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提出恢復漢字說明了什麼?

時間步入2017,再過半年將迎來2018。然而,很多人或許並未在意,甚至早已忘記,韓國將會在2018年從小學開始正式恢復漢字教育。


儘管在此之前,教育部的這一提議引起了韓文學者以及教師們的強烈反對,比如有統計顯示「66%的中小學教師反對漢字教育」,認為「漢字教育會增加學生們的教育負擔」,然而,從韓國上個世紀70年代實施「去漢字化」之後,出現了「高達98%的韓國小學通過體驗課等形式開展漢字教育」,「在廣大的私立補習班,漢字教育卻大行其道」的景象來看,反對者的理由實在是太過牽強,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

常言道,「非死即生」。此次「漢字」得以在韓國「重生」,或許就是因為其在韓國長達千年的「不死」。眾多的韓國學者認為,漢字雖然源於中國,但自公元3世紀傳入古朝鮮,也已使用了上千年,包括《八萬大藏經》、《朝鮮王朝實錄》等在內的絕大多數韓國古籍均系漢字書寫,漢字已成為韓國國文的一部分。此外,不少網民也直言指出,「韓國國民在戶籍中登記的姓氏100%都是漢字,如果將漢字認為是外國語,那就意味着連自己的姓氏都是用外國語記載的,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既然有那麼多韓國人認為,漢字已如同他們的國語一樣熟悉、親切,那麼,要將這種親切感強行的從他們的情感中剝離出來,必然就會引起整個社會的極大反彈。比如,從正式提出「廢止漢字」的總統朴正熙執政時起,圍繞着「去漢字化」引發的爭論就一直在韓國社會中此起彼伏,幾乎從未消停過。

而這些爭論持續引發的關鍵也就在於,自90年代後期,韓國的年輕人基本上已經沒人認識漢字了。然而,伴隨着漢字的廢止,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沒學過漢字的韓國人終於發現,自己看不懂國家古籍、到了歷史景點也看不懂門匾,甚至連《大韓民國憲法》都看不懂了。

除了不認識漢字,「專用韓文」在實際生活中也給普通民眾帶來了不少的麻煩。由於現行60%到70%的韓文字屬於漢字詞,因此同音同字但不同義的情況十分普遍。

016年,韓國電影《哭聲》贏得了頗豐的票房。這部熱門電影在宣傳海報上的名字除了韓文以外,還寫上了「哭聲」這兩個漢字。只因「哭聲」的韓文與「全羅南道谷城郡」這個地名的韓文一樣。而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安靜村莊的驚悚故事,因此上述這個地方的民眾十分擔心,電影放映後會給該地帶來負面影響。

如果說電影的名字出現異義,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那麼人名「撞衫」就會顯得十分尷尬。尤其是在嚴謹的正式場合,對一些知名人士來說,分不清誰是誰極有可能會造成混亂。比如,韓國第20屆國會議員金成泰和金聖泰,他們的韓文名字沒有任何差別。為了加以區分,其中有一位則不得不使用漢字的名牌。可見,「去漢字化」非但沒給韓國人帶來更多的成就與驕傲,反而讓他們變得更加狼狽、尷尬。

於是,在李明博政府時期,20位輩份、政見截然不同的韓國前總理在《敦促在小學教育中實施漢字教育的建議書》上聯合署名。他們認為,「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專用韓文』的錯誤的文字政策,今天我們陷入了比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同樣擁有危機意識的還有此前的金大中政府,在這一時期,13位韓國前教育部長官聯合上書,建議重開中小學漢字教育。

將「恢復漢字」提上議事日程,也就意味着「去漢字化」的失敗。或許,韓國人還未來得及思考,為什麼對於一種外來的文字,竟會如此割捨不斷?離開了漢字,韓國社會就無法延續了嗎?韓國人就無法存活了嗎?

答案仍需從歷史的脈絡來找尋。與其說,韓國「割捨不了」漢字,倒不如說,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能抹殺自己的歷史。而韓國的歷史顯然是與中華民族的漢文化一脈相承、骨肉相連的。要想剔除漢字,幾乎就等同於要斬斷這個國家的根基、否定這個民族的歷史。

從「去漢字化」的失敗中已能看出,韓國根本就無法否定自己的歷史。而更無法否定的是,在久遠的歷史中,漢文化對包括韓國在內的整個東亞的文明教化與深遠影響。可以說,那時廣博深遠的漢文化是東亞各國得以建立、發展、延續的源動力。對於生活在傳統文明不斷遭到洗劫的現代社會的中國人來說,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繁榮、偉大與輝煌或許是難以想像的。

然而,從如今韓國要正式「恢復漢字」的終極選擇來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輝煌也同樣會被認識到,是中國難以割捨的歷史。若有一天,中國正式提出,要恢復包括服飾、禮儀等在內的傳統文化,也同樣是「非死即生」的必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