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組數據:
- 2010年,中德貿易額為1302億美元,2016年中德貿易額為1626億美元中德六年間增長比例為24.8%
- 2010年,中俄貿易額為593億美元,2016年中俄貿易額為695億美元中俄六年間增長比例為17.2%
- 2010年,中國和中東歐十六國貿易額為439億美元,到了2016年則升為587億美元。中國和中東歐德貿易增長比例為33.7%
- 2010年,中國和美國是4568億美元,2016年中美貿易額為5786億美元。中美貿易額增長比例為26.6%
- 2010年,中日貿易額為3030億美元,2016年中日貿易額為2705億美元。中日則是負增長10.7%
- 2010年,中韓貿易額為2010億美元,2016年中韓貿易額為2113億美元。韓國要多加兩個數據,那就是在薩德沒有部署之前的2015年,中韓貿易額為2274億美元,還有一個就是中韓關係急劇升溫的2013年,貿易總量為2742億美元,為歷史最高水平。由此可見,當前中韓貿易額和歷史最高期相比,負增長比例為23%。
數據無疑是枯燥的,但簡單的數據對比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以上所列舉的數據中,除了中東歐國家不屬於我們的主要貿易夥伴,其他幾個國家都和我們的貿易往來極為密切,貿易數額也極為巨大。
我們總是說,經濟為里,政治為表。反過來說,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狀況也可以反映出他們之間的政治熱度。
通過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和中德之間的貿易往來漲幅大致差不多,同樣反映出來的是,當前別看中美之間的國際關係博弈異常激烈,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小手拉得可不是一般的緊。最起碼,比起表面上看起來打得火熱的中德關係毫不遜色。
而中俄之間的貿易漲幅則相對較弱,但這應該是和俄羅斯自身經濟疲弱的本質有關係,也就是,國家經濟體量決定貿易量的大小。兩個國家關係再好,只要有一方需求疲弱,這個生意就做不大。但總體上來說,這種穩定上漲的貿易額,基本上確立了中俄之間的關係穩定。
至於中日和中韓,我們只有呵呵了,日本這件事自不用說,那是他們的心太大,總想着用經濟關係來決定政治關係,那麼對不起,政治關係弄不好的話,我們就只有削減經濟關係。
而韓國我只能送他一個字「作」作得無話可說。這種貿易比例的縮水,對於中國來說不過是從另外的地方找補一下,但對於韓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基本上沒有地方找補。因為對於韓國貨物有着巨大市場需求的國家實在不多。。。而韓國自身的國家體量決定了,它不可能在世界各地一點一點的拼湊出從中國失去的市場–成本太大了。
其實今天要說的話題,並不是美德日韓這幾個國家,而恰恰是那個不算我們主流貿易夥伴的中東歐國家。因為自2012年中國和中東歐16國的16+1模式構建以來,已經過去了六個年頭,雖然十六國的貿易量還比不上一個俄羅斯,但中東歐的戰略地緣位置卻非常重要,也是我們「一帶一路」藍圖的關鍵位置。這裡就猶如一根楔子,在牢牢的釘住西歐之餘,還在俄歐之間是我們有了巨大的轉圜餘地。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有云: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中東歐無疑就是中國一帶一路當中的爭地,交地,衢地,和重地。有這樣四個重要的特性,我想,不但中國應該加大與這些國家的交往,更是我們和俄歐打交道時必不可少的籌碼和條件。
所謂交地,孫子說,彼可以來,我可以往。也就是大家在這個地方都可以往來。中東歐的這種屬性早在冷戰時期就有了,冷戰結束后,這種屬性更為明顯,不過因為前蘇聯的快速崩塌,俄羅斯自顧不暇,以至於讓這種交地的屬性不太明顯,如今,這地方中國終於殺了進來。交地的屬性再次煥發出生機。
所謂爭地,孫子云: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這個沒話說,中東歐介於俄歐之間,不要說二戰後,在歷史上就一直是歐洲列強的爭搶之地,誰得到了這塊地方,誰的戰略緩衝餘地就更大。在當今,更是如此。而對中國雖然沒有軍事上的戰略緩衝作用,但卻可以讓我們在進軍西歐的路上充當橋頭堡的作用。實為經濟上的必得之地。
所謂衢地,孫子云: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中東歐在歷史上由於過度分散,並不能形成合力,無論是西歐還是俄羅斯,誰控制這塊地方,誰就獲得了戰略主動權,當年冷戰的時候,正是因為前蘇聯牢牢的控制着這塊地方,才使得美國以及他的歐洲盟友們整日惴惴不安,不敢輕易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過分猖獗。那個時候,是前蘇聯佔據了主動權,如今,中東歐紛紛加入歐盟乃至北約,這極大的增加了俄羅斯和歐洲博弈的被動性,以至於連自己的貼身小弟烏克蘭都控制不住。可以想見,中東歐這塊衢地的重要性。
所謂重地,孫子云: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是為重地。我們構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打通歐亞一體化大動脈。其目標直指西歐甚至大西洋島國–英國。重新打造一場陸地文明發展的新世界。而一旦進入西歐,如果和作為曾經的橋頭堡和將來的後援之地的中東歐搞好關係,促使他們和我們的利益保持一致,無疑會給我們爭奪西歐市場帶來極大的戰略保障。這也就是中東歐也是重地的原因。
我們總是說,中國智慧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種博大精深,這種源遠流長並不是只存在於教科書上,更是我們利用先祖智慧為我們開創未來的保證。有了這些文化和智慧,我們才可以料敵於先,才可以未雨綢繆,才可以佔得先機。我想,中國準備進入歐洲之前,恐怕早就對這塊土地有所謀劃了。
2012年,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16+1模式正式形成,從此後,一年一度的模式內高層峰會也從未中斷。當下,我們在中東歐的發展如火如荼,利用市場對開和基礎建設以及中歐鐵路的建設,我們已經和中東歐德大部分國家建成良好關係,波黑的水電站,貝爾格萊德的多瑙河大橋,波蘭的防洪大壩,無一不閃爍着中國基建狂魔的光芒,而構建一個中東歐高速鐵路網則是我們將要實施的偉大工程。如果雙方關係能夠就這麼順利發展下去的話,那麼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就要給中東歐這塊地方再增加一個孫子九地篇中沒有的名詞—活地。
請注意,我說了如果這個詞。這也就是說,雙方的發展中還存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因素既不是來自中國,也不會來自中東歐十六國。而是來自相關博弈的其他國家,比如俄羅斯,比如德國,再比如美國。
美國且不用說,它目前的主要注意力不需要放在中東歐,即便放,那也是目標直指俄羅斯而非中國。因為目前中國在這個地方所爭取的利益和美國衝突不大,且也不需要它親自出馬,有俄羅斯和德國對中國的擔心那就足夠。美中主要的博弈場所還在東亞,中國的周邊。
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國在中東歐的發展意味着什麼,德國和俄羅斯是最為感同身受的。從目前來看,俄羅斯自己無力在中東歐和西歐一較長短,那麼作為最大戰略夥伴國的中國介入這一地區,無論是客觀還是主觀上,都會為俄羅斯增添一點緩和的餘地,最起碼不至於讓波蘭等鐵杆反俄國家做得太過分。所以,目前的俄羅斯是歡迎中國介入這一地區的。只有等到俄羅斯緩過一口氣,再次具備單挑歐洲的力量的時候,它才會忌憚中國的介入。所以,俄羅斯暫時也可以不說。他什麼時候能具備這個能力,暫時還看不到。
剩下的就是德國了。德國,最近有些艾怨,因為如果中國在這一地區取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之後,德國的大後方將難以得到保障。我們都知道,德國作為當今世界最為強大的工業國家之一,其強大工業支撐的背後就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希臘經濟危機我們更可以知道,就連相對富裕的希臘人其實也不過是德國工業的打工仔,而更加貧窮的中東歐國家,更是德國以及荷蘭,比利時等國的廉價勞動力保證。如果大量的中國資本進入中東歐,依託龐大的中國市場,勢必會對當地的工業,手工業發展有着加速的作用,把大量就業人口留在本地,這就會導致西歐的用工不足。相比較冒着巨大風險引進難民作為就業人口,中東歐的打工仔從素質到地緣上無疑更佔優勢。而一旦這些地方的就業者不再外出。對於西歐就業人口的打擊是可以想象的。
當然,就業人口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政治影響力。得益於經濟和就業的影響力,德國在冷戰後,對於中東歐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漸漸地超過了從前的俄羅斯。這是德國雄心勃勃的大歐洲計劃的一個頗為重要的後備基地,有了對於中東歐的整合優勢,德國就擁有了更為龐大的話語權和地緣優勢。這是德國可以和法國、英國搶奪歐洲最大話語權的基礎保障。所以,面對潤物無聲而來勢洶湧的中國,德國的擔心可想而知。
前不久,德國外長加布里爾就曾經對媒體口吐怨言,說中國在中東歐的發展有損於德國的利益,而更早之前,德國駐華大使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論。這表明,德國對於我們在他大後方的動作頗感不適應,不舒服。中國有個成語我可以用一下,就叫做如芒在背。不過這個成語是不大恰當的,最起碼我們中國人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我們是奔着共同致富去的,是奔着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去的。對德國,完全沒有主觀性的惡意。但這個詞我相信德國人一定感同身受的覺得恰如其分。
但不舒服,不適應也是沒辦法,畢竟德國現在自身也陷入了一場難以平息的組閣風波中,牙買加內閣基本上已經宣布破裂,組了一個多月的閣,這個閣卻總是組不成,默克爾異常尷尬。這時候,重新大選的呼聲開始高漲起來。這是默克爾很難接受的,本來這次大選,默克爾就贏得並不輕鬆,如果此時宣布重新大選,即便默克爾還會贏,但結果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壞,所以,在當前的這種局面下,如何協調好組閣,才是默克爾亟需面對的。
聽說,默大媽的基民盟開始準備向之前的老戰友社民盟妥協,準備復婚。基民盟和社民盟原來這些年一直搭檔挺好,就是因為近年對於難民的態度導致分裂。那麼很簡單,默大媽如果想要妥協,就必須在難民問題上讓步。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來自中東歐打工仔的重要性就更加凸出。所以,中國在中東歐的發展規劃就會進一步導致德國的反對和不滿。
或者有人說,我們難道不能和德國來個共享經濟嗎?大家一起發展這一地區?其實很難,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個事實,那就是中東歐本來就是德國碗里的菜,人家愛咋吃就咋吃,你現在來了,說我可以幫你炒着吃,燉着吃,花樣翻番,口味多樣。是,不錯,菜是好吃了一點,但從此德國的菜就要分給外人這才是根本啊。所以,誰也不會樂意。我的菜,就是我的,好吃難吃也都是我的。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解決之道,這也是中國人最為擅長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檔局部利益產生矛盾的時候,我們就把這種矛盾放到更大更寬的背景下去解決。當我們和德國以及西歐國家在中東歐的利益上產生糾葛而無法就地解決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到更廣闊的世界市場上,也就是在這裡我吃了你一點菜,那麼我可以去其它地方請你吃個大餐。比如非洲和南美市場,比如中東和南亞市場。大家都可以一起愉快的玩嘛,何必眼光總是盯着一個地方呢?
目前在沒有解決德國疑慮的時候,我們最好還是收斂和沉穩一點,盡量多做事,少說話。目前在中東歐不需要造勢,只需要前進。略微查了一下,目前對於中國中東歐16+1的新聞報道社會網站並不多,基本上都是政府網站在播發。這是一種沉斂的表現嗎?我深以為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