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天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5月15日在北京舉行 。儘管參加峰會的國家首腦不多,但此次峰會仍然吸引很多國家的官員、學者以及大批記者。究其原因,還需要從「一帶一路」的核心說起。
「一帶一路」概念,最早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此後,這一最初比較空泛的概念成為中國內政和外交的重點。
2015年3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中國官方這一文件總結說,「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曾解釋「一帶一路」倡議希望在五個重要方面有「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這五通說得更直白,就是希望沿途各國政府對此倡議給予政策上的便利,以便把各國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對接起來,與中國做生意的同時,參與中國牽頭的金融系統,如此等等措施讓沿途各國老百姓都成為中國的粉絲。
現實與夢想
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概念,與其在2012年11月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一脈相承,甚至可以說是復興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具體實施方案。
對中國國內政治而言,「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中國國家級頂層戰略,稱得上是今後中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由於一帶一路的重建,事關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因此 習近平的這一倡議被中國輿論贊譽為「打開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瓶頸的鑰匙」。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曾撰文稱,「一帶一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廣闊之路。文章承認,中國總有一些輿論質疑「一帶一路」,認為這是一項好大喜功的工程,終會落得費力不討好的結果。
但他堅持認為,對中國本身來說,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趨於平衡,有助於拉動中國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而對國際而言,重建一帶一路,為中國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窗口,為處理亂世難題提供了解決之道。
丁一凡還樂觀地認為,如果一帶一路重建成功,包括阿富汗在內的諸多戰亂國家將有和平的希望。
因此,有評論認為,果真如此,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大大上升,不僅達到《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而且距離世界大同的理想不遠。
然而,要實現如此理想談何容易。
背後動機
從中國經濟來看,中國政府希望「一帶一路」將有助於解決中國資金和產能過剩的問題,為中國帶來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
在香港的中國經濟學者張煒向BBC中文表示,這樣的希望「一廂情願」。
他說,中國仍然是一個人均收入很低的國家,貧困人口很多,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資金過剩。他還認為,向投資環境惡劣的貧窮和動蕩地區投資不可能有效解決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卻會浪費中國的寶貴資源。
張煒認為,對習近平個人而言,將他描繪成一個具有全球眼光和國際領導力的領袖,目的是在中共19大之前鞏固習近平的政治權威。
國際會計審計專業服務機構普華永道2016年2月曾就中國新絲路倡議發表報告,標題借用了英國70年代著名樂隊「披頭四」的一首名曲”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這條漫長曲折的路)。
報告認為,2000年前古絲綢之路,是由於外國對中國絲綢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自然形成 ;而如今計劃中的一帶一路,更多是中國出於自身利益而推動。
該報告還預計,如果一帶一路倡議全面鋪開,整個實施的過程將是長期的,時間跨越至少30到40年。
「2049年通常被認為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因為那一年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建國100週年。」
幾十年太遠,兩年卻在眼前。在本次的高峰論壇上,習近平宣佈中國將在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
屆時參加國家數量的多少、官員級別的高低,都可以看成是判斷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成功的參考。■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