攻,孤立各國,然後各個擊破,最終一統了中國!
所以,現在的世界局勢很明朗:美日拉攏了一群經濟優勢國家,正在同中國和俄羅斯分別抗衡。雖然不管是俄羅斯還是中國,短期內都很難與美國對抗,但是G7的聯合包圍很容易讓中俄被迫實現政治軍事聯合,人都是被逼出來的。翻翻俄國和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兩個國家的生命力都很強大,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曾向俄國發起侵略,但都失敗了,而且釀成了自己的終身失敗,中國就更不用說了。
俄羅斯強大的戰略核力量,加上中國超級的經濟實力,兩者互為補充,就會成就一個超越此前任何國家集團的龐大的政治軍事經濟聯盟,這也是可令任何組織不可輕視的巨大力量!
有意思的是,總會有國家被淪為犧牲品,大亂之年,你不可能總想着善始善終。就好比戰國時期一樣,韓、魏、趙等國家處於「合縱」和「連橫」的夾縫中搖擺不定,時而被秦迷糊,時而又想抗秦自保,如今的西方國家何嘗不是如此?
全球化4.0時代正在來臨,中國迎來了最大的機遇和挑戰。再對比下戰國那段連橫破合縱的歷史,這就好像兩盤棋,棋局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棋子大了一點而已,水木然認為再強大的國家,也不過是歷史這盤棋的棋子。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棋局無法破,那就是「規律」!我們始終堅信一點,那就是誰能順應時代潮流,誰才可以成為真正的贏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