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訪美 中美貿易面臨洗牌

一個月前,新晉中共政治局委員劉鶴成為達沃斯論壇上代表中國的面孔,引起國際媒體聚焦。一個月後,劉鶴出訪美國,因時機和議題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2月26日,中國外交部在十九屆三中全會開幕當天才確認這一消息,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辦主任劉鶴於2月27日至3月3日赴美訪問。屆時,雙方將就中美關係和兩國經貿領域合作交換意見。」。

美國《紐約時報》隨後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凖備對中國實施幾十年來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在未來幾周裏,特朗普政府將決定是否對中國的鋼鐵和鋁徵收高額關稅,並限制中國的投資,以懲罰中國涉嫌竊取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

劉鶴被派往華盛頓,正是為了評估出現這種衝突的可能性。他的長長的行程表列出的會見人員來自摩根大通、波音公司、美國商會等。當然還包括國家經濟委員會、貿易代表、財政部長等多位美國高級政府官員。

特朗普上任後的一年,雖然中美最高領導人互動頻繁,但絲毫不影響特朗普政府多次出台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

劉鶴訪美的時機也證明了中美貿易議題的緊迫程度——他出發當日恰逢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召開期間,身為政治局委員的他缺席了全會大部分議程。

陰雲密布的中美經貿關係到底緊張到了何種程度?

滅火之旅?

劉鶴此次訪美被外界看作「滅火」之旅。

一個明顯信號是,在劉鶴抵達美國的同時,中國商務部發佈公告稱,即日將終止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該措施2010年實施,原本將持續到2021年。

華盛頓的舉措則截然不同。在同一天,美國商務部發佈對中國鋁箔產品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終裁定,將實施48.64%-106.09%的反傾銷稅率。

過去半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這一背景下,劉鶴訪美面臨的首要議題是緩和衝突。

特朗普從競選時就對中美貿易問題表達不滿,聲稱要把中國確定為匯率操控國,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所有商品增加45%關稅。專家分析,一旦如此中美間貿易戰將全面開打。

特朗普上任後,中美於去年7月開展了首輪全面經濟對話,外界解讀雙方經貿摩擦趨緩。但對話剛結束1個月,美國就正式啟動針對中國知識產權政策的調查。這是時隔7年後美國再次對中國啟動「301調查」。

去年11月,特朗普訪問中國時,依舊形容中美貿易逆差「可怕」,也「令人羞恥」。訪問剛結束,美國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拒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理由是中國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

進入2018年,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反制措施更加頻密。1月,美國突然宣佈大幅增加對進口洗衣機和光伏產品收取的關稅,該舉措是美國近年來最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提出「保護美國通訊法案」,禁止政府機構及其相關單位使用中國公司的通訊產品。

進入2月,美國商務部要求白宮向包括中國在內的12個國家生產的鋼鐵附加53%的關稅。隨後美國商務部還公告稱,正式對原產於中國等國的橡皮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中國也採取行動——2月中國宣佈對從美國進口的高粱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據美國谷物協會統計,美國出口高粱的四分之三以上賣給了中國。

在今年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特朗普再次把炮口對凖中國,聲稱決不允許以「國家計劃經濟」打亂國際貿易秩序的「掠奪性貿易」。這種掠奪性政策扭曲市場,美國決不會對這種做法「睜一眼,閉一眼」。

摩擦根源

雖然中美貿易摩擦目前還控制在個別行業,但這種摩擦已經讓中美關係蒙上了全面貿易戰的陰影。

美國媒體報道稱,劉鶴訪美時可能會表示中國下一步的經濟開放誠意和政策,但橫亘在中美貿易之間的關鍵因素還是巨大的貿易逆差。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1.87萬億元,較2016年繼續擴大13%。

這一問題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BBC商業事務編輯卡馬爾·阿哈邁德 (Kamal Ahmed)分析,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利益植根於其他國家經濟的成功發展,因此建立起自由貿易規則,其他國家成為美國產品的客戶。但現在情況變了,中國成為強大的經濟體,在都在全球貿易的競爭中展現出實力。在特朗普看來,國家計劃、知識產權盜竊和出口補貼是全球貿易的新武器,這些武器被用於對付美國。如果美國沒有得到「公平互惠的交易」的待遇,那麼就要採取行動,進行反制。■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