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正式啟幕!這是繼北京APEC、杭州G20之後,又一場雲集全球多國政壇大佬的「超級巨星」峰會!這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倡導舉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主場外交活動!
據官方統計,從5月11—14日,短短4天里,來自全世界的29個國家元首和首腦,還有聯合國秘書長、世界銀行行長、IMF總裁等國際組織首腦,70多個國際組織領導人,130多個國家的代表,組成1500多名地球「最強天團」,陸續「空降」中國帝都!
130多國、70多個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銀行、1500多人、4000多名記者……,將這些字眼放在一起,說這是一次「空前盛會」,絲毫沒有誇張!這樣的盛會,有點像聯合國開會的味道!
這兩天,派代表來的國家數量「突然」增加,簡直是瞬息萬變,「意外」連連…
最先「意外」的是島國,日本!
日媒11日報道,自民黨幹事二階俊博,將出席在北京的「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
就因為二階要出席「一帶一路」,安倍還親自會見,同樣的套路,安倍親手寫信一封,請求帶到中國,「表達了改善中日關係的意願」!
曾經,這個日本,最看不得中國崛起,各種故意製造事端!釣魚島,南海,數它跳得最歡!
上個月,「一帶一路」峰會剛發布時,日本還嘲諷,「只有少數西方國家」!
如今服軟了,日本竟然插隊派代表參加,還帶了「親筆信」一封,更大肆報道渲染,這,能不意外?
同樣「意外」的是半島,南韓!
韓媒12日報道,南韓將派代表團赴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議員朴炳錫任代表團團長!
注意,不是一個人、幾個人,而是一個代表團!難怪峰會總人數突增,原來1300名,後來成了1500多,估計,這裡邊南韓有很大「貢獻」!
曾經,南韓的眼裡只有「薩德」,一意孤行,「閃電入韓」,導致中韓外交幾乎「准中斷」,他們也「在所不惜」!
南韓雖然先前沒有收到中方的邀請函,但文在寅上台後因為薩德爭議轉趨惡化的中韓關係似乎和緩不少,因為中國立刻向南韓政府發出邀請,南韓也決定派出曾擔任國會副議長的朴炳錫率團參加。韓聯社將共同民主黨的朴炳錫稱為「中國通」,他也是文在寅政府首位訪華的使節。朴炳錫還說,他將把握機會在北京與北韓對外經濟相金英才會晤。隨著中韓關係回溫,12日還傳出共同民主黨要求政府立刻停止部署薩德。
火速參與峰會的韓國,能不意外?
最最「意外」的,是大洋彼岸,美國!
北京時間12日上午,幾乎是峰會前的「最後一刻」,中美兩國同時宣布,「美國也將出席『一帶一路』合作論壇」!
最後一刻,幾乎只留了坐飛機到中國的時間,而且,兩國同時宣布,這裡邊的信息都好大!
帶着美國團前來的,不是別人,美總統特別助理、白宮國安會亞洲事高級務主任,波延傑!
曾經,美國最不願中國壯大,當初亞投行成立時,奧巴馬就曾遊說眾國,對亞投行各種「圍剿」,還組團搞TPP來遏制中國的戰略計劃!
曾經,美媒對「一帶一路」非常抵觸,認為是與美國「勢力劃分」,絕不能參與「捧場」!
如今,美國這個反對界群主,竟然也參加了峰會,這,何止是震驚世界,簡直神逆轉,誰能不意外?
值得一提的,一意進行核試,製造半島緊張的朝鮮,這次,也派了代表參加,對外經濟相金英才!
至此,曾經六方會談的六方,中俄朝,美日韓,因為中國,因為一帶一路,又坐在一張桌上,沒準,這裡邊也有文章…
意料之外,超乎想象!
當今世界用一個「項目」可以把29位國家元首,92個國家的9名副總理、7名外長、190名部級官員,61個國際組織的89名代表…一起討論「中國藥方」!恐怕也只有中國能做得到了!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是國家頂層最高經濟戰略,全球經濟發展新方向,堪稱人類最偉大的倡議之一。
自2013年,中國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在發展中不斷前進、合作中茁壯成長。截止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建設,同30多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
「一帶一路」——活力滿滿的朋友圈:覆蓋全球44億人口,約佔全球總人口63%;經濟總量達到約21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經濟總量29%;建立近60個經貿合作區,為東道國增加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專家評估,這一計劃,將涉及萬億美元投資,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經濟發展計劃,其規模遠超二戰後美國為重建歐洲實施的「馬歇爾計劃」。
美國總鼓吹是「世界第一」,以自己為中心,不斷的收攏全球經濟,妄想一家獨霸;
而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之,用惠及世界的方式,反哺自身,永久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2000多年前漢武大帝,開闢了一條長達萬里的「陸上絲綢之路」。今天,我們不但要讓這條路重現光輝,而且還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
萬國來賀,靠的是眼光、胸懷、實力和氣度!北京,再次成全球矚目焦點!「一帶一路」,也成世界熱議話題!
什麼是大國?
一呼百應,讓「對手」都不得不參與,這,就是大國!
登高望遠,為世界謀福,與對手分利,這,更是大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