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殺」間諜、「生化襲擊」?英美四國圍懟俄羅斯大戲拉開

千里岩

3月18日,俄羅斯即將迎來大選。在這個當口,他們也遇上了不少事情——比如前幾天,烏克蘭一名高官表示北約將承認烏克蘭的「申請國」地位;美國則對俄羅斯展開新一輪制裁,理由是「干預2016年大選」。

「雙面間諜」及其女兒


當然,最大的事兒,當屬「俄羅斯前間諜在英國被下毒」事件的發酵。

為何這麼說?看看吧:英國14日下達驅逐令,驅逐俄在英的23名外交人員;昨天,英法美德發表了一份聯合申明稱,「俄羅斯很有可能是這一事件的幕後黑手,此舉是對英國領土完整的侵犯。」對此,俄羅斯回應稱,這是「挑釁行為」,「我們不害怕制裁,我們有導彈」。

為什麼戰鬥民族這一輪「攤上事」?

事件

先來簡單回顧一下事件。

3月4日,一位英國老人及其女兒在英國一個購物中心外離奇陷入昏迷。被送人醫院診斷後才知道,二人系某種神經毒劑中毒。而最先到場跟他們發生身體接觸的兩名警察,也很快出現了一些特殊癥狀。

此舉立即引起了英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他們迅速將此事列入了「恐怖襲擊」,並且派出大批反恐警察和防化部隊封鎖了與兩人相關的場所。最後,英國警方很快得出結論:這是一次暗殺行動,而所用的毒劑則是蘇聯末年研製的一種二元化學武器,其威力遠超大名鼎鼎的VX神經毒氣。

這事情迅速發酵成俄英關係、乃至歐洲與俄羅斯關係之間的新風暴。

為什麼一個看似很小的中毒事件,就能引發這麼大的震動?

因為老人的身份實在不簡單——他曾經是前克格勃(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位上校,蘇聯解體后又轉入俄聯邦安全局工作了一段時間。蘇聯解體的混亂時期,他又悄悄找到了一個新的僱主——英國秘密情報局MI6,從普京的同事變成了007的同事。
說得直白點,他是個「雙面間諜」。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位雙面間諜最終被抓了一個正着,鋃鐺入獄。好在他命不錯,很快英國和俄羅斯之間達成了一個「間諜俘虜」交換的協議,他被著名的美女間諜安娜查普曼換回了英國。

「雙面間諜」及其女兒

分析

那麼,誰下的毒?

按照正常人的邏輯,受過他傷害的、最恨他的俄羅斯肯定是最大的嫌疑人。這也是英國和其他幾個西方國家的邏輯。他們中,已經有人對俄羅斯採取了制裁措施。

對此,俄羅斯的說法是:人人都知道他對我們幹過啥,那麼有心人來個殺人栽贓也不是沒有可能。你問原因?那肯定是找個名正言順的借口欺負我們唄。

畢竟,在間諜和特工這個風雲波詭的地下世界裡,啥陰謀詭計都不稀奇。

客觀來說,兩方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一方面,情報活動哪個國家都得搞,不然沒法活;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由於情報活動高度隱蔽,從對方情報機關裡拉人,往往是對付敵方最有效的做法。

也正是因為如此,情報機關里的「叛徒」,就顯得更加「可恨」。對於一國情報機關來說,如果無法一下子揪出所有的內部叛徒,那麼,讓叛徒「不得好死」、「制裁」叛徒,則是一種很有效的「殺雞儆猴」的手段。

這不是杜撰。比如上世紀80年代,台灣曾經發生過轟動一時的「江南命案」。幾十年後,策劃此事的曾任台灣情報局局長的汪希苓就稱,他們當時就是認定了受害者劉宜良是「三面間諜」,可以視作台灣情報系統的「叛徒」,所以最終策劃和執行了「制裁」。

而在歐洲的歷史上,俄羅斯除了1814年因為打敗拿破崙被當做過一陣子救世主之外,大部分時候是被視為「野蠻人」的。面對大家組團擠兌他,俄羅斯雖然表面上十分強硬,但是內心其實很不安。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的情報人員還被對方拉過去,俄羅斯有多怕,又有多恨,可以想象。

更為重要的是,歷史上,克格勃裡確實存在一種叫做「旅行劊子手」的行當,實施過不少類似的案例。不了解相關情況的島友,可以百度一下「保格丹·斯塔申斯基,斯捷潘·班達拉」,還可以了解一下「保加利亞傘」。

更蹊蹺的是,最近這幾年好多俄羅斯不喜歡的人物都在英國表演了花式離奇死亡的橋段,比如別列佐夫斯基(前流亡俄羅斯寡頭)、利特維年科(前克格勃叛逃特工,放射性元素中毒)等等。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在這件事情上,俄羅斯的確值得懷疑。

話又說回來,即便是地下情報領域,各國做事情時也都是暗自使力,很少公開搞出人命。畢竟,殺人在哪個國家也都不是一件小事,雙方死磕起來,以後就麻煩了。

這次,英國雖然氣急敗壞、言之鑿鑿,但他們除了毒劑品種、人員的身份相關性、作案動機等,並沒有拿出十足實錘的證據,證明此舉是俄羅斯所為,梅姨只能說「高度疑似俄羅斯所為」;

相反,俄羅斯的解釋聽上去也不乏道理:當年設立在烏茲別克的實驗室,最後是美國人去拆除的,他們拿走了一切資料,當然知道怎麼造。另外,蘇聯解體後,那些參與研製的人員不少還移民西方了呢!甚至,俄羅斯態度還很強硬地表示自己一無所知,認為此舉是新一波西方反俄陰謀的開始。

從歷史上看,這類案件往往需要超長的破案時間,甚至有可能成為懸案;這一次結果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

發酵

雖然結果還沒出來,雙方的怒氣倒已顯而易見。

英國搬出了馬上要分家的歐盟小夥伴當救兵。大家都覺得,要是俄羅斯敢動用化學武器這麼搞暗殺,那不是在我們地盤上搞「生化恐怖主義」了嘛?於是,分家這事兒先放一邊,在美國老大哥的帶領下,法、德等都紛紛站出來力挺英國。英國底氣也隨之越來越粗,話也越來越狠——梅姨直接放話:限期俄羅斯把說清楚,不然有好看的。
請注意,在外交語言中,「限期對方做點啥,不然如何如何」有個專門的名詞——最後通牒。

對此,作為外交上的行家,「戰鬥民族」俄羅斯當然聽得明明白白,於是立馬拿出壓箱底的「鐵棍子」,強硬回復:「不要威脅核大國!」

此話一出,英國立即宣布驅逐一大票俄羅斯外交官,稱他們本來都是間諜;俄羅斯很快還以顏色,也宣布將驅逐英國若干外交官。

一般來說,兩國之間鬧到了互相驅逐外交官這一步,就很難看了。

文翠珊又在下院演說裡用了一大堆硬詞,比如回應俄羅斯必須“robust”(強硬),因為俄羅斯能在英國搞恐怖襲擊就是個“hostile”(敵對)國家,如果俄羅斯還不服軟,往下有更多的制裁,等等。

審視

事情鬧到這份上,對各方來說,恐怕都不是什麼好事兒。

本來,因為烏克蘭東部問題,美歐等西方國家對其制裁一點都沒有鬆緩。前面已經提到,美國前兩天還因為所謂「俄羅斯干預大選」問題,對其發動了新的一輪制裁。歐洲國家由於在能源方面有求於俄羅斯,所以態度沒有特別積極,但小打小鬧也一直存在。

未來,圍繞此事,一旦態勢繼續惡化,歐盟方面將不可避免地向美國靠攏,這種傾向則會讓俄羅斯本來就不妙的處境更加艱難。

但倒向美國,對歐盟來說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今天的美國早不是以前的美國,過去做美國的盟友,要麼是經濟上、要麼是安全上有好處;現在美國自顧不暇,安全上不僅不肯多出力,還要讓盟友掏錢強化自身武裝,經濟上則是毫不客氣地對着盟友剪羊毛。如果歐盟因為擔心來自俄羅斯的安全威脅加大而屈從美國,那就得準備大把的真金白銀了。

簡而言之,這事兒鬧下去,對歐盟和俄羅斯都是個雙輸的局面。即便是正在研究脫歐的英國也得仔細想想,安全合作靠北約可以,但這次的事情已經證明,有其他事兒,還得靠着歐盟夥伴幫襯一把,這個脫歐談判是不是該讓着點了?

帝俄時代的外交圈曾經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外交上表現強硬很容易,用一封措辭更激烈的照會回應一封措辭激烈的照會,雙方無限升級下去,最後直到大炮在戰場上轟鳴。」真正高明的外交藝術,體現在手段高明的「不戰屈人之兵」,而不僅僅是嘴皮子上逞快。如果事事都需要將軍們去從戰場上拿來,要談判桌何用?

講真,考驗俄英雙方外交藝術的時候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