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都有大使殞命 預示美將再調整中東戰略

唐如松

12月19日,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在一場活動中被一名前土耳其警察槍擊致死。這應該是這兩天最為熱門的新聞,也是對於未來世界安全敲響的一記重重的警鐘—這個世界,離全面爆發戰爭還遠嗎?

us-will-adjust-the-middle-east-strategy

說起大使遇刺,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在班加西的被害。作為這個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二,且是軍事力量排名前二的兩個國家,他們兩家的大使在所駐國被殺害,這裡面的原因是偶然?還是必然?他們的遇害之間有沒有什麼可以相關聯之處?為什麼是他們?為什麼在此地?殺了他們之後,兇手以及其幕後指使者又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呢?

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先說說班加西事件,這一事件已經過去好幾年了,就算是放馬後炮,也應該可以稍微打得准一點了。但一件事情發生的真相及其所引起的深遠影響,只怕不是三四年時間可以顯現出來的。這件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希拉里被迫辭去國務卿的職位,並為了躲避國會對她的質詢,開始了生病之旅。這次裝病,代價慘重,以至於在本次競選中,她的健康問題被特朗普當成了攻擊的重點,甚至超過了郵件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美國選民的擔心,擔心這位弱不禁風的女強人會不會中道崩殂,而美國又沒有諸葛孔明這樣的人來輔佐幼主。

班加西事件可謂影響深遠,最起碼對於希拉里是如此的,再進一層,對於支持希拉里競選總統的背後利益集團也是影響深遠,再推一層的話,那麼也就是對於未來美國的內政外交趨勢更是影響深遠。那麼是什麼讓希拉里被迫辭職?被迫裝病呢?很顯然,絕對不是共和黨在國會對希拉里進行質詢的那些借口,因為那些質詢不過是在指責希拉里和民主黨白宮試圖掩蓋真相,對於班加西事件的問題實質判斷失誤。按照希拉里如此堅持不懈追求總統寶座的風格,她不會為這樣的指責和質詢而辭去自己向全世界展露自己領導才能的機會。這些指責和質詢的背後,一定還有着更深層次的東西。而這些更深層次的東西,之所以共和黨的議員們沒有直接指出來,一者是沒有足夠的證據,二者是這些東西一旦提出來,就有可能分化美國的整體意識,導致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更加難以取信立威。這是一種自毀長城的做法,這種事,只能暗地裡做而決不可公之於眾。

根據這兩年各種新聞中的一鱗半爪,我們基本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在班加西事件中,希拉里所犯的錯誤不僅僅是事後的判斷失誤和掩蓋真相,更為重要的是她在出事的時候,沒有作為。因為當時的五角大樓掌門人帕內塔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都曾說過,在班加西事件中,國務院(也就是希拉里領導的外交部門)並沒有向國防部求援,而是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大使被人亂槍打死。鄧普西說,如果國務院有要求,那麼他們一定會派出救援人員。而當時的希拉里似乎慌了神,並沒有採取這一行動。更為離譜的是,參與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安全保障的是一個草台班子,既不是國務院的自家特工,也不是比較成熟的私人安保–黑水。而是一個叫做藍山的私人安保公司。也就是說,這個身處世界上最危險地區之一的美國大使,其實一開始他的安全工作就被忽視了。這種安保工作,是美國國務院的日常工作之一。

好了,話說到這裡,我們就有理由懷疑,這位大使其實早已經被判了死刑。而為什麼這樣做,那就是奧巴馬和希拉里所主導的美國政府,希望把更大的精力放到亞太方向,而這位大使似乎更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希望在利比亞做出更有成效的事情。或者這裡面還有着一個更為隱藏的內因,但我們不能做太過離譜的揣測,只能從大方向上來判斷。

在這裡,美國的政治精英們有了兩種不同的取向,到底是留在中東,還是弄重返亞太?這是一個很大的分歧。這也是為什麼班加西事件后,奧巴馬政府第一時間做出掩蓋這是一起恐怖襲擊的原因。因為一旦確定是恐怖襲擊,那麼他的外交軍事側重點將會被改變。這是奧巴馬和希拉里所不願意看到的。從這兩種不同的取向來看,美國的主流思想出現了一道細微的裂縫。而這道裂縫在今年的大選結果上得到了具體的驗證。

特朗普上台之後,對於中東延續了一麥凱恩為首的共和黨軍工產業集團的思路,那就是鞏固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美國新一屆政府將會和被奧巴馬冷落了很久的以色列重新燃起愛之火花。美國的駐以色列大使館也會搬遷至巴以之間存在很大分歧的耶路撒冷地區。這不僅僅是一個大使館的搬遷,而代表來了新一屆美國政府對於中東的態度。那麼接下來的應有之意就是伊朗核談判結果將會被美國用延續制裁的手段否定,而美國對於中東各個熱點的態度也會變得更加強硬。於是,俄羅斯的大使就該死了。

有人說,俄羅斯大使之死,緣於美國想挑撥俄土之間剛剛有些回復的外交關係,這一點,我不太認同,要知道,依照埃爾多安和普京的性格,這樣一起謀殺,是不可能讓他們之間拔刀相向的,一年前更為嚴重的戰機擊落事件他們都能最終抹平並握手言歡,更何況這僅僅是一次謀殺。俄土握手言歡並不是因為雙方的友誼使然,而是因為各自的利益需要。所以,謀殺俄羅斯大使就一定另有所圖,且是很切實的現實需求。

槍殺大使這件事是在安理會剛剛通過關於敘利亞阿勒坡的決議之後。這份決議來之不易,一開始當法國提出這份決議的時候,俄羅斯直言要行使否決權。最終這份決議是在俄羅斯和法國協商之後所達成的。也就是說,這份協議基本上滿足了俄歐對於敘利亞未來的利益需求。同時,也顧及了埃爾多安的一部分要求。也就是說,如果這一決議最終能夠順利實施的話,那麼未來的美國和以色列將會直面一個尷尬的局面,那就是敘利亞境內的反對派和恐怖分子,只能由美國一家來支持。這是美國絕對不願意看到的,這必將會暴露美國一直以來在中東是和平的協調者還是動亂的禍害者的真面目。當俄、歐、土都如潮水一般退下去的時候,光着身子拿着槍的美國將會難堪的站在世界的面前。

作為處於戰火和動蕩中心的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他的使命一定非常重要,他可能是協調馬上就要實施的阿勒頗決議的不二人選,殺了他,就會有效的阻止本次協議的順利實施,想要換一個人來協調,只怕很難獲得相關各方的滿意。要知道,土耳其政變後,俄土關係的走近,沒有一個有效的溝通聯絡員是不大可能順利的,總不能普京和埃爾多安自己拿起電話,撥個號碼就能迎來擁抱。這兩國首腦之間的溝通,沒有雙方的大使評估形勢,進行聯絡,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今在阿勒坡決議將要實施的緊要關口,一個關鍵人死了,並死在了高喊阿勒坡口號的土耳其人手裡。那麼,這份決議能否實行下去,也就成了一個問題。

所以,普京毫不猶豫的把矛頭直指安理會,說要把這件事交到安理會調查,而不是把矛頭指向土耳其,因為他知道,矛盾的癥結,背後的黑手,是安理會的大佬們的其中一個,而絕非土耳其。這說明了有人不願意看到阿勒坡決議的順利執行。那麼這個大佬是誰呢?想一想誰不願意敘利亞消停就知道了。

敘利亞、也門這些國家所發生的內戰,最大的獲益者是以色列,這些國家之間的每一次相互消耗,都是以色列國力提升的一個對比。即便以色列不發展,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消耗所造成的衰落,對於以色列來說,都是國力的相對提升。那麼,想要和以色列再燃愛火的美國共和黨的那部分人就一定會從中幫忙。

俄美兩個大使的死亡,其實預示着美國的全球戰略將會再一次調整。中東或許會再一次成為世界的焦點。我們不能預判這樣的調整是對是錯,但無疑,這樣的調整對於中國是有利的,如果美國真的沿着這一思路布局的話,那麼中國在亞太的壓力將會大大減緩,但同時也會因為無人挑釁而失去對手和目標,再想向前走就顯得有些師出無名。

可同時,如果美國真的進一步介入中東的話,那麼俄羅斯必然會更加困難,對於中國的依靠也將更加緊密。利與弊之間,利益相對來說要大一點。

另外需要看到的是,對於歐洲,美國已經在使用越來越粗暴的手段,德國本次發生的恐怖襲擊,以及之前發生的種種難民案件,都在預示着,美國已經有些回過味來,歐洲才是美國的根,在跑到亞洲來挖中國的根同時,也要想一想,自己的根能否保住,是否需要培土澆水。看來,現在他們是想明白了,或者說,是想明白過來的那一部分美國政客終於佔據了未來幾年美國的主導權。

「班加西事件」

1988年美國與利比亞斷交以後,卡扎菲政府一直是美國的眼中釘。阿拉伯之春導致卡扎菲倒台並被處死,美國政府迫不及待地安排新大使進駐到利比亞的班加西,其中包括史蒂芬森大使和三名海軍陸戰隊員。這種安排根本沒有考慮到日益壯大的恐怖組織。 史蒂芬森大使到任以後立即發現情形不對,恐怖分子已經對剛剛成立的美國使館形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脅。他立即向頂頭上司,國務卿希拉里匯報了情況。這個情報如泥牛入海,根本沒有迴音。

史蒂芬森大使在後來的三十天內向美國國務院發出了超過600份請求增兵加強安保的請求,一如既往地被忽視。

終於,在2012年九月11日,恐怖分子突破使館保安,三名海軍陸戰隊成員和史蒂芬森大使殉職,死狀慘不忍睹。 事後在參議院調查委員會的聽證會中,希拉里忽略那些請求的原因是自己需要休息。

當班加西使館被攻破以後,希拉里才知道事態嚴重。 希拉里聯合後來出任美國駐聯合國的大使萊斯,對媒體和公眾包括死難者家屬宣稱,發生在利比亞的針對美國使館的襲擊,是由於一位美國導演拍攝的一部諷刺伊斯蘭教的短片,對穆罕默德有不敬言論導致宗教團體的憤怒所致。並且煞有介事的聲稱要以國務院的名義起訴這個短片的導演。 這些謊言在參議院調查委員會公布的電子郵件記錄中被戳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