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若要一條路走到黑 正好試試中國軍改取得了多大成果

千里岩

在整體軍事力量上,中國明顯強於印度,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體系的完整性方面,中國更是不知把印度甩到哪裡去了。一旦開戰,印度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究竟要把藏南還給中國呢?還是丟掉克什米爾或者拉達克等地區?還是繼續玩死自己?


近日,印軍從中印邊界錫金段侵入中國境內的洞朗地區,導致兩國關係再次因邊界問題而呈緊繃之勢。從目前印度的種種行動來看,有點志在必得的架勢。印度憑什麼有這麼足的底氣,敢於動用軍事手段來挑釁中國呢?中國對於印度真的束手無策麼?
關於中印兩國的軍事力量、綜合國力、GDP總量對比,各大媒體已經做了相當多的報道。但是,這些紙面上的數字並不足以解釋戰爭的勝負,政治環境、氣候條件、地形因素、指揮統帥機制、軍事力量對比才是決定軍事行動勝負的關鍵因素,發達的公路、鐵路網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是必不可少。

這些,印度有嗎?

1、印度為何敢叫囂「兩線半」作戰?
印度主要領土兩面臨海,只有北對中國,西向巴基斯坦被其視為對手,中印之間存在着尼泊爾和不丹兩個國家。考慮中國的一向政治風格,也不存在「借路」的風險。
因此,印度可以將大約45%的陸軍和空軍力量部署在西方面對巴基斯坦(同時面對中印邊界西段爭議地區),將30%以上部隊部署在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區。綜合考慮,印度大約可以動用50%以上的兵力來直接用於跟中國的衝突。
中國的武裝力量雖然位居世界第三位,從紙面上看對印度的優勢也並不大。印度官員認為,中國國土廣袤,需要防衛的方向更多,必然會將部隊分散部署,而面對印度時候很難集中起來壓倒性優勢兵力,加之前述自然條件帶來的影響,真正能用於作戰的部隊可能會反而少於印度。
因此,印陸軍參謀長才敢叫囂「印度不介意進行2.5線戰爭」——同時對中巴開戰,並且還能有效應對國內反政府武裝。
就目前形勢來看,不能說印度的這種判斷是錯誤的。
印度在錫金方向和東線爭議地區集中了4個軍和一個正在建設中的軍,約21萬人,大約編成了9個山地師、1個步兵師、1個炮兵旅和1個裝甲團。
除了專門針對中國的第17山地作戰軍尚在組建當中,第59山地師以及第72山地師目前約3萬人,未來兩年計劃增加到9萬以上。
錫金方向的第33軍下轄第17、20和27山地師,總兵力約6萬至7萬,早已在錫金周邊部署多年。
印占藏南地區,在達旺方向上部署的第4軍下轄第2、5和21山地師之外,更是編有第21炮兵旅和第45裝甲團,總兵力約5萬人。
在中印緬三國交界地帶附近的第3軍下屬第23步兵師和第57山地師,兵力約3萬人,被視為東段對華作戰的預備力量。
印度正在組建一個部署於東線的炮兵師,除了使用現有裝備的FH77B型榴彈炮,也已經確定引進大量美製超輕型的XM333榴彈炮,未來的印軍對華作戰骨幹火力將由這批155毫米的榴彈炮承擔。
包括這次被入侵的洞朗地區在內,在東線直面印度的中國陸軍機動部隊日常總兵力也未必達到印度的1/4。即便是我軍基本掌控爭議地區的西線,與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駐軍相比較,數量上也確實沒有優勢。
在雙方空軍數量對比上,印度也有一定優勢。
中國在整個西藏地區的高原機場不過4、5個,而印度沿着中印邊界線上擁有的機場數量則是中國的3、4倍,在被其非法侵佔的藏南地區機場數量就是中國的兩倍。並且,印度不斷地對這些機場投入巨資進行擴建,確保可以起降美製C17這種大型戰略運輸機。目前,印度正在將手頭最先進的蘇30MKI戰機調往東線。
另外印度的數個導彈團也部署在東線,分別裝備了「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和「大地」系列的短程彈道導彈。印軍裝備了大量的直升機,還正在採購更多的具有強載重能力的各類直升機,試圖打造「飛行步兵」和「飛行炮兵」。
當然,印度所謂的「兩線半作戰」是小小的「兩線半」——打點小仗,印度可能投機取巧地佔到些便宜,一旦大打出手,結局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2、仗着自己兵多,效率問題考慮過嗎?
中印對峙的洞朗地域乃至整個中印邊界爭議地區,多數地段都集中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
對於中國來說,在這一區域展開軍事行動,必須要克服青藏高原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種種問題,諸如:人煙稀少,無法就地為部隊提供足夠支持;道路數量不多、承載力有限,摒棄經常遭遇各種地質災害;西藏地區的軍用機場較少,適用機種也較為有限,航空兵活動受到一定製約。
反觀印度,沿着中印邊界地區,基本處於南亞平原地帶,氣候溫和人口密集,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可以較為便捷地支援軍事行動。
不過,歸功於青藏鐵路的通車與西藏道路網絡數十年的建設成果,我軍雖然面臨一定困難,但是相比1962年,已經好了太多!
若未來更多的西藏公路鐵路建設計劃付諸實施、更多的高原機場建設完成,印度必將面對更不利的局面。這點很可能是印度迫不及待要“動手”的原因之一:印方認為,這條公路一旦建成必將使得中方未來對邊界地區的控制更加穩固。
更重要的是,眾所周知,現代戰爭不同於冷兵器時代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不是單純去比誰的兵多,而是講究“快速集結,火力優勢,機動作戰和保障優勢”,信息化作戰則上升到“察打一體”高度,強調打擊效率。
在這些領域,印度可就沒法跟中國比了。
中印邊界地形特殊,一旦大規模衝突開始,能夠快速在有利方向上集結和調動部隊的一方才能掌握主動權。所以,如果中國一線部隊可以有效的在一定時間內頂住印軍的發起的第一波攻勢,那麼,後方部隊趕到戰場時,除了增援,更可以選取對自己有利的地點集中超過印軍的兵力發起“攻敵必救”之攻勢,把難題拋給印度自己考慮:究竟要把藏南還給中國呢?還是丟掉克什米爾或者拉達克等地區?
印度的公路、鐵路運載能力印度究竟如何,相信大家從日常新聞中早已有目共睹、瞭然於心。在印軍顧此失彼、疲於奔命的過程中,不用提作戰任務,能夠確保自己不發生重大混亂就算很不錯了。這時候中國部隊若干發起火力,必定會給印軍造成更大的損失。
中國也可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迫使印軍不得不進行調動和分散,畢竟動員預備役等工作是緩不救急。這樣會拉長戰爭持續時間,這對於印度軍隊來說恐怕是更加致命的。

3、若開戰,印度工業體系能先玩死自己
曾任蘇軍總參謀長的伊萬諾夫大將曾經在著作中總結道:「沒有工業化國家支持的機械化軍隊等於是無源之水」。
在整體軍事力量上,中國明顯強於印度,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體系的完整性方面,中國更是不知把印度甩到哪裡去了。
印度貧弱的工業體系狠狠地拖住了國防力量的後腿。迄今為止,在印軍的武器裝備庫中,除了飽受詬病的「英薩斯」步槍之外沒有一種實現完全國產,坦克、飛機火炮等通通仰人鼻息,購買來源五花八門,分別屬於若干不同的裝備體系。我們講點真實的「笑話」。
在卡吉爾衝突中,印軍在短短數月之內就打光了所有庫存彈藥,並且本國不具備生產能力。如果中印開打,戰爭規模將是卡吉爾衝突的幾十倍,屆時會發生什麼,頗耐人尋味。
著名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被稱為「印度空軍的最大敵人」——經它大修的飛機發生事故率居高不下,目前正在以2架/月的速度風雨無阻、夜以繼日地幹掉印度空軍的戰機。這些年,被印度人自己幹掉的戰機總數,算起來比死敵巴基斯坦擊落的飛機數目還多出不少。
在和平時期,戰機出動率較低,大修間隔較長;一旦戰時需高強度出勤,這個問題會更加嚴重。
其實也不用戰時,拜這家企業所賜,印度空軍的核心骨幹蘇30MKI的在航率只能勉強維持在50%左右,稍微老一點的蘇27在航率更低。
印度空軍一共也就擁有大約230架左右的蘇27/30系列戰機,即便是算上相對先進的米格29和幻影2000等另外百十來架,未來對華作戰中究竟有多少飛機可用?
這麼坑爹的公司還留着幹嘛?
但印度也很無奈啊,因為別無選擇——除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之外,印度別無企業能夠承擔飛機大修任務。
主力作戰裝備尚且如此,其他武器裝備之窘境自然可以想見。買來的武器裝備是否可靠暫且不提,對拿到手的裝備是不是足夠熟悉、能不能立即投入作戰任務都不好說。即便相關國家願意立即抽調跟印度裝備同樣型號的現役裝備進行支援,也會面臨手續交割、運輸分發等等諸多環節的問題,印度現有裝備能否真的頂到那些裝備到手呢?
所以,若中印開戰,一旦戰事拖長,印度恐怕要陷入絕地。

4、這樣的軍事指揮統帥機制,有點可樂
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後,中國確實沒有進行過規模相當的戰爭行動。但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結束後,也同樣沒有類似經驗。
在目前印度作戰指揮體制下,以內閣政治事務委員會為核心,總理(委員會首腦)在做出戰爭決策后,需要經過會議決議后呈報總統批准,然後才可以交付軍隊施行。戰時層層審批,決策效率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國防部並非統一的作戰指揮機構,除了平日對軍隊進行行政管理和建設規劃職能外,在戰時,它只是作為內閣委員會決議執行的監督機構存在。
有趣的是,印軍也沒有其他統一指揮協調三軍行動的機構,因此,涉及具體作戰任務執行,只能分別由三個軍種的參謀長及其副手湊在一起商量着辦,三軍種的司令部同時還通過其所屬的軍區司令部對各自部隊進行指揮與控制。
如此執行作戰任務,各軍種在戰爭中的默契令人堪憂。從1999年卡吉爾衝突的戰例就能明顯看出,印軍的陸軍和空軍之間配合併不順暢。
真打仗,這麼幹能贏嗎?
中國軍隊最近五年來對軍隊體制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革。這次改革從總部機關的精簡化、戰略區域指揮機構實現軍兵種聯合化和作戰部隊實現合成化入手,初步建立了一種層級少、反應靈活,注重合成作戰的扁平化指揮架構。
很顯然,這種改革是為了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軍兵種聯合作戰的要求,是緊跟時代和科技進步的努力。
印度若一條路走到黑,我們不妨試試軍改至今取得了多大成果。

5、認準中國不願打大仗,非得挑事兒
從上文分析就能看到,當前的印度軍事力量就像一個“巨大泥人”,體積龐大但弱點無處不在,一旦把自己拖進戰爭,前景非常不樂觀。
就這情況,為何非跟中國過不去呢?
其實也不難理解。
一方面,印度的軍事力量雖然比不上中國,但是在南亞地區,尤其是跟不丹、尼泊爾這些國家相比,確實顯得碩大無朋。除了1962年對中國開戰沒有討得便宜反而虧本之外,印度使用武力在南亞搞霸權,一直幹得順風順水,自我膨脹也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莫迪很需要一次對華軍事勝利。莫迪政府原本是依靠印度教群體、玩民粹手腕上台,目前正面臨一個政治瓶頸——在經濟政策方面,雖然狠招疊出,但是效果仍然不明朗,國內其他矛盾正在上升。如果能夠給對華邊界問題這個「老心病」喂一劑虎狼之葯,哪怕是收效甚微,都可以成為印度民族主義的強心劑,進而穩固政局。此外,還能提高印度的國際威望,日後可以加緊對周邊國家「吆五喝六」。
於是,印度就仗着自己人多和中國在當地的軍力部署的相對不足,認為中國無法騰出手認真全力對其作戰;而對於可能的短期、中小規模短期衝突,印度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規避弱點。
印度為什麼認為中國輕易不會對其進行長期的、較大規模的戰爭呢?這也不難理解。
首先,印度與俄羅斯關係不錯,又與美日等西方國家關係密切;而中國則需要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戰略圍堵。表面上,這個局面似乎對印度較為有利。
第二,當前中國主要戰略注意力不在中印邊界上,朝鮮半島和台灣都有更高的優先級。而除了跟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爭端之外,印度最擔心的問題就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可能對自己形成可怕的包圍圈。
第三,中國即將承辦「金磚國家」首腦峰會,十 九大即將召開,在此階段,中國政府會傾向於向印度妥協。
第四,印度認為中國害怕它切斷印度洋航路,造成中國進口能源和對外出口障礙——中國在60天左右用完石油儲備后必定會對印度服軟。
因此,時至今日,印度政府部分官員擺出希望雙方和平解決爭端的態度,甚至提出了中印雙方同時從爭議地點撤退的建議。但是,從印方實際行動來看,這些表態不過是其「以退為進」的手段。
印度入侵洞朗地區,如果按印方官員的建議、雙方同時從「爭議地段」撤退,就意味着中國必然無法將這條理所當然的公路繼續建設下去。這麼一來,印方就達到了阻止中國修路的目的。如果對峙持續下去,隨着天氣日漸轉冷,交通運輸將越發困難,部隊供給難以為繼,即便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也不得不撤退,印度也會實現同樣的目的。

6、夢做得挺美,但顯然並不真實
如果能在與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安理會「五常」國家的小戰中取得小勝,對一直野心勃勃地謀求「有聲有色大國」地位的印度誘惑實在太大。
實際上,考慮到兩國經濟總量和對世界經濟參與程度,西方國家懾於跟中國的經濟利益捆綁和穩定世界經濟形勢,對於印度的政治支持必然是相當有所保留的,更不可能為了印度而跟中國進行武裝衝突。
中國石油自給率大約在40%以上,而且進口石油的重要渠道,諸如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都不經過印度洋;較大規模對外貿易同樣也可以不經過印度洋。所以說,即使印度真的有能力封鎖印度洋,中國也完全可以頂住。
退一萬步來說,無論在何種形勢下,對於侵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任何行為,中國政府和人民都是根本無法容忍的。
歷史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取得了一次次反侵略鬥爭的勝利。
1962年,我國正處於經濟極度困難時期,解放軍主要注意力集中於東南沿海方向以防範蔣介石集團叫嚷的「反攻」,印度就趁火打劫、搞了個「前進政策」,結果……
貧困時尚不忍氣吞聲,今天國力昌隆、兵強馬壯的中國更不會讓旁人隨心所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