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到底會打到什麼程度

雲石

美國時間2018年4月3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對原產於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涉及約5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中國隨即在大豆、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領域發起對等反擊。隨着這一波對攻的開始,中美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戰的也由此拉開帷幕。


既然貿易戰已經開打,那還想還想通過什麼「鬥則兩傷」的話,來遊說得美國收手,至少短期內已經不大可能了。特朗普既然挑起了這個事兒,那自然就做好了承受一定傷害的準備——中國敢於應戰,也是同樣邏輯。現在我們最該關注的是,中美這場貿易戰,究竟會打到什麼程度。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美國作為一個國家,以及特朗普作為美國總統,其發起這場貿易戰的動機何在?

就美國這個國家而言,發起對華貿易戰的動機和邏輯其實是很清晰的。經濟上,鑒於中國綜合國力已經發展到相當程度,不僅在經濟總量上逼近美國,其產業升級的啟動和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更對美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構成威脅。

而在政治方面,隨着經濟發展帶來的地緣潛力釋放,中國影響力外拓趨勢正在加速,對美國主導的現有秩序的擠壓也越來越明顯。

總而言之,中國作為地球上僅有的三大世界級地緣大國之一,這種先天性的國家規模就決定了,其天然對美國構成潛在威脅。

以前中國潛力釋放程度較低、現實實力較弱,這種階段,中國尚可以通過對美經濟捆綁,讓美國資本分享中國發展紅利的方式,約束其與中國決戰的慾望。

但隨着中國整體實力發展到逼近美國的地步,這種實力超越和地位取代的風險就驟然上升,到這個地步,中國再想靠以往的紅利分享方式來掣肘美國,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從這個角度來說,中美關係的質變是早晚的事。

而對美國來說,既然來自中國的紅利分享已不足以壓制中國實力增強造成的整體威脅,現有博弈套路也不足以在未來阻止中國對自己的趕超,那麼趁着當下自己依然佔據優勢,趕緊發動打擊,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上述是從美國政府角度而言的。而從特朗普個人角度來說,他也有發動對華貿易戰的個人利益訴求。

作為全球最大的西式民主國家(當然,這個「最大」不能採用印度的標準),選民的情緒和態度,直接決定了美國總統的政治命運和前途。所以,最大限度的迎合乃至討好民眾,對特朗普來說至關重要。

而發動對華貿易戰,就是一個能討好民眾的上佳之策。

製造業的工人就不說了——這些特朗普的鐵杆擁躉,當然會對制裁中國鼎力支持。
而即便拋開製造業從業者這個部分群體,把範圍擴大到整個美國民眾,對華貿易戰,依然可以說是「民心所向」。

在美國民眾眼中,中國的整體印象本來就偏負面。而隨着中國的高速發展和美國的相對衰落,在社會思潮方面,美國民眾基於「愛國主義」情懷而滋生的反華意識,其升溫其實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隨着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美在經濟結構方面的正面衝突越來越激烈,波及範圍越來越廣——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從業群體會因此受到來自中國同業者的衝擊。

在通過常規競爭,不足以有效維持自身原有優勢的情況下,別說已經因產業外流而失業的民眾,就是其他靠科技優勢依然吃香喝辣的經濟領域,其從業者在感覺競爭即將來臨的威脅后,也傾向於通過「遏制中國」,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畢竟對民眾來說,相較於自己操刀上陣跟中國同行直接競爭,這種國家機器出面幫自己打擊對手的做法,那當然是要舒服的多。

既然遏制中國成為美國民眾的主流意識取向,特朗普對華發動貿易戰,就是迎合了主流民意。

而對資本來說,他們整體上也不反對對華貿易戰。工商業資本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金融、科技資本,鑒於中國金融相對封閉,科技行業中除了蘋果這種需要在華代工廠的硬件公司,其他軟件、互聯網行業在華大多也都水土不服或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他們雖然未必願意中美徹底翻臉,但如果僅僅是發動對華貿易戰,他們也未必會太過反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樂見其成——畢竟,這兩個行業,來自中國的潛在威脅也已經顯而易見了。而這個邏輯同樣適用於汽車、飛機等領域——他們雖然在中國有一定市場,但從長遠看,也都面對着中國同業的巨大挑戰。

最後算下來,真正從主觀層面反對的,也就只有農業等少數行業——只有他們,差不多算得上是中國崛起的完全受益者。只不過這些行業盤子小,從業者少,他們的反對根本就不成氣候——雖然他們本是特朗普擁躉,可能會因此而倒戈,但由於對華貿易戰能獲得主流民眾和資本認同,進而讓特朗普收穫更大支持,所以權衡利弊之下,犧牲掉他們並不可惜。

總而言之,中國的現實經濟實力和未來發展趨勢,決定了美國民眾無論是在個人情緒,還是現實利益方面,其反華慾望都已上升到相當程度;美國資本遏制中國利益取向也逐漸成熟。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坐在白宮的是不是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戰,都是接下來美國總統所必須做出的選擇。特朗普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最多也不就過是將這場貿易戰的發動,稍微提前了一陣子而已。

既然搞清楚了美國的邏輯和動機,那這場貿易戰的前景也就很明顯了——維持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地位,是美國的國家長遠根本利益;維護自己的權力地位,是美國總統的個人利益訴求。現在美國從國家到資本再到民眾,都已然認定中國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威脅,那美國當然是要發動貿易戰,並且願意為此承受一定利益損失的。既然美國朝野普遍有了這個覺悟,那從整體層面來看,這場貿易戰在可預期的未來不可能停止。

不過,對中國來說,雖然貿易戰在整體層面不可避免,但控制其之規模和範圍,卻是可以做到的。

說白了,貿易戰就是雙輸,鑒於中美間龐大的貿易規模,這種戰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勇氣打到底——如果這世界上只有中美兩個國家,那二者或許還有可能拼個你死我活,但問題是這世上除了中美,還有歐俄日印等一連串的准一線和強二線勢力;他們現在或許還不足以對中美構成致命威脅,但如果中美斗個兩敗俱傷,那結果只能是讓他們摘桃子——等他們長到一定塊頭,就會對第一集團發起衝擊,到那時別說中國倒霉,就是美國,同樣會成棒槌。鑒於美國並不具備戰國末期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六合的絕對優勢,那麼它就不可能跟中國拼到底。

何況美國的現實國情,也決定了其承受不起長時間高強度的貿易戰。雖然美國經濟的整體抗壓力確實是高於中國,但美國分權制衡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其政府和國家領袖在面臨社會層面壓力時,其抗壓性是不如中央集權制度下的中國的。

中央集權的優勢就在於政府手握足夠的國家資源,能夠強力壓制不滿——這種制度,除非最後國家資源耗盡全面崩盤,否則中間即便出現困難,也有能力維持社會和政治秩序的穩定。

但美國政府和總統沒有這樣的抗壓力。由於其掌握的資源較少,所以在應對社會動蕩時,沒有中國政府那樣的壓制能力;而民選制度也決定民意可以相對容易的決定政府和國家領袖的命運——相應的,政府和總統如果不想被趕下台,就不能讓民眾對現實的不滿達到過高程度,或者維持過長時間。

鑒於貿易戰的雙輸屬性,中美政府都會在此過程中面臨內部壓力。而政治體制的不同決定了,至少在貿易戰這個領域,中國能把體制利益和國家民族整體利益高度捆綁,而美國卻做不到。

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美國政府對華制裁的戰略空間——搞的太重太狠,也許對美國經濟來說扛得起,但美國的政治體制卻未必扛得起——且不說美國政府和特朗普本人就有可能會被選民拋棄,就算他們想頑抗到底,一旦社會動蕩超出政府的能力控制範圍,那民眾就會用暴力方式摧毀社會秩序和政治體制——俗稱革命!

最後,中國的姿態本身也比美國要低。鑒於現行國際經濟秩序和規則下,中國的發展潛力和速度遠高於美國;所以避免貿易戰,維護當下規則和秩序的完整,是中國的最大利益訴求。為了維護這個最大的利益,中國從來也不介意給讓美國分享一部分紅利——比如去年特朗普訪華時簽下的2500億大單,就是中國為維護國際經貿秩序穩定,而對美國表達的善意。

只不過,特朗普覺得這個價錢不夠,還要繼續加碼,而他開出的條件——每年主動減少1000億美元逆差,這個價錢超出了中國所認可的範圍,雙方價錢談不攏,這才引發了這場貿易戰。

搞清楚了這個邏輯,其實對這場貿易戰的程度,就能有一個大致的判斷:如果中國一毛不拔,那美國打貿易戰的決心和動力就自然會強很多。可既然中國願意出2500億美金補貼,那美國在打貿易戰時,就必須把這個因素也給考慮進來——如果堅持打,不僅要自己要遭受損失,原本中國承諾的茶水錢也一毛都拿不到。

這一進一出,價格差距就被放大了。如果美國能夠比較容易搞定中國,那它倒也可以放棄這筆茶水錢——雖然這錢不少,但搞垮中國獲利更大。可如果美國在貿易戰中搞得大放血,還未必搞的垮中國,那這筆茶水錢的誘惑力就會相應放大——本來不僅可以不放血,還可以拿一大筆茶水錢的;結果現在不僅自己要失血,這筆茶水錢還被中國政府用作了跟美國拼消耗的經費,這又是何苦來呢?這種情況下,美國貿易戰的動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削弱。

綜上所述,美國的國家利益和當下的美國民意所向,決定了整體層面,對華貿易戰在未來已不可避免,並將一直持續下去。但貿易戰的雙輸屬性、美國體制對中美貿易戰的不適屬性,以及中國的相對低姿態,又使得這場貿易戰的規模和烈度,具有相當的操作空間。

就雲石君推測,中美貿易戰,除非發生奇迹戛然而止,否則在時間上的高潮階段,大概會從兩個月後(美國正是公布制裁清單)開始,一直持續到年底的中期選舉。這個階段,鑒於貿易戰剛剛開打,負面效應尚未深度顯現,所以特朗普不會有太多顧忌,反而可以趁機塑造他的強勢形象,有利於中期選舉;而年底中期選舉後,前期貿易戰的負面效應就逐漸出來了——到那時不僅是貿易戰直接相關行業,財政方面的緊張、社會層面的消費價格增長,民眾的積怨都會逐漸暴露,而這時候特朗普即可根據貿易戰的影響態勢以及期間中美雙方的談判結果,做適當的回調。

當然,這種回調只是階段性的美國未來的對華貿易戰,會在時間上呈波狀起伏 —— 一旦政治上有需要(比如又要選總統了),制裁可能會視當時情況適度加碼。而給規模上,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高科技領域,美國估計不會放鬆太多(這涉及到美國的國家長遠利益);但在其他非關鍵領域,則會根據形勢需要,做來回調整。

總而言之,中國國力的現有段位和未來趨勢,決定了靠分享發展紅利這種傳統方式,最多只能對美國進行部分掣肘,不足以再像以前那樣,從整體上遏制美國的反華傾向;接下來,要想繼續維持國際貿易秩序,保障中國的發展空間,只能憑自身的實力提升。隨着中國實力的提升,美國打擊中國的效果就會不斷衰減;消耗卻會持續增加。直到有一天,中國實力強大到讓美國發現自己對華的小動作不僅達不到遏制效果,反而會使自己消耗更多時,它才會真正安分下來,想着通過與中國和平共處,換取分享中國經濟紅利的空間!到這個地步,中美的下一個合作共贏階段才會到來 —— 當然,到那時的表述,可能就不單單是兩國合作共贏這麼簡單了,而是要把它囊括進一個更廣闊的概念中——它的名字就叫做「人類命運共同體」!■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