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FBI局長科米有什麼「黑歷史」?

施洋

5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解除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的職務。這件事不僅令外界大感意外,就是科米本人也是深表震驚。他就像英國著名政治諷刺喜劇《是,大臣》里的大臣一樣,是在出差的時候通過看電視新聞而不是通過政府信息渠道獲知這一消息。更令人諷刺的是,他當時正在發表一場針對聯邦調查局下屬僱員的講話。


作為美國司法部下屬的單位,聯邦調查局長期以來都是美國總統十分倚重的司法機關,這從聯邦調查局的局長需要總統親自提名任命就可見一斑。在白宮公開的特朗普親筆簽名的辭職信上,特朗普只是籠統地稱他認為科米「無法有效領導聯邦調查局」,並沒有給出更多有實質性意義的理由。
而在司法部部長寫給特朗普的報告中,也只是提及聯邦調查局「需要刷新領導體制」,並且官樣文章地指出,聯邦調查局的局長應該「緊跟司法部的相關法律與規則」,並且「為其他部門樹立榜樣」,也沒有說明白科米被撤職的真正理由。

這就造成了輿論對科米被解職的各種不同解讀。特別是隨後白宮所謂「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想把他解職」的說辭,更加進一步拓寬了媒體的想象力。大體來說,目前媒體的猜測已經主要分成了兩大部分:「通俄門」調查深入說和「郵件門」調查不利說。

前者認為是科米因為對特朗普與俄羅斯的關係調查「過於熱心」,導致了自己的烏紗不保。畢竟在特朗普當選之後,聯邦調查局就展開了所謂「通俄門」的調查。雖然常理看來,這一棒子應該打到國會裡特朗普的反對者們,畢竟國會兩院相關委員會或者兩黨出於不同目的支持並推進了調查,但畢竟直接操作者就是科米所負責的聯邦調查局。

特朗普政府的重要官員被報道曾多次給科米施壓,也曾要求科米針對「通俄門」相關負面媒體報道表態,說作為直接執行部門的一把手,科米在這個事情上應該積極貫徹總統的意志,但科米都沒有答應,甚至在最近的國會聽證中,科米不但表示要深入「通俄門」調查,而且明確表示了俄羅斯的確介入並影響了大選。就在他被解職前幾天,他還向司法部要求申請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通俄門」調查之中。

後者的理由則更加充分,畢竟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最關鍵時間裡,科米所代表的聯邦調查局對希拉里的「郵件門」是先縱後擒,擒而又縱,整得跟諸葛亮七擒孟獲似的,把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兩派支持者都給得罪了。

他先是在2016年7月宣布希拉里在「郵件門」里不存在違法行為,決定不起訴希拉里,讓諸位共和黨的同僚痛陳美國聯邦調查局和民主黨沆瀣一氣毫不作為;後來又是在距離大選僅11天的時候,用「先斬後奏」的形式再宣布重啟對希拉里「郵件門」的調查,不僅讓許多的中立選民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也讓之前都把科米這個共和黨人當成民主黨戰友的許多民主黨人氣不打一處來。

最後雖然在選前3天宣布希拉里安全過關,但卻是把兩派人都得罪了個遍。共和黨覺得聯邦調查局之前調查3萬封郵件都耗時幾個月,如今還是幾萬封郵件你只花了一禮拜,顯然是故意放水,民主黨則認為在選前搞這種「大新聞」不管怎麼樣都有損選舉結果,顯然是共和黨的陰謀詭計。

為什麼一個共和黨的強力機關領導,在面對如此重要的政治問題時做出了這樣看似矛盾的選擇呢?這可能還要從科米從政的經歷說起。作為一名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畢業生,他早年的從業經歷可謂是一個標準的循規蹈矩法律專業學生,做法官助理,擔任聯邦檢察官,經歷不少大案要案,但卻和聯邦調查局那種為了總統敢於調查一切甚至干臟活累活的氣質不太相關。

作為一個共和黨人,他第一次涉及美國政壇的重要行動就是在1996年,他成為了當時參議院(共和黨主導)中希望將時任總統克林頓及其妻子希拉里定罪的白水醜聞調查委員會的法律顧問之一,當然,調查很快成為一筆糊塗賬,克林頓夫婦最終也沒有遭到起訴,但針對這一事件的調查又牽扯出了其他的副產品,包括莫妮卡·萊文斯基所涉及的「拉鏈門」醜聞以及1998年那場著名的美國總統彈劾案。

在2002年的時候,還是這位科米,接替了作為紐約市南區的聯邦檢察官的朱利安尼(也就是後來的紐約市市長),對剛剛卸任的比爾·克林頓進行了另外的一項調查,就是關於有爭議的總統在卸任前簽署特赦令赦免金融家馬克·里奇的事件。那項調查至今也仍然沒有結論,卻也在去年的大選中一度成為爭議話題——2016年11月1日,聯邦調查局在沒有任何法律要求的情況下公布了有關此案的129頁調查文件,從而引起了希拉里競選團隊的強烈不滿。有意思的是,當時的聯邦調查局局長就是科米。

也許是這一系列案件顯示了科米作為一個法律官員優秀的業務素質,也可能是因為他連續「懟」克林頓的行為體現了他作為一位共和黨人的選擇和擔當,2003年,時任總統小布殊任命他為司法部的副部長,負責司法部的各項日常工作。

不過這一回他的表現卻並沒有完全成為總統的得力助手。在「9·11」恐怖襲擊以後的那幾年裡,美國展開了自身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間諜和反恐怖主義行動,當時剛剛設立的國土安全部也獲得了空前的權力,不僅在國外建立了諸如阿布格萊布和關塔那摩監獄這樣的大型監獄用於關押和審訊恐怖分子,還展開了針對國內外甚至美國公民的大範圍大規模監聽。這樣的行動在反恐戰爭初期被認為相當必要,但隨着反恐戰爭的開展,美國國內有關如此大規模監聽是否必要,以及政府行動是否合法的爭議也愈演愈烈。

在這一過程中,科米這樣受過系統法律教育的司法機構人員的態度就顯得不那麼配合。就在這一時期的2004年,他拒絕批准延長國家安全局(NSA)的一項秘密監聽項目。為此他甚至曾和一些執法部門高官一起威脅辭職,其中就有現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米勒。他的這一做法也得到國會內不少議員、尤其是民主黨議員的稱讚。

隨後不久,科米就在2005年辭職離開了司法部,當然這倒不是因為科米對司法部的工作有什麼不滿,而更多是處於經濟利益考慮:他成為了向五角大樓提供軍火的頭號供應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副總裁和法人代表。2010年之後幾年,他先後在一家對沖基金公司、哥倫比亞法學院謀職任教,並在2013年3月開始擔任滙豐銀行的董事。而在此之後不久,他就接到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任命,成為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局長。

不過似乎是受了長期在司法工作「堅持獨立」的影響,或者是作為一名共和黨人的自覺,科米上任後同樣沒有對奧巴馬言聽計從。2014年8月9日,弗格森鎮手無寸鐵的18歲黑人青年布朗被白人警察威爾遜槍殺,這起事件在弗格森引發嚴重騷亂,並迅速波及美國各地,紐約、洛杉磯、費城、芝加哥等34個州的90座城市爆發抗議示威,引起全球關注。

弗格森騷亂事件引發全美一場有關種族問題、治安手段的論戰,總統奧巴馬、司法部長霍爾德以及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都參與其中。而其中科米的態度就明顯與奧巴馬不一致。他認為,總統批評地方警察執法是綁住了警方的雙手,並在預防犯罪方面是事倍功半。

因為這種為保持獨立性甚至不惜與美國總統對抗的性格,導致了他在調查希拉里「郵件門」時受到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不滿。根據2016年11月7日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在白宮高級顧問瓦萊麗·加勒特的一再建議下,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同意在大選結束後就解除科米的職務——實際上面對科米宣布重啟「郵件門」調查的決定,奧巴馬一開始不願意解僱科米的原因,只是因為愛惜自己的羽毛——他不想因此面臨妨礙司法公正的指控,但他最後還是下令顧問團起草了解僱科米的方案。後來希拉里敗選時也公開指出,科米的調查是其失敗的重要因素。

而在司法部內部,許多同樣認為司法體系應該保持獨立的「老同志」,也認為科米的調查是利用美國官方權力對選舉的干涉。英國路透社曾經引述一位司法部退休官員的話稱,「他們一致認為科米的愚蠢決策——在沒有掌握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重啟調查,在沒有諮詢副手意見的情況下結束調查——着實令人驚愕,並且嚴重妨礙了專業執法人員和檢察官的工作……不論科米之前享有怎樣的支持或公信力,現在都已經蕩然無存了……他傷害了聯邦調查局的利益。只有奇迹發生,他才能躲過這一劫。」

如此說來,如果不是特朗普贏得了大選,那麼科米甚至連美國總統就職之後的這一百多天都待不下來,而是早就被留守的奧巴馬以一紙辭呈趕出聯邦調查局了。從這個角度看,科米在大選後就要捲鋪蓋走人,似乎是一件早已被共和黨和民主黨「雙重確定」的事情,他對「通俄門」調查的認真與否,只是決定了這份辭呈是找人走路送來還是直接塞進檔案里而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