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近日中印在原錫金王國(近已變成屬於印度的錫金邦)附近的洞朗地區發生邊境衝突,香港的年輕一代已沒有多少個知道,世上曾有一個叫錫金的王國存在過。
我們這一代之所以會接觸到錫金,是因為小學讀社會的時候,要記住一連串與中國接壤的國家,錫金就是其中一個。
錫金的位置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它的北面與中國的西藏接壤,東面是不丹,西面是尼泊爾。南面是印度。錫金的面積只有7,096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七倍,比不丹還要小。錫金人口只有60萬,是香港的十二分之一。居民多為尼泊爾人,信奉印度教為主。
錫金原先是一個成立於十七世紀的世襲的君主國,首任國王是一個西藏貴族的後裔。由於小國寡民,錫金常被鄰國欺負。1700年尼泊爾入侵錫金,首都淪陷,國王逃亡西藏,向清廷求救。乾隆皇帝先後兩次出兵,最後把尼泊爾的軍隊追擊至加德滿都的近郊,令尼泊爾也不得不向清廷稱臣。
從此尼泊爾與錫金都變成清朝的藩國;但只需他們納貢,甚少干預他們內政。然而,當英國人來到的時候,管治的力度就大很多,名義上錫金只是英國的保護國,但實際上,英國是把錫金撥入整個印度殖民體系,由一個英國派來的總督一起管理,如是亦造就了印度後來有條件把錫金併入自己版圖。
英國入侵錫金時,錫金國王也曾向清廷求救,但當時的清廷已沒有乾隆時代那樣強盛,並沒有再出兵予以援手。事件令英國看到清朝已大而無當,遂敢以小犯大,向中國發動鴉片戰爭。
二次大戰後,輪到英國國力轉弱,不得不逐一放棄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不丹與錫金等國家,卻相繼獨立。但錫金在脫離英國後,已無力完全獨立,只好繼續依靠印度。它沒有自己的軍隊,而外交事務則全由印度代理,成了印度的保護國。
1973年,印軍開進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的權力。1975年,印度再次出動軍隊,軟禁國王,鎮壓反對派,並逼議會罷黜國王,以及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錫金的王室只好在美國成立流亡政府,雖然他們再三表示印度吞併錫金是非法的,但西方國家卻視若無睹,反應遠不及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那麼強烈。原因是西方希望扶持印度,以在亞洲制衡中國。
中國對印度吞併錫金,在開始時是拒絕承認的,還多次發聲明予以譴責。但礙於米已成炊,且不想與印度的關係鬧得太僵,中國遂於2003年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
今次中印在錫金附近的邊境衝突,是因為印度不想中國在這個地區進行道路建設。原因是這個地區是一條重要的「咽喉」,印度靠這個狹窄的地帶把印度的本土與東北七個邦連接起來。印度自己地區的基建落後,所以不想中國那邊可以有完善的道路系統。這樣以免中國在打起仗來處於上風。所以,印度明知毫無道理,亦要借邊境衝突來阻止中國築路。
不過,中國這次並非志在為錫金翻案,並未傷害印度的根本利益。所以我認為矛盾是可以解決的,讀者可不用太擔心。■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7年7月27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