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羅興亞難民危機使得緬甸的受到高度國際關注之際,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緬甸被印媒稱為「制衡中國影響」,印度與中國同為緬甸鄰國,誰與緬甸關係更近?
為何羅興亞難民的危機受到如此高度的國際關注?為何與緬甸中間隔著印度的、遙遠的巴基斯坦沒有直接受到難民潮衝擊,但全國各地城市也爆發聲援抗議?為何過去接受羅興亞難民的印度官方開始改變態度?為何中國也被聯繫起來?這一切都要從緬甸和羅興亞人的歷史說起。
緬甸:亞洲的寶石
處於中國、印度、東南亞、南亞交界處的緬甸不僅有著亞洲戰略要衝的地理位置,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藏,是世界最大寶石產地。
該國也有多民族的特點,除了佔人口約70%的緬族以外,還有撣族,克倫族,克欽族,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等多民族。
緬甸自從二戰後獨立建國以來,內部民族矛盾一直沒有完美的處理好,導致特別是少數民族和緬族之間不時爆發矛盾,武裝衝突時續時斷,也不時引發國際關注。
這次緬甸西部若開邦爆發的人道危機也是早有歷史淵源。與孟加拉接壤的若開邦是一個十分貧窮的區域,約一百萬羅興亞人居於當地,他們都是穆斯林,與孟加拉、印度的穆斯林有著宗教、文化和宗族等重重聯繫。
早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從大英帝國英屬印度獨立之際,當時就有羅興亞領導人與全英屬印度穆斯林領袖、巴基斯坦國父真納聯繫,要求加入現為孟加拉國的東巴基斯坦,或者向緬甸政府要求成立自治的穆斯林邦,但被緬甸政府拒絶。雙方隨即爆發武裝衝突,羅興亞人的主要武裝在緬甸軍方的鐵腕武裝清剿下被鎮壓,但沒有徹底消滅。
穆斯林世界聲援
在人口90%為佛教徒的緬甸,因為複雜的歷史原因,羅興亞人和緬甸人之間有著難以解決的民族矛盾,因為他們被緬甸人視為來自孟加拉國的非法移民,受到歷屆緬甸政府的歧視、排擠和打擊。據緬甸1982年的公民權益法,羅興亞人無法取得緬甸公民的身分,他們在難以自由遷徙和擁有土地,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受迫害的少數民族」。
這次羅興亞人危機的直接導火索之一似乎是:緬甸政府指責說,2016年10月,若開邦北部的一個警察站遭到羅興亞人攻擊,導致緬甸警察傷亡。此後,羅興亞人不斷遭受報復,在這次危機達到高潮之前已經有十萬多人流離失所,其中很多人逃到了孟加拉國,在孟加拉國的數十萬羅興亞難民成為孟加拉國和緬甸關係中的一個結症。
飽受戰亂的羅興亞人的大規模遷徙並非只是單向的:在70年代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獨立之際,數十萬羅興亞難民逃入緬甸。在這輪危機中,大批羅興亞難民不僅逃往孟加拉,在孟加拉不歡迎他們的情況下,大批被迫乘船南下孟加拉灣,漂泊逃往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使得穆斯林世界、東南亞的這些周邊國家都牽涉進羅興亞難民危機的外交之中,比如巴基斯坦的各大城市都出現了聲援羅興亞人的示威抗議。
穆斯林世界一浪高於一浪的聲援,讓世界大國更關注著這一地區危機的升級,以及由此涉及自身重大利益的對緬外交問題。
印度的「東進戰略」
作為通往東南亞的大門,以及經孟加拉灣通往東南亞的咽喉要地,緬甸對試圖成為一流大國的印度有著戰略性的關鍵影響,印度一直在努力加強對緬甸影響。
在歷史上,印度與緬甸有著密切的聯繫。特別是在大英帝國時期,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英屬印度曾大批向緬甸移民,很多印度人擔任了協助英國殖民者管理緬甸社會經濟的角色。但如同當年協助英國殖民者入侵中國的印度軍警一樣,其中不少因為欺壓百姓,受到緬甸民眾的敵視,在後來緬甸獨立之際遭到驅逐。
印度和緬甸也有邊境和領土以及民族糾紛,印緬邊境長約1650公里。印度方面曾指責其東北地區的反叛分子在印軍武裝清剿下,有時會進入緬甸休整或躲避政府追捕。
除此以外,印度和緬甸軍政府關係不佳,因為印度是最早譴責緬甸軍政府鎮壓親民主力量的國家之一。
但是,從1990年代早期開始,德里出於戰略、能源和安全方面的考慮,開始與緬甸軍政府改善關係。莫迪政府則主動加大了這方面的步伐,開始實施「東進戰略」。
莫迪的新思維?
在出席了不久前結束的中國廈門的金磚峰會後,印度總理莫迪馬不停蹄訪問緬甸。印度有媒體稱此為「制衡中國」。
在羅興亞穆斯林危機中,莫迪借機高調表示支持緬甸政府,「呼籲國際社會尊重緬甸的國家統一」,強調「打擊恐怖主義」,給倍受國際社會詬病的緬甸領導人予以支持。印度是目前唯一一個站在緬甸政府立場一邊、譴責羅興亞人武裝「極端主義暴行」的大國。
在莫迪訪問緬甸期間,兩國簽署了11項諒解備忘錄,涉及電力、文化交流、新聞媒體、信息技術、醫藥衛生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此外,印度還面向緬甸公民赴印推出免簽政策。
印度早已向緬甸提出了宏大的聯繫兩國基礎設施和加強雙邊貿易計劃,包括印緬泰公路,印度正在修建貫穿孟加拉國的公路,通過陸路與河道運輸的結合,經過緬甸欽邦和若開邦,將東北部與緬甸的港口連接起來。
早在印軍和中國軍隊在中不(丹)邊境洞朗對峙、形成危機之際, 7月初,緬甸三軍總司令敏昂來將軍應印度的邀請訪問印度。印度有媒體稱印度對敏昂將軍以「國王般的待遇」接待,「向中國發出明確的信號」, 「要幫助緬甸抵禦中國的戰略入侵」。
另外,8月份,印度宣佈將遣返印度境內的40000名羅興亞難民,其中包括16500名在聯合國難民署(UNHCR)註冊了難民身份的羅興亞人。印度官方對外表示,印度境內的羅興亞人是非法移民,「對印度構成潛在安全威脅,應該被驅逐出境」。
中國緬甸關係
中國因為長期以來支持緬甸政府,和緬甸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關係。緬甸現任領導人昂山素季在2016年上台之後也是首先訪問中國,體現中國在緬甸外交中的份量。中國是緬甸最大的投資來源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包括中國投資數十億美元和緬甸修建密松水壩,兩國還有重要的是油氣資源合作。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下,中緬關係繼續發展。
過去,有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的緬甸油氣供應市場主要面向泰國和印度等,但自從中國投資的中緬油氣管道2013年開通以來,緬甸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進口通道。因此,緬甸也對中國有重要戰略意義,這也引起了其它地區或國際大國關注。
中緬原計劃建設面向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的皎漂至中國昆明的鐵路。2010年中緬鐵路工程項目公開,但2014年,這個項目「因為緬甸民眾反對」擱淺。中國媒體有評論稱,在皎漂-昆明鐵路擱淺前,日本宣佈:無償援助緬甸7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72億元)幫助修建鐵路等設施。有分析認為,在緬甸取消中國的鐵路修建計劃背後,很可能是日本在暗中阻攔。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羅興亞難民危機爆發地是若開邦,而中緬油氣管道的起點正在若開邦的皎漂港。這使得一些評論人士分析大國在危機幕後的作用。比如有烏克蘭媒體稱,緬甸危機有俄國攪局的因素,因為莫斯科不希望中國同緬甸的石油合作影響俄國對華石油出口。
最關心皎漂港的其它鄰國當屬警惕中國在印度洋舉動的印度。早在10年前,中國的公司就宣佈與緬甸方面合作,要把皎漂港建成緬甸最大的深水港。這個消息當時讓印度表示了中國南下印度洋「左有巴基斯坦、右有緬甸」包圍印度的擔心。
在困擾緬甸的國內民族問題上,中國也舉足輕重,在緬甸政府和地方民族武裝之間發揮重要的斡旋作用,促使地方武裝與緬甸政府和談。有媒體稱中國還表示願意接受一些羅興亞難民,但是據該報道稱被緬甸官方拒絶。
印度媒體稱,莫迪試圖密切印緬關係的努力或許「已經太遲」,「一些專家擔心中國早在印度之前已先發制人。」■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